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到底该怎么做民宿欧文莱带设计师去探寻答案


银屑病的治疗研究 http://www.mxxshi.com/yxb/dxal/732.html

4月22日至25日,欧文莱莫干山民宿游学团带领来自全国14个城市的设计师代表走进莫干山。此次游学参观考察、入住体验莫干山具有代表性的民宿如裸心谷、三秋美宿、课间度假酒店、宿里FUN集度假酒店,并有各酒店设计师吕晓辉、李文婷、张亮、刘可南亲自分享民宿度假酒店的设计理念、设计过程,乃至运营经验。

欧文莱瓷砖一直致力构建品牌与设计师的亲密关系,并以赋能设计师为目的,打造能推动设计师成长的学习型平台,以材质启发设计,打通材质与设计的双向需求通道。基于此目的,欧文莱推出了“破壁设计”主题设计游学计划,年第一站即是莫干山。

参加此次游学的设计师主要以一线室内设计师为主,欧文莱希望能从建筑的维度激发设计师更多的思考。也正是在建筑游学领域的专业度和影响力,有方为此次欧文莱莫干山游学之旅提供定制服务。

△游学参观考察现场摄影:胡康榆/有方

此行参观的各间酒店具有代表性,如第一站裸心谷作为莫干山极具影响力的度假酒店之一,奠定了莫干山民宿发展的基础;三秋美宿则是设计师吕晓辉在完成裸心系列度假酒店之后的又一新作,他在设计中表达着对在地性的思考;课间度假酒店拥有在莫干山难得的3.5亩可建设用地,合伙人李文婷和张亮从酒店的设计到运营,践行着对乡村度假的核心思考;同时兼任客座助理教授的刘可南,则在宿里FUN集度假酒店中将“外来的”“城市的”设计带入乡村。

△设计分享现场摄影:胡康榆/有方

除了项目参观,让设计师代表们感到收获颇丰的,是项目设计师亲自现场分享。这些分享,代表着不同问题的思考和不同角度的考量。吕晓辉从“那里”出发,分享了对中国乡村建设的思考;凭着课间度假酒店从拿地到设计,从建成到运营的经验,李文婷更想分享的不是经验反而是教训,张亮则将酒店纳入莫干山民宿发展的脉络中,引出了对当下乡村度假核心命题的思考;与其说是分享设计案例,不如说刘可南在传授各种设计的招数。

△游学团合影摄影:胡康榆/有方

讲座精选

乡村不是一个设计出来的场所,而是生活出来的。

很多设计让我们出了城,却又进了城。

吕晓辉将分享会主题取名为《漫漫回乡路》。中国近几十年,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进城的过程,而吕晓辉觉得,再过十多年,中国会慢慢再从城市走回乡村,回到一个更高级的乡村。但“乡村不是一个设计出来的场所,而是生活出来的”。设计终究是设计师通过作品和社会交往的媒介。

△分享会现场摄影:胡康榆/有方

在分享会上,吕晓辉首先想和设计师们谈谈什么是“那里”。

“那里”是一个边界模糊但内心想去的地方。就像设计师们来到莫干山,“都带了一个‘那里’,或内心想要解决的问题。”

那里,是每次出发前想象的一个地方,时间沉淀下的一个印象,吕晓辉说,设计也是一样,应该可以去和时间、历史对话。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喜欢三秋美宿,因为它处在乡村,有生活感和日常感。

吕晓辉觉得乡村首先是人和人的交往,其次是人和物的交往,然后是物和物的对话。如果对乡村的研究不足,没有分析过乡村真正的意义,设计师所做的空间就还是城市的空间,只不过是将城市移到乡村而已。

△三秋美宿摄影:胡康榆/有方

我们在哪里?这是吕晓辉接着谈到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非常“快”的国度。过去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吕晓辉认为,发展一定是把双刃剑,做到平衡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他认为“粗糙”在中国非常容易发生,就像如今许多整齐划一的乡村规划,其实切断了农民和土地之间的联系。

