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汉字文化圈


白癜风可以治的好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文化圈概念由莱奥·弗罗贝纽斯首先提出的。

文化圈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

弗里兹·格雷布内尔在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使用了文化圈概念作为研究方法论。

弗里兹·格雷布内尔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从地理空间角度看,文化丛就是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则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新名,但远在这之前已有“中华”、“华夏”来指代此文化圈。

指曾用汉字书写历史,并在文字上受汉字影响的国家(民族),主要包括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日本、蒙古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越南语、朝鲜语和日本语三语的书写字有六成源于汉字。

一文化圈释意

奥地利学者W.施密特主张,文化圈不仅限于一个地理空间范围,它在地理上不一定是连成一片的。

世界各地可以同属一个文化圈,一个文化圈可以包括许多部族和民族,是一个民族群。在一个文化丛相关的不同地带,只要有一部分文化元素是相符的,它们就同属一个文化圈,如东亚文化圈、北美文化圈等。

文化圈是独立持久的,也可以向外迁移。一个文化圈之内的整个文化,包括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个部分,如器物、经济、社会、宗教等。向外迁移的不仅是整体文化的个别部分,也可能是整个文化模式。

二世界五大文化圈

1拉丁文化圈

拉丁文化圈(西方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后来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数国家。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主要是以白种人的居住地为主,包含欧、美、纽、澳等地。

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是:议会政治(政治)、实行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经济)、中产阶级为社会上的主要力量(社会)、物质文明发达、基督教的价值观仍为主流以及重视消费与享受(文化)。

2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代表儒学文化和后来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以及以汉语作为民族语言之一的新加坡。因为中国是汉字文化圈的文化扩散中心,所以中国成为该文化圈的核心。

而表现在汉字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有:汉字、儒家思想(例如这些地方都有孔庙)、以中国律法为蓝本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中国化的佛教。

3伊斯兰文化圈

伊斯兰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代表伊斯兰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国家(埃及、沙特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兰教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伊朗、巴基斯坦等)。

其特色就是直到今日仍虔诚地保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以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东南亚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有: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等等。

4印度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老挝、柬埔寨等。

印度文化圈的特色表现在对梵文系字母的使用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上。

5东正文化圈

东正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代表东正教文化,主要是在俄罗斯、东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等地为主。而东欧文化圈所展现出的主要特色有:以东正教为其宗教信仰,使用西里尔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苏联尚未瓦解之前,因为东欧以及巴尔干半岛地区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倾向极权专制,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但这些现象已在政治与经济方面逐渐向西方文化圈结合、靠拢。

三汉字文化圈

汉字在汉朝时传入越南地区,使用至12世纪,13世纪时出现喃字与汉字一并使用,17世纪法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设计出了“国语字”来书写越南人的言语,至20世纪废除汉字和喃字。但汉字何时传入朝鲜和日本难以考证,15世纪朝鲜王李祹设计出韩字,至20世纪废除汉字,而日本于7世纪设计出了假名并同汉字使用至今。

随着西方中心论的崛起,汉字文化圈逐渐去汉化,但随着东亚再度崛起,学习汉字文化的优势又再度被重新审视。

1文化差异

汉字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朝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亦是指中国以及历史上曾受中国皇帝册封或曾向中国朝贡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

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给出的“汉字文化圈”的构成要素是: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制,以汉传佛教为宗教信仰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这个归纳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

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东亚地区有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以汉字为主要沟通文字的地区,古代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等;有时候也包括了现代的新加坡等东南亚的汉族较多地区。日本的历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册封体制论)”,成为了有关历史学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之一。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朝鲜称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六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另外日本的假名和越南的字喃皆是从汉字衍生出去的文字,朝鲜半岛的谚文虽为自创的文字但也能跟日文假名一样和汉字一同混合使用。

汉字文化圈中,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以中国为文明的中心。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崛起,中国中心主义瓦解,汉字被西方人视为最原始的形意文字,汉文化圈国家后来大多有进行某种程度的脱汉运动,改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不过,随着东亚再度崛起,学习汉字文化的优势又再度被重新审视。

