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胡正塬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胡正塬:「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发展差异分析

一带一路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守成大国」过度炫耀「智慧」、过度纵容「虚拟能力」、过度追求自身「不劳而获」的「幸福成长」,造成全球金融近乎崩盘,致使全球经济增长陷入下沉空间。可喜的是,以中国为代表、以亚洲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持续的中高速增长,为世界发展带来了希望之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其中,中国对全球经济贡献率占三成以上、印度贡献近16%、东盟国家贡献8%,持续高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持续保持上升趋势,有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由于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的经济迅速增长,人类发展指数(HDI)取得较大进步,其中仅中国一个国家就有超过5亿人脱离贫困。全球还有40多个发展中国家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力,帮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并推动数十亿人成为全球新的中产阶级。年联合国在《人类发展报告》中表示:「历史上从未有如此多的人的生活条件和前景出现如此迅速巨大的改变,世界正在见证一个划时代的『全球再平衡』。」

一带一路

一、发展差异明显,推动共赢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将为沿线所有国家和地区提供崭新的合作机遇,推动合作共赢。据《「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GDP之和预测为12.0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6.0%;人口总数为32.1亿人,占全球人口的43.4%;对外贸易总额为.5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1.7%。但总体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GDP总量约占世界的1/3,人均GDP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一)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亟待改良

总体来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占比较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巨大、收入贫富不均严重。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年高收入国家(人均GDP在美元以上)人口约3亿,占6.9%(见图10-3-1);低收入国家(人均GDP在美元以下)人口约2.9亿,占6.7%(见图10-3-2)。

中等及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GDP在~美元)人口约23.9亿,占55.2%(见图10-3-3)。但即便是高收入国家,大多以能源出口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沿线国家和地区局部战乱频发,区域性冲突危险加剧,一些国家内战不休,部分地区市场秩序紊乱,急待解决。其中,有几十个经济体尚不是WTO成员,有的国家因受到国际社会制裁,市场秩序和市场信用比较差,国家发展的风险高。

(二)经济结构亟待转型,高附加值产业急待提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中,农业和工业增加值比重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则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沿线地区人均产值不足世界的一半,但是该地区在过去20多年里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在全球经济增长中一路领先,其GDP年均增长率约为世界平均增长率的2倍。该区域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沿途多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普遍强劲,转型发展愿望强烈,社会生活改善诉求强劲,发展空间普遍较大,多数已经进入上升通道。中国与该地区经贸合作密切,近10年来贸易年均增长约为20%。「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催生了欧亚非极为庞大的市场空间,提供了更为强劲增长动力,推动着沿线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型。

一带一路

二、西亚、北非经济现状

国际社会所指的中东国家和地区,一般泛指西亚、北非地区(见图10-3-4)。西亚、北非地区在自然和人文特征方面有着极高的相似度,通常统称为阿拉伯世界。西亚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小亚细亚半岛等,约由20个国家和地区组成,总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总面积的16%,该地区人口约为3.42亿,其中阿拉伯人约占1/2以上,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区之一。除土耳其、伊朗等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均低于万;北非通常指占据着非洲黄金地带—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1.7亿,70%以上为阿拉伯人。

西亚、北非国家单从GDP总量和人均GDP来看,在全球排位颇为超前,远远领先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区域国家外汇储备也实现了大幅提升。西亚、北非地区作为资源地引人注目,伴随着这一地区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愈加活跃,消费能力看涨。从长远发展来看,该区域大多数国家依赖「三驾马车」:石油出口、旅游发展和外资投入来实现国民经济增长。但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抵御外界风险能力较差,经济增速非常不稳定。自年6月下旬以来,随着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较大震荡。