吕晓辉说,许多乡村建设和设计,是“出了城又进了城”,将城市的某个空间和想法植入乡村,可如果设计师不说,谁都猜不出项目在哪里。这种情况下,“那里”就被消解了。吕晓辉认为,很多时候,认识我们自己处于世界的哪里,比认识这个世界更难。

△吕晓辉与设计师现场交流摄影:胡康榆/有方

我们差多少距离?这是吕晓辉提到的又一个问题。

吕晓辉提到莫干山的“法国山居”。这个项目并没有设计师参与,是业主自己设计建造的。它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欧洲的许多美学不是后天修习而来的,而是从感受中来。法国山居的业主祖祖辈辈即是如此,有着与身俱来的积淀。

相比之下,吕晓辉认为乡村美学是我们非常欠缺的一部分,他不认同“破旧立新”背后对新旧的价值判断,觉得建筑应该保留时间感,不同年代都能共同体现,而设计师则更应该有社会感和责任感。

在吕晓辉看来,中国未来,将会有更多人不仅仅是选择去乡村度假,而是选择去乡村生活。

好的设计不代表好的房子,

好的房子不代表一个好的民宿。

经验没什么,教训倒攒了不少。

作为课间度假酒店的合伙人之一,李文婷首先将团队定义为一个由项目全过程主导的主体。她认为好的设计并不必然导致好的房子。考虑到施工条件及完成度等因素,实际建成的建筑和效果图之间必然存在差距;另外,即使有了一个好房子,也并不必然导致一个运营成功的民宿。因为“设计和建造只是一部分,前期策划定位、供应链管理、后期运营服务设计是全过程必不可少,甚至更重要的环节。”

△分享会现场摄影:胡康榆/有方

经历了从拿地到设计,从建成到运营的全过程,李文婷自嘲道,自己有多少经验谈不上,教训倒是攒了不少。在过去的三年中,团队做对的事情是有目共睹的,但具体哪里做错了,只有亲历者自己知道。李文婷甚至想找机会办一次展览,专门展出那些做错的地方。这也是李文婷的分享的特别之处。她毫不遮掩,和设计师们分享了课间在设计建造过程中的一些反思和教训。

比如在莫干山一个酒店游泳池的设计前期,课间团队出于对苏梅岛一个红色泳池的喜爱,及其区别于蓝白瓷砖泳池所能带来的话题性,将屋顶泳池设计成了红色。直到铺完泳池的瓷砖,李文婷都觉得这个设计非常漂亮。但当泳池注满水,她才发现,苏梅岛的环境色是蓝色,而莫干山的环境色是绿色!红色泳池在绿色环境中,让水体怎么看都显得有点儿脏。而此时,为了实现这个屋顶泳池,设备的投入几乎已经是普通泳池的三倍了。

△课间度假酒店图源网络

类似的例子,还有大尺寸玻璃窗的采用——当玻璃面积超过一定尺寸,成本将会陡升,五金件及现场安装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彩色混凝土打磨的设想,几经周折却最终放弃。此外令李文婷心有余悸的,还有混凝土台阶的防滑设计,以及餐厅和厨房之间的几步台阶:由于现场施工无法做到,原本的混凝土台阶小凹槽防滑设计没能实现,结果真的发生了客人在台阶上摔倒的事故。虽然客人并无大碍,李文婷还是连夜给楼梯贴了防滑条。而本来顺着地势在餐厅和厨房之间的两步台阶,到使用时才发现当端着盘子上下台阶的视线盲区导致的不便,只能庆幸开业至今还没有发生意外。

