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王金发白羊山情外一篇


第期

王金发

网名:艺雪泓博,山东省高密市人,曾担任山东《大众日报》《潍坊日报》及高密市广播电视台通讯员。作品在《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及高密、胶州、青岛电视新闻网络平台发表,热爱阅读写作,情结红高粱文化。

作者:王金发

01

白羊山情

今日清晨雨伴琼花飘,一个难得的好日子。《白羊山,你快回来!》,作者单斐。此文写得也太绝妙了,白羊山一年四季的美景,被作者描绘的一览无余,完美无瑕。读罢深思,也把我拉回了40多年前的回忆,一段与白羊山零距离紧密接触的记忆。

在白羊山的东北角有一个小村叫“大吕”,村子不大,可是个能人辈出、藏龙卧虎之地,在南庄北疃可是名声大噪。文武双全,能文能武之辈,可是应有尽有,数不胜数。特别本村的民间武术“小五手”,是祖传武术拳种,也是强身健体的看家本领,几乎全村男女老少都能来上两手,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再就是舞文弄墨方面,书画方面人才济济,翰黑飘香,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仪平策,名气齐鲁大地,国际国内知名的水粉油画大师李兆虬等等都诞生在此地,现都定居在省城济南市,在美丽泉城赫赫有名、屈指可数。在我们高密市原人民公社时期的柏城党委担任通讯报道员的单杰老师,在高密文坛也大有名气,写的文稿在报纸广播电视上,纸上有名,电视有影,广播有声,小有名气。特别是单杰老师,还将这笔杆功夫,传给儿子单斐,他不负老父众望,在本地文坛及其它省份也大有名气,演绎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铮铮志气。这篇“白羊山,你快回来”的大作,我被深深吸引感动,身为原同行单老师的骄子之文釆所倾倒,勾起了我对白羊山的一段回望!

那是一九七三年初秋,我们这个年代的学生,正是走五七道路的时候,学校经常号召我们一边学农、学军、学工,批判资产阶级,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农村住上一个阶段,回校学习文化课,在搞一些形式多样的诸如文化娱乐、班级批林批孔等活动。我当时在班里担任团干部,就和老师及班委会研究决定,走出校门,到农村去,到实际生活中,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就选择了离白羊山不远的“大吕”村。记得刚到该村,分配完住宿的地方,全部54个同学,分成9个组,分到各生产队组,和社员群众一块劳动,一块下田间干活,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叫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集合起来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规定早晨起床时间,要和在校一样,学习解放军出操活动。全班9个组,由组长带队活动,大家几乎都想到白羊山下活动。当时的白杨山,实际是以种植的白杨树多而得名,山下是一片沙丘开阔地,当时中秋季节,白杨树郁郁葱葱,片片果林硕果累累,阵阵飘香,白杨树下,同学们有的散步,有的唱歌,有的追逐嬉戏,我班李光友同学,还向同学传授了怎样练习打“小五手”的功夫。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晨练,我们回村吃饭准备下地干活了。当时吃饭,都是同学们自己从家里带的,分配在住户里给馏馏吃,不给群众增加负担。

经过一周的时间,同学们告别房东,拿好自己的铺盖卷,回到母校。回校后各班进行繁忙的总结,然后进行评比,学农活动表现好地发展入团,稍差点在班里表扬,记在班内黑板报上。当时我班组织的活动,由于效果比较好,在学校团总支受到表扬。现在回忆这段活动,记忆特别深刻,好有意义。当年的白羊山,确实是一座美丽的“山”,是高密的八大景之一。围绕白羊山,坐落在山前怀抱的小河崖村,也是风景秀丽,人才济济,村内多年的一棵银杏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与村后高高挺拔的杨树林,遥相呼应,别有洞天,小村紧挨高密母亲河胶河,清澈见底,野鸭戏水,碧水蓝天,鸟语花香,小村排排房屋,错座有致,街道整洁,处处显现乡村振兴景象,是远近闻名的全市“文明乡村”,白羊山的东北方向大吕村,也今非昔比,小村旧貌换新颜,与村西胶河岸边的楼群相呼应,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美景,“小五手”的民间武术项目,也在不断弘扬壮大,名震四方。白羊山的正东方向,本市的第一高级中学也在月牙湾边拔地而起,从这里考入北大清华等知识学府的学子越来越多,白羊山成为一个好地方,被人们称为白羊山变成美羊山了。笔者文稿的题目名子叫“白羊山,你快回来!”也是山的呼唤,因其现在生态环境不尽人意,还是愿有关部门,关心关心全市这唯一的“第一山”吧。目前,在白羊山以西沿河已有部分违章建筑已拆,希望大家尽快行动,趁着春的美好时光,还白羊山的美景盛装面貌吧,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美地吧!

