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莱 > 文莱新闻 > 大行报告中信建投文莱炼化项目全面投产,
当前位置: 文莱 > 文莱新闻 > 大行报告中信建投文莱炼化项目全面投产,
预计公司年、年和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2亿元、48.2亿元和55.0亿元,EPS1.06元、1.70元和1.93元,PE12.7X、8.0X和7.0X,维持“买入”评级。
恒逸文莱PMB炼油项目一期万吨全面投产。恒逸文莱PMB炼油项目一期万吨炼化装置于年3月开工建设,并于年3月完成公用工程交工投产,7月完成项目主装置全面中交,并于当月所有装置转入联动试车阶段,9月7日正式产出合格产品,11月3日全面投产,在四季度贡献部分利润。文莱处于东南亚的核心位置,极利于发展出口贸易,贸易辐射区域可覆盖整个东南亚地区,靠近马来西亚(亚洲 的转运港口)和新加坡(全球 的集装箱港口),具有十分丰富的航道资源,原油采购方面主要利用文莱本地石油,另外还可从中东直接采购,相对东北亚在运距运费上优势突出。此外利用新加坡金融市场实现原油-成品油的套期保值,提前锁定利润,确保公司业绩的稳定性。项目位于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出口免关税;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可最长免至24年;无流转税和个人所得税,相对国内企业税收优势突出。
“原油-芳烃-PTA-聚酯”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完善,各项业务均衡发展,持续贡献利润。践行“新建+并购整合”产业发展模式,扩产产能优势进一步凸显。公司现有PTA、聚酯、己内 权益产能分别为万吨、万吨、20万吨,随着文莱PMB项目11月投产,新增PX、苯、油品产能分别为万吨、50万吨、万吨。公司通过海外建设文莱炼化项目,将逐步实现原料PX和苯的自给;国内扩建中下游,通过并购重组等差异化发展模式,完善下游聚酯端布局。
“双纶”驱动,打造“原油-芳烃-PTA-涤纶”和“原油-苯-CPL-锦纶”双产业链。年8月,子公司浙江巴陵恒逸己内 公司投资建设的“40万吨/年己内 扩能改造项目”建成并正式投产运行,公司己内 产能达40万吨/年。此外,公司规划在钦州开工建设年产万吨己内 -聚 产业一体化及配套工程项目,己内 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参股子公司浙商银行于年11月在A股上市,持续为公司贡献利润。公司持有浙商银行7.48亿股,持股比例4.00%。公司作为浙商银行重要股东,将获得浙商银行的成长溢价,从而进一步优化公司战略布局,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恒逸石化:
炼化-化纤头部企业,
“一滴油+两根丝”战略对冲原料价格波动
1.1化纤头部企业,
致力“炼化-化纤”产业链一体化均衡发展
恒逸石化(股票代码:)于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经多年大力发展,实现“炼化-化纤”产业链一体化,其中石化化纤主业突出;同时公司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致力于发展成为国内 、国际 的石化产业集团之一。
公司系中国率先掌握大容量聚酯熔体直纺技术及万吨级PTA工艺、工程技术的企业,并形成了富有竞争力的“涤纶+锦纶”双纶产业链驱动发展模式。公司以石化、化纤产业链为核心业务,石化金融、石化贸易为成长业务,化纤产业大数据、智能制造为新兴业务,逐步完成“石化+”多层次立体产业布局。
截至年末,公司参控股精对 (PTA)产能1,万吨/年,聚酯长丝(包括涤纶预取向丝(POY)、涤纶牵伸丝(FDY)、涤纶加弹丝(DTY))产能万吨/年,聚酯短纤产能80万吨/年,聚酯瓶片产能万吨/年,己内 (CPL)产能40万吨/年。此外,公司持有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4.00%的股权,投资收益较为稳定,浙商银行已经实现A+H股上市。文莱大摩拉岛(PMB)石油化工项目作为公司产业链一体化的战略布局的关键环节,已于11月3日全面投产,进一步加快了公司国际化步伐。
恒逸石化目前主要控股12家子公司、参股2家合营企业,及1家联营企业(浙商银行,实际共4.00%股权)。同时,随着恒逸文莱(70%股权)“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全面投产,新增年产能PX万吨、苯50万吨及多万吨汽柴 品,实现涤纶产业链“PX万吨-PTA万吨-聚酯万吨”均衡发展,同时,也可实现“苯50万吨-己内 40万吨-锦纶”产业链一体化。
一方面,公司逐步实现上游石化产品PX及苯自供给、化纤上游产品PTA与己内 自供给,公司自身下游需求可充分消化上游产量,只需控制成品油和终端产品风险,同时强化规模效应,进一步加强公司抗风险能力,稳固化纤行业龙头地位。
