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东盟研究田野关系与情感互动文莱华人社


田野关系与情感互动:文莱华人社会的田野工作与思考

摘要

通过个人在文莱华人社会田野工作经验的描述和思考,强调田野关系和情感互动在人类学田野工作中的重要性。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情感互动是获得田野材料和理解地方社会文化的重要渠道,被研究者的情绪或情感表达与田野中获得的文字、影像或访谈资料一样,都是重要的研究材料的一部分。研究者要在田野中获得真情实感,需要回归到人类学长期的田野工作中,并在深入细致的参与观察中投入情感。

关键词:田野关系;情感互动;文莱华人;田野工作;海外民族志作者:潘艳勤,博士,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文莱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一、研究缘起

“以非西方社会未开化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逐渐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形成了与西方人类学不一样的研究脉络,那就是“中国人类学的主流和常规是做国内研究,在家乡(本国)做田野工作是中国人类学很发达的传统”。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以及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需要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人类学“在本国做田野”的传统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走出国门,开始对不同于“我们”的“异域”进行探索和研究。

年初,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建立文莱研究所。田野工作是认识“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步,对于研究文莱这样一个缺乏文献资料、缺少深入的民族志研究成果的国家来说,“田野”显得尤为重要。年7月,笔者与研究团队一行4人第一次前往文莱,开始了文莱华人社会田野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笔者5次前往文莱,深入体验文莱社会的文化与习俗,并通过文莱华人的移民历史、宗教信仰、华文教育和华人社团等方面了解文莱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状况。据悉,笔者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在文莱进行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学者。通过个人的田野经验和实践,笔者发现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在田野中很容易得到当地华人(被研究者)的接纳和信任,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基于共同的族群身份、文化认同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个人情感与共鸣,影响着笔者在文莱田野关系的建立、互动和研究工作的进程。基于个人在文莱田野工作的经验,本文试图探讨在人类学田野工作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情感关系的建立、互动以及这一过程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对田野工作的影响。

二、进入田野与田野关系的建立(一)关于文莱

文莱(BruneiDarussalam)全称文莱达鲁萨兰国,是位于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北部的一个马来伊斯兰君主制国家。文莱北濒南中国海,与越南隔海相望,和马来西亚接壤,并被马来西亚东部的沙捞越州分隔为东、西两部分。文莱国土总面积为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千米,是东南亚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根据文莱经济规划与统计部提供的数据,文莱年全国人口总数为人,其中主体民族马来人(Malays)为人,华人(Chinese)为人,其他族群(others)为人。文莱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文莱伊斯兰文化氛围浓厚,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年被选为亚洲伊斯兰文化之都。文莱是君主制国家,苏丹是国家最高元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文莱盛产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国家之一。

(二)去文莱:田野的开始

“在个人层面上,田野工作要求研究者跨出他们自己的文化安全地带,进入一个陌生的、有时是令人不安的世界。田野中的人类学家有可能遇到许多挑战——生理的、社会的、精神的、政治的、伦理的。”除了要面对上述的种种挑战,人类学家要开辟一处新的田野还要遇到诸多困难。日本人类学家黑谷沢认为,所有有经验的田野工作者都知道,让自己进入一处新的研究地点时,都要花费许多金钱、时间和精力。这包括得有一个地方生活和工作,有交通工具且对当地足够了解以便四处走动,以及在他感兴趣的社会群体中结识关键人物并与他们友好相处等。与很多人类学家进入田野之初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相比较,笔者在文莱田野的开始可谓是一个例外。

年6月底,笔者收到文莱华人沈先生发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xw/798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