02

水滴石穿金石可镂

吉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张导张金梁老师,是我的老乡同学,提起他的执着书法艺术的雄心大志,在我们山东高密东南乡传为佳话,老少爷们儿、同学同事有口皆碑,都因他的出名引以自豪和骄傲。

70年代张金梁经推荐进入了当时的原高密第七中学读书,当时在学校里就是个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得好学生,特别他对书法,情有独钟,一直梦想将来能步入书坛,写好书法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毕业后他回村后,被村里选聘为一名民办小学教师,他以其良好的教育教学成绩,在原公社教育系统,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人民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年年榜上有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在繁忙的教学中也没忘记自己痴情的书法艺术。抽空间隙写上几笔,练上一阵。在教师同行邻村小学有一个叫王金贵的老师,对写书法入道较早,有一定的建树基础。张金梁就利用节假日和星期天,亲自登门拜师,王老师也很热情,成了张金梁书法的启蒙老师,书法艺术成了他在教学中的第二职业,教的学生们书写水平,在全教育系统屈指可数。由于张金梁老师的刻苦努力,后来被调到原高密教师进修学校教学,担任书法教师。在担任书法教师后,张金梁老师教学任务更重了,尤其是新设课程,对他压力很大,但是,他凭一股执着的热情,和不怕难不惧难的精神,边学习边教学,一心扑在专业知识专修课上,生怕教不好耽误学生学业。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去青岛拜师,他通过同行老师介绍,决定去岛城拜访名师名家学写书法艺术,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增强自身能力,扩大视野。

他利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因当时没有双休日),就在高密火车站乘上东去的列车,当时老师工资低,到青岛后,天色已晚,他顾不上找旅馆住宿,为省下生活费用,借宿在车站候车室过夜,青岛是海洋性气候,又是刚入秋的时间,到了晚上,候车室内凉气嗖嗖,让人难以忍受寒冷。张老师就顺着前海沿的路,来回的慢跑,以增强体力抗御寒冷的侵袭。清晨一缕阳光出来了,他匆匆吃了点东西,叩响了师傅的大门,开门的是一位女老人,张老师说明来意后,老人说老师出门了,没回来,你过一会儿再来吧。他又折回车站候车室,坐在长凳上静等。这时他脱下刚买的新鞋袜,袜子一晚上来回不停地走,己经磨的脚后跟和指头都露出鲜红的血印。`休息一会儿他又叩响了拜访老师的门,开门的人仍是那个精干的老太太,热情把他让进屋,唤出老伴。张金梁见到了大名鼎鼎的青岛市书协主席,格外高兴,并说为拜师,昨晚的经过,师傅很感动,冲上一杯热茶给他,边喝茶边传艺,张金梁老师听得津津有味,好像眼前进入了书艺广阔的天地,他请求师傅现场给写幅字,师傅顺手拿出纸笔和印章,挥毫泼墨,给他写了“水滴石穿,金石可镂”八个镌秀大字。张老师当时感动得几乎要哭了,特别看到师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和善友好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深深记在心中。转眼夕阳西下,他告别老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直今老师给他写的那幅字,他挂在墙上如获至宝,当作座右铭,激励自己写好书法,做个好老师。

张金梁老师正是有了那一次的拜师,学到了老师的一些书法艺术,也学到了待人接物友好交流的一些真功夫。在多年的书坛上,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终于走向吉林大学的书法艺术讲坛。

爱拼才会蠃,在多年的教坛上,桃李满天下,取得硕果累累,芬芳祖国大地。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张金梁从一个普通人民教师,登上了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成为全国书协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书协副主席等重要岗位,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研究,撰写出版了多部书法和书法研究书籍。现又仍笔耕不辍,孜孜以求耕耘在书坛研究与创作。记得有一年我去借用他的一支笔给一个同学写幅字,他非常痛快地借给我,他说小事,举手之劳,以后用尽管说,为人处世,他从来都是非常和善友好。

祝愿张金梁老师老当益壮,壮心不已,成为书坛常青藤不老松!祝全家幸福吉祥安康

声明:以上文字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分享。文章版权归红高粱文学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作者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文中配图来源于作者或网络。

投稿邮箱:hglwxs

.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xw/800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