2汉字文化圈产生背景

“文化圈”概念的设定和命名时,冠以地名、文化因素、宗教名、书面语言名等等的情况都是存在的。对汉字文化圈而言,“东亚文化/文明圈”、“儒教文化圈”等名称都被并行使用。然而,“东亚”是一个现代地域名称,无具体的意义和内涵,且圈内的越南地处现代意义上的东南亚地区;而在中日韩越四国“儒教”的发展方式亦存在一定差异;“汉字”作为一个平等的覆盖圈内全体地域的中立且具体的文化要素,常被认为是名称的较适当用语。然而,由于现代的朝鲜半岛的汉字使用频率较低、现代的越南极少使用汉字,用“汉字”冠以该名称有时会显得中立性欠缺。

3地理范围

一般认为,汉字文化圈包含的国家有: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包括古琉球王国)、越南。

时至今日,日语中仍使用大量的汉字作为书写符号,韩国一般的高中毕业生也能认识个左右的汉字。

3.1汉字文化圈的位置

汉字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汉族)、越南(京族)、朝鲜(朝鲜族)、日本(和族及琉球族)等。日本的历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册封体制论)”,成为了有关历史学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之一。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

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位于东亚地区,其特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在其历史的特定时期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这些地区主要为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3.2地域分布

3.2.1朝鲜半岛:朝鲜、韩国

朝鲜在汉武帝时,设四郡: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将朝鲜半岛北部纳入中国版图,以乐浪郡为交通孔道和文化东部重镇:在前后汉四百年当中,乐浪郡发挥了相当重要的功效。

朝鲜半岛初次出现统一王国。隋唐帝国一再对高句丽用兵,唐于显庆五年(年)灭百济后设立熊津都督府;总章元年(年)灭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朝鲜半岛首次出现统一王国—新罗。西元年,新罗始颁布律令及允许传布佛教。政治、经济制度全仿唐制。文化上,新罗创出用汉字来标音的“吏读文”。科举考试指定书籍是儒家经典。大量派遣留学生至长安的太学,如崔致远高中唐科举进士,且娴熟汉文,归国后,备受国人推崇。明朝时,“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方,遣使四出招徕。由是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称臣,献琛恐后。又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朝鲜等国都来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明朝亡后朝鲜屡发“朝鲜乃大明之朝鲜也”之类言论,包括几任国王在内,朝鲜也不乏以“驱逐鞑虏,反清复明”为己任的极端复国主义者,朝鲜的孝宗国王甚至有“养精兵十万,出其不意,直抵关外”的具体军事构想。19世纪下半叶还有朝鲜儒生自豪地说“唤我作大明人”

3.2.2日本列岛

与南朝建立朝贡关系。根据南朝史书的记载,倭五王的倭国继百济、高句丽之后,在五世纪中与南朝建立朝贡关系的第三个。西元年佛教由百济传入日本。同时期,中国的儒教、易学、历算、医学,亦先后由百济传入日本。

西元七至九世纪,中国进入隋唐时代,日本逐渐进入主动、直接吸收中华文化的时期,是历史上吸收中华文化最多、最快的时期。

从西元年初次派“遣隋使”至中国,往后二百五十年间,遣使不断。透过使节来华的留学生、学问僧,唐代文化大量传入日本。天皇名称、“日本”国号的确立、中央体制、地方制度、考试制度、土地田赋制度等,日本多以唐制为蓝本。奈良、京都受唐式文化影响深远,此两京的建筑系仿自唐代的长安城。日本人借用汉字偏旁发明“片假名”、根据汉字草书发明“平假名”。奈良时期,中国的成实、三论、法相、俱舍、华严及律宗传入日本。至京都时期,在传入天台与真言(秘宗)后,完成了大乘佛教的东传。艺术、娱乐方面,唐朝各项艺术娱乐传入日本,如围棋、书法、音乐、舞蹈等经过消化改造,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3.2.3越南

秦始皇设象郡,将越南北部首次纳入版图。汉初,赵佗灭安阳王,设交趾、九真等郡,将疆域延伸到今越南中部。唐设安南都护府。明设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都统使司。清末独立。越南认为中原的中华文明分别由北方的清朝和南方的越南阮朝对等继承,南方的越南阮朝有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明的责任。

明朝甚至允许高丽、安南、占城等附属国文人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公元年6月的诏书就有“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的规定,高丽人金涛甚至进士及第,被授为东昌府安丘县丞,这些都说明恭愍王时代的高丽已经归命于明朝,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从公元年开始,高丽正式使用洪武年号。

3.2.4华人聚集地

下列地区有时也被列入汉字文化圈的范围:

华人国家新加坡(有时也被纳入大中华地区)

马来西亚(有时也被纳入大中华地区)