另一方面,随着未来3年国内地炼产能集中投放,公司不仅受益于文莱项目的成本优势,也将充分受益于产业链利润下移。采用“小油头、大芳烃”炼化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宜油则油、宜芳则芳、宜烯则烯”优势, 降低原料压力,真正达到“一滴油+两根丝”的战略模板,打造全产业链竞争格局,实现公司产业链利益 化。
恒逸集团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截至年9月末,恒逸集团自身持有恒逸石化41.06%的股份,并通过杭州恒逸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恒逸石化6.94%的股份,为恒逸石化的控股股东。恒逸集团的核心资源主要集中在恒逸石化。恒逸集团股权较为分散,杭州万永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万永实业")持股比例27.04%,为 大股东;邱建林、邱奕博分别持股26.19%,26.19%,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均不足10%,而恒逸集团直接持有恒逸石化41.06%的股份并通过控股子公司恒逸投资持有恒逸石化6.94%的股份,合计控制恒逸石化48%的股份,邱建林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
1.2公司主营业务盈利:受益于产业链扩产,公司业绩逆势快速增长
国内涤纶长丝产能及产量经过高速增长,已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公司产品依旧保持较好盈利能力,各项经营指标均稳中有升。
年收入与归母净利润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年前三季度业绩持续保持增长良好势头,营业总收入.05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14亿元,同比增长0.41%,调整后同比减少9.3%。公司业绩预告年归母净利润28-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71%-58.00%。
公司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完善,各项业务均衡发展,持续贡献利润。公司现有PTA、聚酯、己内 权益产能分别为万吨、万吨、20万吨,随着文莱PMB项目11月投产,新增PX、苯、油品产能分别为万吨、50万吨、万吨。年,公司POY、FDY、DTY产品毛利率分别为10.1%、10.5%、12.3%,PTA产品毛利率为6.4%。
公司毛利率均逐年提升。-年及19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从2.5%稳步提升到5.8%,净利率从1.6%提升到4.39%。一方面,公司通过内部管理降低成本,费用率逐年降低;另一方面,公司逐步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差异化高端产品提高竞争力和产品销售利润。
1.3员工持股+股权激励计划,公司未来发展可期
自年以来,公司已累计实施了三期员工持股计划,充分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并有力地促进了高精尖人才的吸引。通过长期发展共享机制的建立,有效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
1.4布局“石化+金融”,受益于浙商银行利润增长
公司“石化+金融”双驱动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截至Q3,通过子公司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及间接子公司浙江恒逸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共持有浙商银行7.48亿股,占浙商银行总股本的4.00%。
浙商银行(股票代码:HK)于4年正式成立,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的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已于年3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并于年11月26日在上交所完成A股上市。随着浙商银行“A+H”布局的完成,将会加速其未来的成长发展,公司作为浙商银行重要股东,将获得浙商银行的成长溢价,从而进一步优化公司战略布局,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浙商银行主要业务包括公司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和资金业务,具有突出的经营业绩和 的管理能力,获得过许多的奖项及荣誉。