(一)资源丰富,但贫富不均,经济脆弱

该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出现了众多以资源立国的高收入国家。年,西亚20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3.13万美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占一半,是世界上高收入国家最为密集的地区。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高收入国家标准,西亚地区有9个国家属于高收入国家,但同时,该地区国别经济不平衡性体现得更加明显,年,卡达尔人均GDP甚至达到了美元,创造世界人均国民收入最高之最,而格鲁吉亚仅为美元。中东地区经济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以能源出口为主要支撑,经济对外依附严重,发展风险巨大。该地区大多数国家近几年经济数据都在增长,但经济体量位居前几位的国家在近几年经济发展形势都不理想,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该地区经济的脆弱性得以充分显现;同时,由于长年的战乱、油气资源的无度开采、淡水资源的异常短缺致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环境西亚、北非国家单从GDP总量和人均GDP来看,在全球排位颇为超前,远远领先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区域。

(二)世界古文明重要发源地,全球宗教地位凸显,区域战略地位异常重要

从人文历史和区位视角看,中东地区拥有「三多」和「三中心」的显著特点。

1.中东地区「三多」。一是白种人多:中东地区主要以白种人为主。二是民族多:该地区阿拉伯人占六七成,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区之一,集中分布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地中海沿海各国。小亚细亚半岛主要是土耳其人,伊朗高原

以波斯人为主,以色列主要是世界犹太人的聚居区(约占全球83%)。塞浦路斯主要由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组成,外高加索地区居住着阿塞拜疆人、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等。三是宗教信仰多:中东地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另外还有犹太人信仰犹太教,黎巴嫩的阿拉伯人信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占多数。

2.世界「三大中心」。一是古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心: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以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西亚中东地区共同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尼禄河谷地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为世界文明史作出过重大贡献。二是世界重要宗教中心:在两大文明的交汇点,亚洲、欧洲和非洲交接处又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世界三大宗教圣地之称,全球宗教地位极其突出。三是全球战略地位枢纽中心:曾经孕育过古巴比伦王国和以「空中花园」为中心的整条「新月沃地」是西亚中东地区的中心地带。「新月沃土地带」由西亚、北非地区约旦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三条主要河流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组成,这片土地西起地中海东岸,东至波斯湾,包含叙利亚沙漠、阿拉伯半岛(Jazirah)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面积四五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万-万。叙利亚是「新月沃地」国家的地缘中心,即中东「地缘枢纽」,其周围以此分布着该地区另外三个最重要的国家—土耳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见图10-3-5)。

该地区历史包袱沉重、热点问题成堆、世界战略地位突出,长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世界地位日趋重要。

(三)内部危机加剧,地区协调性趋强,大国博弈强度剧增

由于历史原因和世界多种力量的介入,该地区「旧仇未解、又添新恨」,内部危机和冲突不断加剧:「伊朗核问题」长期悬而难决,引起相关国家冲突的可能性依然较大;「叙利亚危机」、「伊拉克问题」等冲突一时难以湮灭,冲突升级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地区恐怖主义泛起、极端分子冲突升级,严重威胁整个地区安全并呈现出向域外加速渗透的趋势;「阿以争端」延续了近70年,具有地缘政治性强和国际政治性强等特点,严重影响地区和平与发展;「库尔德人问题」作为世界上最难消解的民族

问题,长期困扰着伊拉克、土耳其、伊朗和叙利亚等国家,成为影响中东地区和平与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此外,许多国家高达两位数的失业率让西亚、北非地区的危机进一步加剧。面对多重危机,在整个国际发展的大势下,西亚、北非国家建立了若

干区域性政治组织,强化协调地区内部关系,试图减少内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加强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声音。

(四)围绕该地区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大国博弈加剧

大国或大国集团为实现在中亚西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高举所谓「人道主义危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大旗,扶植代理人甚至直接采取军事行动。「阿拉伯之春」成为名噪一时的所谓世界民主运动的样板,美国和欧洲国家推行的「颜色革命」成为中东地区动乱的最大祸根和强大的「国际动力源」。这一切都集中反映着大国和大国集团在该地区互不让步、愈争愈烈的博弈过程。当前的「叙利亚危机」和「伊拉克问题」,实际上是国际主体力量和大国(美俄欧)在处理中东问题上矛盾的进一步公开化。自中东爆发「阿拉伯之春」,掀起所谓「颜色革命」以来,「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战争接连发生。战争的结果,显然是世界霸权大国向西亚地区和所有中东国家发出最后通牒:要么跟我(美欧)走,要么灭亡。俄罗斯的军事强力介入实际上是在阻止「多米诺骨牌」效应下中东地区整体「美化」趋势。美国等霸权大国为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利益,力推「颜色革命」,致使该地区冲突一再加剧,置广大民众生灵涂炭、流离失所于不顾。在高喊「自由、民主、人权」口号的同时,却采用「武装屠杀」和「斩首行动」推翻「不听话」的政府,以期达到长期控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目的。