华人聚居地区(如:吉隆坡、怡保、新山、古晋、槟城、马六甲等西马西海岸地区)

印尼华人聚居地区

文莱华人聚居地区

泰国华人聚居地区

日侨聚居地

巴西的日侨聚居区

越侨聚居地

欧洲、北美的越侨聚居区

韩侨聚居地

欧洲、北美的韩侨聚居区。

四历史

1先秦时期

自三代文明形成后,中华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和影响。

2秦汉时期

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更充满信心与优越感,认为落后的地区会被中国吸引,前来朝贡。中国文化可以不断的扩大,达到“世界一家”的理想境界。汉武帝在元光元年(西元前年)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进入儒家社会。以后,儒家学说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成为官方学说。同时,在儒家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以来,则在不少地区失去官方地位,甚至在某些地区如中国,曾经成为官方打压的对象,但这并不能改变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全球有三大国际性文化圈,即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基督教社会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澳洲等地,伊斯兰社会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南部和北非等地,儒家社会主要分布在东亚等地。在近代,近代科学技术和自由民主的理念从西方传入儒家文化圈,同时传入的还有共产主义等各种思潮。因而在中国大陆、朝鲜、越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官方信仰共产主义;而日本、韩国,则实行西方式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

在纪年历法上,伊斯兰社会采用伊斯兰历法,以默罕默德出走麦地那的日子(西元年7月16日)为纪年首日。基督教社会采用阳历的耶历,以耶稣出生开始纪年。近代以来耶历随着西方的扩张被许多地区采用,成为世界最通行的纪年历法,虽然不被伊斯兰文化圈接受,但却被儒家文化圈接受。儒家社会采用阴阳历,以君王年号纪年。近代以来,在日本,由于保留君主制,仍然采用传统的君王年号纪年,不过改用阳历。年中华民国建立後,以国号纪年,同时兼采传统阴阳历和作为阳历的耶历,为今台湾地区沿用。在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西元(格里历)纪年法,并定其为「国历」、「公历」,而民间仍然同时沿用阴阳历。基于文化的因素,在儒家社会有不少人建议采用孔历纪年,即以孔子出生日期为元年首日;孔子诞生於周灵王廿一年阴历八月廿七,依耶历为西元前年9月28日。

在儒家社会地区,往往同时伴随佛教、道教的传播。儒家社会往往采用汉字,有人称为汉字文化圈,但某些儒家社会国家已经废除汉字,并不采用汉字。

3南北朝

在考虑作为历史学概念的汉字文化圈的外延的时候,西嶋定生的“册封体制论”假定的从南北朝时代到唐代的地域秩序成为第一参照例。以西嶋的“东亚世界”的定义为指标,除了册封体制,还包括汉字、儒教、佛教、律令制。符合这个指标的主要朝贡国有新罗(朝鲜南部)、渤海国(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东部)、倭国(日本)。这个以外,没有引入律令制的国家如高句丽、百济也应纳入汉字文化圈的范围。北宋以后,高丽取代新罗,并加入了新成立的大越国(越南)。

4宋辽时期

南诏及后续的大理国,其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汉化程度,从汉籍资料较难推测出。而南诏受唐朝廷册封、大理受北宋朝廷册封,流行中国密教,移入的汉人参与政治活动,因此可将其视为同新罗、百济类似的“东亚世界”朝贡国。另外,辽,金,西夏这些国家的统治者自称皇帝,赐赠庙号,建立独自的年号等,在某种程度上效仿了中国王朝的国制,这些国家可以视为圈内的“灰色区域”。

5明朝以后

自明朝恢复“册封体制”以后,可纳入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及地区)基本确立下来并延续至今,朝鲜、琉球、大越(越南)及日本和蒙古都符合条件。当时的日本不仅脱离了“册封体制”,律令制也已形式化,与此相应的科举官僚制度发达的状况说明西岛定生(西嶋定生)所列的四大点已非必要条件。第一个要列举的有特色的文化要素是文字系统。文言文(即汉文)的导入促进了用汉字来表记自身语言的发展,日本的假名、朝鲜的吏读、乡札、口诀受到汉字的影响。越南的喃字是由汉字派生出的独立文字。由此各国逐渐确立了本民族文书系统。但是、直到近代以来这些本民族文书系统才逐渐取代文言文(即汉文)运用于官方文书。宗教上本土化的佛教、道教带着地域性的浓淡及辑合(syncretism),在民间普及。儒教由于与政治思想相匹配,在圈内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共通思维框架。包括使用筷子餐饮,品茶,使用瓦来建筑和使用毛笔来书画等类似的生活文化也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共同特征,以中国为中心分布开来。