进军上游大炼化:
文莱一期万吨炼化项目助力产业链一体化
2.1全球炼油状况与发展
全球炼油能力持续增长。0-年全球炼油能力从42.1亿吨/年增长到51.4亿吨/年,平均净增约万吨/年。年全球新增炼油能力万吨,其中亚太地区占新增产能的82%,集中在中国、印度、越南、伊朗、土耳其、伊拉克、马来西亚等国家。预计到年,全球产能分布情况为亚太占36%,北美占20%,欧洲15%,俄罗斯及中亚占9%,中东占9%,中南美洲占8%,非洲占3%。
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加快原油制化学品(COTC)的发展。石化产品出现在20世纪40-50年代,并在20世纪60-70年代及之后大规模扩张。起初,石化业务主要由石油公司的子公司承担,并随着炼油厂达到平衡,石化产品子公司被作为独立公司剥离。但目前来看,这一状况正在转变,石油公司开始研究增加石化产品参与度的方法,其中一种选择就是重新配置炼油厂以生产更多的烯烃或芳烃,提高COTC生产。转变原因主要是原油的重要下游液体燃料的消耗增长预计至年后将停滞不前;根据IEA全球原油需求变化预测(-),石化产品相比于其他下游应用领域,表现出 的成长性。为了今后可持续增长实现多样化战略,全球许多在建和拟建的大型炼化项目都在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COTC成为目前新建大型炼化项目的发展趋势。COTC技术的发展,反映了石化行业转向更大规模、更紧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石化行业的生产规模和一体化水平将被提高到一个全新高度,将成为基础石化品生产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油价下降,石化行业经济效益维持合理区间。年,全球柴油裂解价差从下半年开始迅速增长,其中美湾地区涨势最为显著,10月中旬柴油裂解价差较年初上涨15美元桶,而亚太地区由于多家炼厂投入运行,炼油毛利稍有回落。美国凭借低成本的页岩资源,成为全球炼油毛利 地区。
2.2民营企业崛起,炼油增量市场起主导作用
我国炼油能力、原油加工量持续增加。中国炼油能力增长快于全球平均水平,已经成为炼油第二大国。年中国总炼能8.3亿吨/年,原油加工量6.06亿吨,同比增长6.7%。成品油产量3.65亿吨,同比增加1.8%。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72.9%,低于世界平均83%水平。年预计炼油能力净增3万吨,成品油产量3.79亿吨,同比增长3.8%。年预计炼油能力超过9亿吨,成品油供大于求万吨,产销压力较大。至年中国仍将有近2亿吨产能增加。
民营炼厂在炼化增量市场起主导作用。年全年新增产能万吨/年,中石油和中海油合计新增炼油能力万吨/年,余下新增产能均来自于民营企业和地方炼厂。民营企业开始崛起,在炼油市场起主导作用,。国内千万吨级炼厂数将增至29座,其中有2座来自民企,且规模均为 水平。-年全国炼厂开工率连续4年回升,年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达72.9%,相对全球其他地区炼厂开工率我国炼厂开工率仍处于较低开工率区间。地方炼厂开工率尽管小幅上升,但受政策、油价等因素影响,波动较为明显。
优化存量,整合集聚现有中小型炼厂,拓展资源化利用。年,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推进全省万吨及以下地炼企业产能整合转移,加快地炼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实行“上大压小、上高压低、上新压旧、上整压散”。整合目标为独立炼油企业产能由1.3亿吨压减至万吨,目前已经有10家企业签约参与整合。同时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布局裕龙岛0万吨、东明0万吨、东营万吨/年炼化项目。年,将位于人口密集区和炼油能力在万吨及以下的产能整合。年,将炼油能力万吨及以下的产能整合。
七大石化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快。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提出,将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建设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七大 石化基地。年,国内炼化一体化项目持续推进,多个项目落户惠州,各个石化基地都加快进度布局。预计到年,七大石化基地的炼油产能将占全国总产能的40%。除了这七大石化基地外,茂湛、盘锦等石化基地也在有序推进中,山东也布局了千万吨级炼化项目。
2.3我国石化产业处在“由大向强”高质量发展迈进时期
