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走过浮华大地马来西亚middot亚庇


学术会议的缘故,年的年初,我在马来西亚度过了几天冬天里的夏天。

热带海洋气候给马来西亚带来丰沛的降雨和黝黑的皮肤,美丽的热带海洋风光给来自寒冷半岛上的游客带来一点温暖的慰藉。

马来西亚(图片来自网络)

学会会议设在位于东马沙捞越州的美里(Miri),四十分钟飞行里程外的著名旅游城市——亚庇是会议结束后的观光目的地。

美里(图片来自网络)

美里是马来西亚最早的石油生产地,与文莱接壤。和当地人闲聊时得知,由于文莱还是一个不推广世俗化的穆斯林国家,文莱苏丹对于本国意识形态的控制还很强势,文莱国内不准买卖烟酒,所以很多人会开车来米里享受一下世俗的自由,也包括色情业和毒品。

和一直以来对南洋的印象相符合,华人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和深远。虽然是阳历新年,商场里也在播放着《恭喜你》之类的贺新春的歌曲;大街小巷悬挂着华语招牌;李维斯门店张贴的海报主角是陈伟霆;陈奕迅的人形纸板也一直在接受和游人的合照。当地很多人会说汉语,刚到第一天,每个同行的韩国同事都因为我说另一种语言展现出来的另一面而投来刮目相看的目光,我也隐隐然具有了半个东道主的气场。最让人感动的一幕发生在酒吧,当现场的驻唱带领全场的人唱“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时,身在外国人包围中的我不禁有点热血涌上心头,在座的韩国人表情都有点讪讪。

走马观花的浏览风土人情,使我获得了一种马来西亚华人在当地安居乐业的印象,直到遇到了酒店里来自中国东北的按摩师大哥,和他的聊天改变了我的一些认知和心情。

这位大哥身材瘦长,是店里唯一的男技师,乱蓬蓬的头发和刚睡醒的惺忪睡眼并不像是旅游城市服务行业从业者该有的形象,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让我意识到逃离东三省的人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

出于对同胞的亲近感和对当地华人生活状况的好奇心,我开始主动和他攀谈起来。

他来自黑龙江,半年前被大连的朋友介绍到马来西亚来打工挣钱,当时让他心动不已的是在马来西亚干按摩每年至少挣五十万人民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带着自己原先的按摩设备就来到了这里。而没想到的是,他来到之后护照就被按摩店扣下,而以马来西亚并不高的收入水平,每个月连原来的四五千都挣不到。那个之前介绍他过来的朋友电话却再也打不通了。

来按摩的客人形形色色,很多伊斯兰教氛围很浓重的国家的客人反而会更加居心不良,因此女技师们更容易赚到更多的钱。

背靠金三角的地理位置,毒品很有市场。就美里一地而言,色情业的从业者大多是来自中国的女性,毒品和酒精每天都在摧毁着这些女性的身体和精神。

马来西亚红灯区(图片来自网络)

一番讲述之后,一副华人在南洋底层社会的生活图景在我面前慢慢展开了,展开到大洋彼端,和在韩国华人、美国华人的图景连成一片,虽然这里更加艰苦,但是色调却是如出一辙。喧嚣的噪音鼓动着耳膜,浮华的光影在眼前闪过,这些光影像是一扇扇通往乐园的门,人们像扑火的飞蛾,一股脑地冲向亮光的地方,在虚幻里起舞然后精疲力竭。人们像野草一样在当地社会的背阴处生长着,野蛮地或艰难地。

尽管生活不如意,但是东北人的乐天性格还是给他找到了心理上排解的出口,每天在酒店游游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吃吃热带水果,日子就这么一天天打发下来了。

原本约好离开美里之前再抽时间找他用专门从中国带来的设备帮我再理疗一下,但是迫于团队行程的安排,最后也没能道别。

和东北大哥聊天时,他还提到曾经接待过当地一个洪门头目,只是那人当时也没有和他说很多,能转述给我的内容也就了了无几。不过,机缘巧合,我在当地科廷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参观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洪门弟子。

古代的时候,水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活设施,更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场所;到了现代,具有类似功能的生活设施大概就是吸烟区。

吸烟有害健康

参观间隙,我和韩国同伴走出建筑透透气。走到停车场的吸烟区时,已经有三个人在了。韩国人没带打火机,走上前借火,回来之后用韩语跟我说中间那个人可能是中国人。我看那人行为举止确实颇像华人,就开口用英语询问他会不会说汉语。

得到了确定的回答后,一个马来人、一个孟加拉人、一个韩国人、两个华人组成的交流空间就被我们两个中国人接管了。

一番如入无人之境的汉语对话之后,我了解到对面这个身材略胖、带着一副南方大老板气质的年轻人有三个身份:幼年来到马来西亚的上海华人、科廷大学的商学在读硕士、洪门弟子。