6近代

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向心力减弱,朝贡体系下的各属国对汉字的文化地位开始怀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摆脱落后文化的象征,开始采取汉字废止政策。

17世纪由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兹(AlexandredeRhodes)为越南语设计的国语字被后来的法国殖民当局在学校中广泛推广,虽然当时并未完全普及,但在20世纪中后期,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儒字(汉字)和喃字,成为越南国家的官方文字。因此,20世纪后半叶以后,理解汉字的人除了老年人和一部分的专家以外,变得很少。大韩民国有字左右的汉字义务教育,不过,朝鲜王朝的第4代国王世宗所创造的朝鲜文字──韩文被普遍使用,报纸上的汉字使用频率也不高,一般只会用于回避歧义的词语时使用。

除了台湾、香港、澳门一直沿用正体中文汉字外,部分使用汉字国家的政府确定了汉字的简化方案,如中国大陆,新加坡及马来西亚采用简化字,日本采用新字体,其他东南亚国家也有自己的简化方案。越南及韩国,汉字的使用频度已比以前少很多。

随着韩国、台湾、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启示,东亚共同体建立的呼声也逐渐提高,作为东亚国际文字的汉字的重要性将被重新评估。

那些过去属于汉字文化圈而在近代丢掉了汉字的国家,也逐步意识到汉字的重要性,他们发现汉字能使不同语言的民族以文字互相沟通,与表音文字相容并存,不但能保存独特民族语言,又能使不同民族藉汉字表意而能互相交流沟通,使汉字复活的呼声也开始被倡导。

7文化特征

汉字文化圈之间文化交流,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常和朝鲜的儒学者用汉字笔谈的方式来争论儒学问题;明清时代来华朝贡使节团的安南(越南)使节与朝鲜使节互赠汉诗。

即使在现代社会,利用汉字的笔谈也为东亚人民之间的交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越战期间,一名被派遣至越南的韩国国军排长在与越南当地村长以汉字笔谈后,让这个小村落的无辜村民逃过了美军的猛烈轰炸;一些南朝鲜游客在前往中国旅行时,因水土不服而泻吐时,向中国药剂师递上写有“腹痛”和“消化不良”的字条后,即迅速获得处方。

五历法岁时

汉字文化圈都遵循中国的夏历及其岁时祭享之俗。中国的历法,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又叫夏历。汉人周年作息,随月令二十四节气而为生活节奏。自《周书》「周月」、「时则训」所见,有四季春夏秋冬,再分十二个月及二十四节气。古有"三正"之说,夏正建寅(孟春正月),殷正建丑(季冬十二月),周正建子(仲冬十一月)。中国以正月为岁首源自“行夏之时”是儒家的治国要义和神道设教的深意,可谓传承先圣之天时要义。岁时历法见於《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管子·幼宫》、《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既反映了其编定成书以前有关的岁时民俗,也是成书以后的岁时民俗的直接源头。岁时民俗就脱胎于月令文化以及与月令有关的文献,与四时相对应,每时都有一班帝神,与时月、天气的变化相对,每个月各有相应的祭祖规定和礼制。

中国的岁时、岁事、月令、时令在日本被称为“年中行事”或者“名节”,在韩国称为“岁时风俗”。江户时代斎藤月岑著有《东都歳事记》,朝鲜时代柳得恭著有《京都杂志》(年前後)、金迈淳著《洌阳歳时记》、洪锡谟著《东国歳时记》,其中多引用中国古典,仿宋朝故事,慕华思想深厚。

1月令

中国主要岁时

中国香港传统节日

日本年中行事

韩国/朝鲜岁时风俗

中国台湾主要岁时

正月

正旦祭祖、元宵节、上元

农历新年、元宵节

元日节会、年始祝、十五日粥、上元御祝仪

元日、上元、赤豆粥

天公生、天穿日、元宵节

二月

祠大社

洪圣爷诞

二月御事

观音生、土地公生(头牙)