中国炼化市场进入“战国时代”。本轮石化项目发展的主要特点:大规模、一体化、自成产业链、同质化。未来多寡头格局形成,市场版图重构,将导致大量落后产能被淘汰,尤其在炼油和聚酯产业链。实施上下游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延伸产业链,从纺丝、聚酯、PTA等化工产品逐步向上游延伸。规模化、一体化、基地化进入炼油行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民营企业逆向一体化及外资的进入,将导致绝大部分产品供应过剩,竞争将从通用产品蔓延到高端产品全线展开。市场竞争力强弱决定未来发展空间。在原油进口放开、审批权限下放等一系列改革红利刺激下,国内炼油规模仍将快速增长。随着国内炼油结构的调整,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国内炼油将进一步向化工转型。
从产能产量规模来看,我国原油加工量、 、 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产量位于世界之首。从企业竞争能力来看,国内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也凸显出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国有大型石化化工企业产能规模已经位于世界石油化工前列,以恒逸石化、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等新兴民营企业集团也将形成一股大的炼化竞争力,以烟台万华、新合成等一批化工企业也已形成规模,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从全球行业发展来看,规模化、一体化、基地化是炼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而且我国炼化产业开放程度将进一步加大,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竞争趋势加强。从全球产业周期的角度,中国从落后追赶者向跟跑者的角色转变,并进一步向领跑者的方向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完备的基本的石化化工产业体系,产业竞争力将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转型升级中进一步提升,石化化工产业将进入由“做大”向“做强”转变的阶段,加快高质量发展迈进。
2.4成品油供应大于需求,出口是解决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
供应端:国内炼油能力继续增长,民营炼厂起主导作用。年,国内炼油能力达8.3亿吨/年,全年新增产能万吨/年,中石油和中海油合计新增炼油能力万吨/年,余下新增产能均来自于民营企业和地方炼厂。民营企业开始崛起,炼油能力的增长带动国内成品油产量进一步提高。年,国内成品油(含汽油、柴油、 )产量总计3.6亿吨,同比增长3.6%,-年复合年均增速为1.5%。未来,随着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陆续投产,国内成品油产量有望保持3%-4%的增速。同时,国内柴汽生产比也将进一步降低,预计年或降至1.2左右。
需求端:国内成品油消费量维持低速增长态势。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约为3.2亿吨,同比增长0.5%,增速回落2.8个百分点。年,宏观经济稳中趋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继续推进,汽车工业发展与市场趋于成熟,汽车产销量进入低速增长新常态,对国内成品油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成品油供应大于需求的情况下,成品油出口是能够有效缓解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年,国内成品油出口量约为万吨,同比增长12.4%。其中,汽油出口量约为万吨,较上年增加万吨,同比增长22.0%;柴油出口量约为万吨,较上年增加万吨,同比增长7.4%; 出口量约为万吨,较上年增加万吨,同比增长11.2%。近年来,国内成品油出口量显著增加,有效平衡了国内成品油供需矛盾,提高了国内炼厂开工水平,提升了炼化效益与运行的安全和平稳,同时扩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未来,随着国内炼油能力的不断增长,成品油产量有望继续保持增加。
2.5恒逸文莱项目全面投产,响应“一带一路”政策,抓住东南亚市场发展机遇
恒逸石化目前形成了上中游产业链一体化格局,上游炼厂投产万吨,在建规划万吨,总共2万吨;中间链条PTA1万吨,在建万吨,PTA产量可达到0万吨;下游长丝万吨,其他产品聚酯总和为万吨。
