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不是撒手不管,相反地,卷娃也不意味着每一个跟孩子有关的事儿都能即刻生效、立刻搞定。给自己和孩子多一点时间,站在更高的地方看看风景,或许,一切就会不一样了。
——凯叔
作者
樱桃妈好久没见到杨乐乐了。印象中她曾经在湖南卫视风头正劲,还演过电视剧的女主角。和汪涵结婚后,一头扎进了家庭,慢慢从台前退到了幕后。前两天,无意中各刷到杨乐乐的两段视频,吃了一惊。视频中,杨乐乐谈到了自己婚后15年的心路历程,随后眼眶湿润:“他就说你,是一个非常好的妈妈,但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妻子。”这里的“他”指的是汪涵。之所以有这样的抱怨,是因为杨乐乐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第二个视频里,杨乐乐提到自己对儿子小沐沐的教育。小沐沐今年六岁,为了让儿子上国际幼儿园,杨乐乐从长沙搬到上海,努力想要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没想到遇到了滑铁卢。还记得《三十而已》的顾佳吗?为了让儿子上高端幼儿园,一边带儿子学马术(高端兴趣班),一边为打入富豪太太圈花尽心思。杨乐乐想让儿子上的国际幼儿园,据说孩子们都拥有小学四五年级的英语词汇量。为了达标,她“一口气给孩子报了8个班。”体育类:游泳、击剑、篮球;科学类:编程、自然科学;再加上画画、乐器。当然语数外也是日常功课。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全都安排上之后,杨乐乐说:“我踏实了,我觉得我的孩子可以追上其他的小孩了。”万万没想到,没到三个月,孩子就崩溃了!有一天他起了床,迟迟不准备上课。等到杨乐乐去看儿子时,发现他坐在地上打滚,哭着对她说:“妈妈,你能不能让我有一天休息的时间啊。”那个瞬间,杨乐乐彻底被震撼了。就连后来说这段话的时候,她都忍不住流下眼泪。一个不到6岁的孩子,不得不奔波于各种课外班之间,当妈的怎么会不心疼呢。更重要的是,孩子真的适合吗?反思之后,杨乐乐决定放弃所谓的精英高端幼儿园,从上海回到了长沙。她把这段经历当作“失败的教育经历”。
那些提前出发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教育的玄学之处就在于,有些决定,当下你永远不知道是好是坏。我小时候那是90年代,很多小城市没有太多像样的课外班。大概觉得我学习天赋还不错,家人讨论了一番,给我报了书法班、舞蹈班、奥数班、游泳班和英语班。小城市教的不正规,我妈索性让我去附近的省会上课。每周五晚上,我自己一个人坐火车到另一个城市,有亲戚去接我,那时也就七八岁吧。我还记得一些瞬间,比如当刚刚学完“牛吃草问题”头昏脑涨,下午又要去少年宫压腿下腰疼得要死。一度觉得这样的人生好辛苦啊,当然也默默抹过很多次眼泪。我是吃到了红利的。比如后来我写字一直不错,在考试里能赢不少的卷面分;比如多亏有上英语课,转学到省会后才跟得上同学的进度。奥数的奖杯,也让我很轻松地进了一所好初中。但我依然被耽误了。上初中后,我一下子接触到了太多好玩的新鲜事物,逆反心态油然而生。我开始突然变得贪玩,看漫画书、看小说看杂志、偷看电视……要知道小学时代的记忆里,我甚至连电视都没看过。能够想象,我的成绩突然下滑。因为努力拿到的小学成绩,为我拿到了精英初中的入场券;也因为过分努力之后的逆反,让我的中考成绩满是遗憾。重视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不行,用力过猛也不行。杨乐乐的孩子才6岁,接受那么多超龄课程,本身也是孩子这个阶段大脑和身心无法承受的。事实上,太超前的教育,并一定会让孩子一直领先。人生是一场长跑,拼的不是爆发力,而是循序渐进的耐力。赢在起跑线上的人,并不一定能同时赢在终点。如果太过用力,就会透支自己的体力,哪怕能取得一时的领先,但也会因为后劲不足而丧失竞争力。对于父母来说,尺度问题是最大的难题。不多推一把,怕对不起孩子;撒手不管,更怕对不起孩子。怎么找到最好的尺度呢?要让孩子持续做垫垫脚就能够到的事。
那些在焦虑下长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现在的家长普遍都很焦虑。
孩子小的时候,你要焦虑他怎么还没长牙?
吃辅食后,要焦虑他有没有别人个子高?
等孩子稍微长大点了,你又要焦虑他的英文词汇量,会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式?
但很多时候,焦虑本身就是孩子前进最大的障碍。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朋友告诉我,见过很多厌学的孩子。这些孩子背后,无一例外都站着焦虑的父母。
有一个孩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但现在连最起码的日常对话都说不好。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妈妈的焦虑。
他小的时候,身边人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呀?他咿咿呀呀地回答我,声音比较小,发音有点含混。他妈妈看不下去,认为男孩说话就要声音洪亮、反应敏捷。
而她的解决方法,是替孩子回答问题。
和小孩一起看IPAD,咨询师问他,你平时喜欢看哪个节目呀?他想了想,不知该怎么回答,就看看坐在旁边的妈妈。
每当他不知该如何作答时,都会向妈妈求援。
而他妈妈呢,虽然总会露出失望的神色,但每次都自觉给他当发声筒。
等他上了小学,他妈妈也意识到了儿子表达能力的问题。她很着急,为此很焦虑。但每当儿子需要停下来,想一想的时候,她又无法忍受,她觉得儿子慢半拍,就忍不住替他回答。
久而久之,这个小男孩就在他妈妈的“焦虑”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还有一个孩子,本来成绩还不错。
到了小学四年级,眼看着周围孩子周末去补习班的去补习班、上兴趣班的上兴趣班,爸妈坐不住了。
挑来挑去,决定还是在主科上花点心思,语数外,各报了一个课外辅导班。
一个月后收到老师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xw/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