纵观世界历史,当经济发展到一个瓶颈时期或某霸权政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时,就会动用战争工具。长期以来,战争其实一直是强权势力强化自己在全球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一张王牌。中东地区发生的战争,正体现出强烈的全球政治霸权和战争工具之间极其明显的互动逻辑。

(五)强化地区政治稳定之本,抓住创新驱动之根

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而中东地区则面临着局势动荡、社会矛盾凸显等错综复杂的局面,多国形势呈恶化趋势。

1.保持地区政治稳定性,避免政治冲突。年初至今的叙利亚战争更是加剧了整个地区的不稳定性,针对该地区出现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各国从维护国家和地区稳定的大局出发,不断调整民族和地区政策,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强化推动各国实行民族和谐和民族平等政策,倡导文化多元化,实行民族文化自治,以宪法和宣言等多种形式对破坏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活动给予制止和打击。只有解决政治问题,维护地区和谐稳定,中东地区的经济才能实现长期稳定有效的发展。

2.小国大影响,富国谋创新。国土面积不大,但国际影响巨大;国民收入很高,创新发展动力很强。西亚地区的以色列、塞浦路斯、卡达尔就属于这样的国家。卡达尔经济虽然也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上,但其国民收入和创新投入远高于其他国家,卡达尔的创新驱动指标远远优于效益驱动型经济体。从价值链的角度衡量,卡达尔已成功进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行列、科研机构质量进入全球第16位,领先于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企业研发支出居世界第八位,在吸引人才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无论从创新能力、科研机构质量,还是从企业研发支出、百万人专利申请数量及科学家和工程师供应量等方面考量,以色列都是中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创新经济体,其反映的国家创新素质和成就指标都名列世界前茅。塞浦路斯虽然国土面积不足一万平方公里,人口仅多万,但其百万人专利申请数量却居世界第12位,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

总之,西亚地区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能源库」,其一举一动都关系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西亚地区也是欧亚非地区和平的「压舱石」,其内部稳定能力对整个欧亚非大陆的和平至关重要;西亚地区还是世界大国博弈及其政治地位的「试金石」,也是各种经济霸权势力矛盾的「引爆点」。

一带一路

三、东南亚经济现状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简称东盟(ASEAN),包括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国家。从地域角度看,东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从经济角度看,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经贸伙伴。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和对外经贸合作的优先发展方向,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当前中国与东盟正在积极推进自贸区升级版谈判,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已达多亿美元,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交易伙伴。

(一)总体平稳增长,内部发展不均衡

东盟区域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6.25亿,是世界人口第三大地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和世界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地区,也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地区。东南亚经济体增速相对平稳,但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见表10—3—1)。

随着全球贸易与投资的复苏,东盟地区的经济前景已有所改善,预计东亚仍将是全球经济表现最好的区域。尽管受欧债危机等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区域增长率略有下降,但在整体上较好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区域成员经济体的国内需求将继续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成员国的宏观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经济增长,尽管全球经济仍存在不确定性,-年度区域经济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仍可维持在5%左右。本区域的一些低收入国家(柬埔寨、老挝、缅甸),经济增长率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在宏观经济方面,尽管对东盟区域的经济前景预测向好,但是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金融市场基本稳定,资本重新开始流入区域新兴市场,这种资本回流也支持了经济增长。但是资本流动的波动性相对较高,金融环境受政策不确定的影响,下行风险犹在,尤其是全球政策的不确定性,比如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以及主要欧元区的选举等,可以使区域经济一夜之间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东盟区域各成员经济体应当警惕,并且采取相应的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与东盟国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优先推进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优先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一体化运输网络,提升东盟国家全方位互联互通合作水平,推进该地区国家间的增长联动和平衡发展,实现东盟地区的利益融合与加速增长。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旨在推动区域投资和区域一体化,从GDP、贸易和人口这些方面来看,东盟是「一带一路」中最重要的次区域之一,同时东盟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有巨大的需求。「一带一路」国家的一个合作领域是共同「防范金融风险」。