三月

三月三日(上巳)、清明节、寒食

天后诞、清明

三月三日(上巳)、雏游

寒食

疯妈祖、清明节

四月

立夏

佛诞、太平清醮

四月更衣

佛祖生、王船祭

五月

芒种、端午

端午节

五月五日、五月节会、天中节、儿童节

端午祭

端午节

六月

人日

半年节

七月

七夕、盂兰盆、中元

盂兰胜会、中元建醮、七姐诞

七月七日、乞巧奠、盂兰盆

七娘妈生、秋祭、七夕、中元节

八月

中秋

中秋节

八月十五夜

秋夕

仲秋节、释奠典礼

九月

重阳

重阳节

九月九日、残菊宴、神社重阳

重阳节

十月

下元

下元、补运日

十一月

冬至祭祖

冬至

冬至、冷面

冬至圆

十二月

祀道神、除夕、大傩

年三十

追傩式、土牛童子、除夜、年越

送神、尾牙、清屯

2礼仪文化

中国、日本、朝鲜在儒教的影响下,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形成了相似的冠昏丧祭的习俗,以及衣冠制度。

法服

阶层

汉服

韩服

和服

贵族

皇室

冕服、衮龙袍

冕服、衮龙袍

束带、直衣

命妇

翟衣、礼衣、大衫霞帔、团领

翟衣、圆衫、阔衣、唐衣

十二单、袿袴

公卿(公家)

公服、官服

团领

位袍、狩衣

士族

深衣、襕衫、道袍、袴褶、氅衣

深衣、道袍、周衣

直垂、大纹、肩衣袴、纹付羽织袴、打挂、小袖

庶民(农工商)

襦裤、襦裙

赤古里裙、巴基

羽织、小袖袴、帷子、甚平、作务衣

3冠礼

儒教传统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取字,女子行笄礼,为成人之道。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日本近代以来称之为成人式。朝鲜的规定亦相似。

4婚礼

东亚文化圈各国皆遵循共同的婚礼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

5丧礼

东亚文化圈各国都遵循丧服、丧制的礼仪,主要表现为披麻戴孝、招魂等等礼节。

文字文学

历史上,正式场合主要使用正体汉字,民间亦使用本民族文字(假名、谚文、喃字)。

历史上,正式场合多使用汉文(文言文),民间亦使用本民族文字与汉字混用的本民族文书系统(参看:韩汉混用文)。

六生活文化

1明制婚礼

主食稻米,懂得品茶,使用筷子进食。中国传统建筑(参看:宋朝建筑等)、日本传统建筑、朝鲜传统建筑、越南传统建筑、琉球传统建筑(参看:首里等)都有相似建筑风格。地理名称上,因具有相似的地理风水特征或有着类似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同名,如日本的湘南与中国的湘南(湖南南部),韩国的襄阳与中国湖北的襄阳,越南的太原与中国的太原,等等。基于儒教四书五经形成的礼仪服饰:汉服、和服、韩服、越服、琉装。朝鲜语的一词在李氏朝鲜覆灭时指的是汉服。

2工艺技术

中国的工艺技术可追溯到《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六门工艺里的三十个工种,包括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等,包括木工、金工、皮革、染色、琢磨器物及制陶等内容。韩国与日本,在传统工艺的很多方面,是直接学习或者继承了中国的技艺与造物精神的。古代日韩工艺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即包括工艺技巧、工艺形式等的传授和模仿,也包括深层次文化观念的借鉴和学习。比如漆器工艺是途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在南线,中国漆器流通主要在与百越、安南、身毒、暹罗等国之间,并通达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地区。螺钿技艺的传入对于朝鲜半岛漆艺的影响意义重大。

七文化差异

关于汉字文化圈内各国专有名词的翻译

汉字文化圏内用汉字表记的专有名词(地名、人名),翻译到圈内其它地域时,以往通常按照当地相应的汉字读法(通常采用音读)来读。但是这种专有名词翻译原则在近代以后产生了变化,主要原因是朝鲜半岛和越南的汉字废止。

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各国,按照传统都将彼此之间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中的汉字用各自的语言的汉字音念出来。

“文化圈”还有多种划分法,如:按时代划分的原始、古代、近代等文化圈;按地区划分的塔斯马尼亚、美拉尼西亚等文化圈;按人种划分的尼格利陀、巴布亚等文化圈;按物质文化划分的澳大利亚飞去来器(见澳大利亚人)、东南亚吹箭筒等文化圈;按经济类型划分的热带丛林猎人、东非草原牧人等文化圈;按社会特征划分的图腾崇拜(见原始宗教),母权制异族通婚文化圈等等。

文化圈具有相同文化的那些民族中间,形成了历史渊源。而文化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过于狭小,文化圈包括较大的空间和经历持久的时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xw/71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