文莱

噱说上海31耶稣会圣墓堂界碑去哪儿了


原位于天柱山路上的耶稣会圣墓堂界碑以及正在挖掘场景

网络时代,自媒体发布的未经核实的假新闻、假消息好多,几乎就是流言蜚语。前几天,有人发布消息,说天柱山路有一块原天主教圣墓堂界碑被盗了。实际上,黄浦区政府十分重视对旧区改造地块历史遗存的保护,这些“老货”在以后的旧区改造可以派上大用场,政府主管部门就委托专门机构看护地面文物。一些有价值的(就是偷走后可以卖钱的)“老货”目标太大,最容易被盗,主管单位就事前对之进行收藏保管。也就是说,这块圣墓堂界碑已经收藏起来了。下面我讲讲圣墓堂的故事。

年天主教上海教区地图中的圣墓堂和老天主堂(老堂)位置

在老城厢大南门外,今徽宁路南,普育西路西有一条叫“天柱山路”的小路。以前,它叫作“天主堂街”,是以这条路的59号有一座叫作“圣墓堂”的天主堂而得名的。圣墓堂原来叫做“圣母堂”,后来这里作为天主教墓地,就被叫做“圣墓堂”。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块天主教墓地。

徐光启与利玛窦谈道图

上海人徐光启是明朝著名科学家,他师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算、合作翻泽《几何原本》时,接受了利玛窦的洗礼而加入了天主教,他也是上海加入天主教的第一人。明万历三十五年(年),徐光启的父亲在上海逝世,根据中国封建制度,当父亲或母亲逝世时,在任的官吏必须回家守孝三年(实际上是二十八个月),叫作“丁艰”。于是徐光启取道南京回上海。在南京时,他又请了一位中文名字叫郭居静的意大利传教士到上海开教。由于徐光启是上海有名望的人士,在他的影响下,第二年上海受洗入教的人数已超过二百人,以后人数又不断上升。据法国史式徽《江南传教史》中讲:

年,根据中国教务巡阅使徳加马神父手抄记录,江南省那时有十二座大教堂和许多会ロ,共计有五万五千一百名教友,由六名耶穌会神父分担这些教务的重任。上海就有两座教堂,六十六所小堂,共有四万名教友,徐光启的一个孙女许徐甘第大(教名),是教区卓越的恩人,她曾给教区的发展以大量的资助。

老天主堂旧貌

上海的两座教堂都是由徐光启的孙女许徐甘第大出资兴建的。一座至今还在今城里梧桐路号(曾作梧桐路小学)内,俗称“老天主堂”。据光绪《上海县续志》记载,教堂的花园里种了几棵梧桐树,它茂密的树叶遮掩了整条街,梧桐街(路)也以此得名,梧桐树(学名三球悬铃木)被引种进上海或许是很早的事了。另一座即圣母堂,据同治《上海县志》卷三十一“杂记”中记载:

圣母堂西士坟,前明时建。国朝康熙间,西士潘国光葬此。基约八亩,旧房数间,今已增建。徐光启奏疏,其孙尔觉等勒碑。案:光启为西士郭黎(即郭居静)建堂于居第之西,即此,盖东陆家浜有光启双园老宅也。

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明末传教士郭居静陪徐光启回上海守制时,徐光启就在自己南门外“双园老宅”之西建了一座圣母堂。郭居静在这里建立了一所小教堂。郭居静的继任者就是潘国光,“西士潘国光以旧建堂卑隘,乃市安仁里潘氏之故宅为堂”。这个“圣母堂”在南门外,比较偏僻,教堂太小,继任的潘国光在徐光启孙女许甘第大的资助下购进原豫园主人潘允端的“世春堂”另建教堂,就是所谓的“老天主堂”。

上海的天主教信徒很多,但是在传统的家族、宗族中它依然是异教,所以教徒逝世后,有可能被家族或宗族拒绝入葬进祖坟。同时,教友中有不少是无力承担殓葬的穷人,教会就得设立一个专门的墓地,帮助解决这一困难。于是在许徐甘第大的帮助下,把南门外“圣母堂”的土地8亩作为天主教墓地,称之为“圣墓”,原来的“圣母堂”也被叫做“圣墓堂”,成为上海的第一个天主教墓地。清康熙年间,外国传教士潘国光被逐出上海,后客死广州,后来上海的天主教信徒出资将潘国光的遗体运回上海,就下葬在这里(潘国光的墓碑藏豫园花园)。清初著名书画家吴历神父曾在上海地区传教,他死后也葬在此地。

潘国光墓碑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大都身怀一技之长,并希望借助他们的技能和智慧打开中国的上层,从而达到传播“福音”之目的。所以许多传教士在中央政府的“钦天监”(相当于今气象局)担任要职,是“客卿”。“客卿”抢了“地头蛇”的饭碗头,于是“客卿”与中国官吏之间的摩擦不断,矛盾日深,到了清康熙雍正年间终于大爆发。皇帝几度下诏,称天主教为异教,下令驱逐传教士,没收财产,取缔天主教。天主教史把此事称之“教难”。在此形势下,包括圣墓、老天主教堂在内的教产被没收,天主教活动被取缔而被迫转移到农村在地下进行。

吴历像

圣墓是一块异教徒坟地。中国人很迷信,即使如孔子这样的先哲对鬼神也只能抱“敬鬼神而远之”、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的想法,所以谁也不敢去利用这块坟地,就渐渐荒废了。年刊印的王韬《瀛壖杂志》中记载:上海人徐渭仁(字文台,号紫珊、子山。?—)是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鉴赏家。他曾在陆家浜(今陆家浜路)南的圣墓故址发现一块倾倒的墓碑,把它竖起来一看,才知道这是吴历的墓碑。上面刻着:

公讳历,圣名西满。常熟人。康熙二十一年入耶稣会,二十七年登铎徳,行教上海,疾卒圣玛第亚瞻礼日,寿八十七。康熙戊戌夏季,同会修士孟由义立碑。

吴历墓碑今已去向不明。不过,有吴历墓碑的拓片传世。

年地图中圣墓堂在新普育堂东,占地面积不小

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上海作为“五通商口岸”之一对外开放。年10月24日,中法签订《黄埔条约》,实际上已承认了天主教在中国为合法宗教。后来在年时,道光皇帝上谕,同意将“教难”中抄没的教产中没有改作他用的土地、建筑等归还教会。由于圣墓只是荒废而没改作他用,就立即归还了教会。郭培声(号连城,教名伯多禄),咸丰初经上海出发去访意大利,著有《西游笔略》,实为其日记,在咸丰九年(年)五月初中记道:

五月初二。天晴。散步至圣母堂。圣母堂乃康熙仁皇帝所建。内设石祭石,上刻《五龙拱圣图》。堂侧有泰西耶稣会士潘国光等之墓,有碑文可读。外有古墓一座,高丈余,上镌徐文定公(即徐光启)《学疏》。

早期的圣墓面积很大,它东起今普育东路,南至国货路,北至徽宁路,估计有百余亩。随着上海城市化的加快,墓地的东部被教会改建为“新普育堂”,西部的土地先后被出卖后建为民房。圣墓堂则保存到解放初期。

新普育堂旧影

撰文·供图

薛理勇

编辑·配图

张渊源

摄影

陈寒松

相关阅读

上海旧城内老天主堂(上)

上海旧城内老天主堂(下)

上主的临在:上海地名中的天主教印记

请多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wh/88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