(二)发展中国家步入转型增长通道

在全球经济回暖艰难的形势下,东盟多数国家经济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一方面得益于本国实施积极政策推升内需,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经济稳中趋好的外溢效应以及美国经济止跌有回暖迹象等因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回暖,尤其是对东盟国家转型增长的贡献愈发凸显。东盟国家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往来,东盟地区也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对东盟各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尤为突出的是柬埔寨、老挝等发展中国家。柬、老两国自年以来均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发展预期良好。

(三)中国—东盟合作步入新阶段

随着年初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新阶段。年至年,双边贸易额持续保持在亿美元至亿美元之间,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交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交易伙伴,年,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对话伙伴关系中最具活力、最富内涵的一组关系,到年将双边贸易额翻一倍至1万亿美元。

年7月1日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履行《货物贸易协定》降税安排的起点,年1月1日、年1月1日是中国和东盟新老成员国之间履行完成降税安排的关键时间节点。随着承诺的履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年以来,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为目标,搭建平台、拓展渠道、组织活动,与柬埔寨、缅甸、老挝、泰国、印尼五国建立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大幅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技术转移与合作。经过各方长期努力,年底东盟共同体宣布正式建成,东盟要真正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实现区域内政治安全同盟构建、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社会文化资源整合,惟有东盟各国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内部合作,完善协调机制,共同优化区域性制度安排,共同发挥「一带一路」平台效用,才能使东盟最终形成统一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东南亚地区典型国家

1.老挝:地处内陆,基础薄弱。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开放政策以来,政治经济环境有较大改善。-年,老挝的GDP平均保持7.4%的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从美元跃升至美元,预计年老挝的经济增速不会低于7%。老挝虽是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与中国经济拥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发展空间巨大。目前中老关系进入了全新发展期,「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是中老两国关系真实写照。「一带一路」的深化将助推老挝从「纯内陆」国家转型为「全天候」国家,加速老挝的全面发展。

2.柬埔寨:由于长期受战争影响,政局动荡、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支持不足,这些特点既制约着柬埔寨的经济发展,又成为其发展经济的潜在因素。年以来,柬埔寨经济持续保持着7%左右的年均高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自年的美元跃升至年的美元。柬埔寨从一个最不发达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拥有良好的经济成长空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地处中南半岛的柬埔寨是重要支点国家。目前,中国已成为柬埔寨最大的投资来源国,至年末中国对柬累计协定投资额已超过亿美元。年中国对柬埔寨投资高达14.31亿美元,占外国总投资额的27%,中国仍是柬埔寨最大投资来源国。柬埔寨批准设立了9个特区,被誉为「柬埔寨的深圳」的西港特区,已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柬国「四角战略」的对接平台,进而构建成为一个崭新的国际投资贸易平台—「立足柬埔寨,辐射东盟,面向全世界」。

一带一路

四、南亚经济现状

南亚地区是指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亚洲区域,总面积约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64亿。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有时也将阿富汗算成南亚国家,阿富汗北部属于中亚地区。因为历史、政治及宗教信

仰不同等原因,该地区政局不太稳定,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之间的矛盾最为显著,二战后曾经发生过五次战争与冲突,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深受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驱动下,南亚地区经济增速趋升。年是南亚形势发展变化的关

键一年。地区经济增长提速,各国转型进程分化明显,地区格局秩序加速演变。这些新特点、新趋势与全球变革发展潮流交织互动,正深刻影响和塑造着地区发展面貌,引起国际社会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xw/72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