建筑设计提供“鞋子”,品牌定位提供“鞋垫”,

后者让设计精细化到人所能感知的精度。

城市人来度假,就像课间休息的十分钟。

课间度假酒店从拿地到开业,经历了两年半时间,合伙人张亮回忆,团队当时经常自嘲完美地错过了民宿红利期。

追本溯源,莫干山的民宿发展,要感谢两个品牌,一是法国山居,一是裸心集团,德清县的对外宣传就叫“要裸心,到德清”。正是这些最早在莫干山开业的度假品牌,定义了民宿的价值。张亮说,目前莫干山有超过家民宿的房间,每晚价格超过元。同样支出换在上海,也能让你订到高品质的星级酒店。所以,莫干山是否能拿出对应此价位的服务和品质呢?张亮对此表示怀疑。

如何确证?张亮用互联网的术语梳理了莫干山民宿产品的迭代,以及对课间的品牌思考。

△分享会现场摄影:胡康榆/有方

△张亮与设计师现场交流摄影:胡康榆/有方

如果说最早的农家乐,标记了民宿从无到有的1.0时代,那么德清县取名的“洋家乐”,则属于2.0时代。后者并不一定是洋人开的民宿,而代表稍有设计感、有品质的度假产品。

这一时期,民宿经历了“附势”农民房,从单店模式到集群社区,和“借势”村庄优势,从情怀感召到舒适体验的过程。由此,张亮预感,莫干山民宿的3.0时代应当是“造势”,即对度假核心命题的探索。他将课间归于这一时代。

△课间度假酒店图源网络

度假酒店之所以取名“课间”,正是基于张亮对“度假”这一命题的思考。

他认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人来此度假,就像获得了课间休息的10分钟。这里既是他们获得休息的场所,又能提供学习、获得新知的体验。另外,张亮也希望通过课间这一品牌,承托团队对乡间民宿的思考,连接其城市和乡村。

设计在整个项目的进行中是一个见招拆招的过程。

建筑可以是城市空间的家具,

家具也可以被看成是室内空间的建筑。

莫干山民宿参观和入住体验的最后一站,是宿里FUN集度假酒店。旭可建筑事务所设计了其中一幢平方米的建筑,包括酒吧、咖啡、泳池和SPA。设计的主题是亭子与房间——基于框架结构的亭子具有抽象性和开放性;墙体包裹形成的房间则提供庇护与不同程度的气候舒适度。旭可兼用经济原则和设计策略,这也是他们对城市资本介入“乡建”项目的态度。

△刘可南与设计师现场交流摄影:胡康榆/有方

和前两次分享会有所不同,刘可南并没有直接以宿里这间酒店为案例,而是以莫干山之外的一处民宿设计,和在场设计师分享了他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手法。“在整个项目的进行中,设计是一个持续见招拆招的过程”,刘可南说他的实践,就是对自己设计思考的不断印证。

△分享会现场摄影:胡康榆/有方

“建筑是一件物品,家具也可以是一座建筑”,刘可南引用意大利建筑师阿尔比尼的话,表示建筑可以被当做城市空间的家具,家具也可以被当做是室内空间的建筑。房间中最重要的家具,可以在空间中界定整间房的面向乃至风格。

此外,刘可南还提到阿尔多·罗西的著作《一部科学的自传》中对“器物”的描述,以此对比可以让人进入的建筑和雕塑。他进一步阐述道,器物是脱离了功能的物体,和记忆之间产生了直接的关系。

由器物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回到乡村建造的话题,刘可南认为,还乡者的“怀旧”分“恢复型”和“展示型”。对于前者,刘可南怀疑传统形式是否能恢复集体记忆,毕竟这种集体记忆与个体之间脱离了联系了;对于后者,刘可南认为“展示”其实在于让人知道,“过去”即是“回不去”。过去与个体之间发生的确实关系,需要通过持续的村落物质文化再生产得到确认。因此,设计师应该“反大叙事,尊重个体叙事和情感”。

△游学团合影摄影:胡康榆/有方

视觉/李茜雅校对/鲍思琪

本文为欧文莱推广文章,版权归有方所有。

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有方君

鼓励高品质建筑资讯生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ms/50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