他一边点着头认同孟加拉人认为他汉语很好的说法,一边跟我讲着马来西亚华人受当地人排挤和歧视的情况。虽然华人来到东南亚发展已经是很久远的历史了,但是依然在当地无法获得一等公民的地位,政府制定的政策依然相当程度地偏向当地人,在社会和职场上,华人依然无法占主导的地位。在西马华人聚居的地方,混洪门依然是一些华人为了立足和自保选择的抱团方式。

这种不安全感,在我走过的韩国和美国华人聚居的地方都有深刻的映射。美国华人对其它非白人族裔的歧视和畏惧,韩国华人对韩国人的仇视和不信任,和南洋华人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抱团。对于在国外生活过相当一段长时间的我这种华人在海外的艰辛不能不感同身受。

在当年去东洋西洋南洋华人里,南洋华人是最穷苦的一群人,明清以来中国男方的各省人口膨胀、地稀人稠,为了找到新的生活出路,他们依靠同乡、宗族关系相互介绍来到南洋打拼。中国人依靠这种宗族关系在南洋站立住了脚跟,同乡抱团则形成了非常强的小群体凝聚力,洪门、三合会借势发展起来,即便是时间来到当代,这些华人的帮会组织依然在海外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种抱团深刻地影响了南洋华人的生活方式,而不经意之间,近代中国的意识形态也因此获得了深刻的改造。

电视剧《下南洋》剧照

帮会组织一度让华人在南洋非常有势力,就马来西亚来说,当时马来人当地各部落内战的现场,只要华人武装一出现,内战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小群体内部相互认同带来的凝聚力,却也有无法克服的先天死穴,越强势越团结,团体便越无法超越血缘和出身之外的政治意识。在当时,华人们还没有形成国家意识,当时的南洋华人只认为自己是所谓“福清人”“潮州人”,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就像是我们现代人只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地球人)。

直到当地华人因为自己的强势和抱团引来了当地殖民白人和土著人对他们不做区分的排挤和歧视,共同的屈辱才让他们模模糊糊意识到我们“福清人”“潮州人”其实是一种人。这时候梁启超、孙中山等先生们的思想就起到了作用,南洋华人们因此获得了一种新的认识:只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才能让我们在海外受到保护。民族主义观念就这样在南洋最先形成了。

而民族主义渐渐地被引向了革命激情,从此南洋华人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坚实后盾,为了获得华侨的支持,孙中山也一度加入洪门成为龙头大哥。南洋华人为现代中国是真正抛头颅洒热血,黄花岗72烈士中,有二十几人都是南洋华人直接到南京参加的;孙中山的革命募捐,有85%来自南洋华人,以致他称华侨是“中国革命之母”。

南洋华人就是这么一个中国近代史上非常光荣的群体。

过去从未走远,它甚至还未过去。

百年前强势的抱团在当时激起了白人和土著的排华欲望,而回过头来,现代南洋华人遇到的问题似乎也可以从这几百年的往事中找到原因。敞开心门,融入当地文化,也许能获得更好的出路。

我们当然不能苛责不愿融入当地文化的华人们心胸不够宽大,更不能苛责他们暂时无法给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世界很大,中国人在闯。和面前的这个年轻华人的同胞之情,被这次偶然的相遇激发起来,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在这一刻获得共鸣。

两根烟吸完,短暂的相遇之后,在临别之时,两人默契地都没有要求留下联系方式。只是,在握手告别的一刹那,同时说出了一句:“很高兴认识你。”

从科廷大学回到酒店里,正在唏嘘感慨刚才的见闻,突然听到同行的两个韩国女秘书说参加会议的一个日本山口大学的研究员是中国人,他似乎搭讪了整个会议各个实验室的所有韩国女生。听着别人吐槽自己的同胞的荒唐,我报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心里感叹:还是东洋华人生活水平好!突然一瞬间更加热爱这个族群了。

华人在不同的土地上像野草一样生长,肆意或顽强地生长,有钱没钱,有喜有悲,元气淋漓,精力弥漫,他们组成了这个大千世界,他们那常识框架所收勒不住的生命力无时无刻不给你带来惊奇和嗟叹。他们让这个世界更加可爱,他们就是世界本身。

人生在这个世界走一遭,这世界就是造物馈赠的最好的礼物。

离开米里,来到亚庇。亚庇是东马主要的华人聚居区,但是来到这里的感受却像是来到了韩国的后院,酒店里全是背着高尔夫球杆前来度假的韩国人,大量的韩语招牌,市场里当地的小商小贩都用在用韩语招徕顾客,热闹非凡。

所以,剩下的就让韩国人去感慨吧。

马来西亚沙巴清真寺(图片来自网络)

-THEEND-

青sir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xw/641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