作为我国“一带一路”节点上重大项目——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一期),是公司和文莱政府全资设立的主权基金(SDC)合资建设的千万吨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项目地址位于文莱大摩拉岛,建设有万吨/年常减压、万吨/年重整、万吨/年加氢裂化、万吨/年单系列芳烃联合、万吨/年柴油加氢、万吨/年航空 加氢、万吨/年灵活焦化、12万吨/年硫磺回收、轻石脑油异构化、18万Nm3/hPSA等炼化装置,以及码头、罐区、海水淡化等配套公用工程。成品油总产能万吨/年,其中汽油产能万吨/年,柴油产能万吨/年, 产能万吨/年。
项目顺利投产,竞争优势明显。经过全面调试、联运和平稳运行,项目于年11月3日实现工厂全流程打通和全面投产,顺利产出汽油、柴油、航空 、PX、苯等产品,目前文莱炼化项目生产运行稳定,所有生产产品合格,已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将负荷持续提升满产。文莱炼化项目的顺利投产,一方面消除了海外项目建设期不确定性风险,另一方面项目自身优势明显,最长可享受24年的税收优惠政策;原油采购便利,成品油可在文莱当地消化以及就近销往东南亚;公用工程和生产装置成本优势明显,大幅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同时具有天然区位优势,产销两端均有明显运费节省。
从年立项到年11月投产,大摩拉岛从一个荒无人烟、满地沼泽和热带雨林的小岛,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石油化工岛。恒逸文莱PMB项目是 按照“中国标准”制造的海外炼化项目,打造了民企与国企“抱团出海”的标杆。此前中国企业的海外项目,很多都参照欧美的行业标准。文莱PMB项目是目前“走出去”的中国石化行业中 个从设计、采购到制造、施工全部执行中国标准的项目。这一总投资高达亿元人民币的“巨无霸”项目吸引了众多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标和参与建设。在工厂建设的两年半期间,民企和国企联手打造了世界 按照“中国标准”制造的海外炼化项目。
从年 次上岛至今,为了把一个沼泽遍地的荒岛开垦成为环境友好、配套齐全的产业基地,恒逸一直在默默耕耘。在国内,政府会将土地处理好,也就是常说的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企业只要进驻就可以开始运作。而文莱因为工业基础较薄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把这些植被和淤泥都清掉,吹砂回填并将土地垫高,然后还要经过强夯, 土地才能够作为工业用地使用。通过清表、吹填、打桩、强夯等一系列工作。
东南亚未来10年处于人口红利期,市场发展潜力大:东盟主要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在年中高阶层人口约2.7亿,预计年将增长到4.3亿,到年将增加到6亿,中产阶级初步形成,短期对汽油需求较为强烈;旅游出行率提高,导致航空 需求量增加,根据IHS预测,东南亚地区炼油产品需求在年至年间预计将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
2.6“天时地利人和”,恒逸文莱项目优势得天独厚
文莱炼化项目是公司实现产能国际化布局,实践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 民营炼化项目,同时也是公司加快产能结构升级,实施聚酯化纤全产业链战略发展的关键项目,推动中国石化技术标准走出国门,成为中国石化“走出去”的典范;也是文莱国内 的实业投资项目,推动文莱实现油气资源本地产业化的重大项目。
项目于年6月获得文莱国家元首同意批复,年7月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年,项目完成企业登记、可研编制、地质勘测、环境评价、总体设计、航道疏浚、吹沙回填、土地平整和基础设计等工作。年3月,PMB岛主装置区打下 根桩,正式开始工程建设。年3月,完成公用工程中交;7月,完成主装置全面中交,并于当月所有装置转入联动试车阶段。年9月,常减压装置产出合格中间产品。年11月3日,项目一期开始全面投产。
天时:项目工艺流程不断优化。依靠年推出的“一带一路”政策,享受国开行17.5亿美金(一带一路专项银团),总融资成本仅在5%,具有独特融资优势。此外规避了年炼能投产及大宗商品周期高点,钢铁有色降幅40%,建设成本大幅降低,项目总投资由15年测算的42.92亿美元降低至34.5亿美元。
地利:施工地地基为岩石,单个装置所需桩由20多根节约至15根;靠近马六甲海峡,易于获取原油(万吨卡塔尔油,万吨凝析油,万吨文莱当地原油,芳醛较高,适合做芳烃),国内经停新加坡离岸价比直接到文莱每桶贵1美元;均属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品油通过新加坡成品油交易市场,卖至东南亚(泰国、缅甸、老挝)免关税,澳大利亚炼厂17年也关闭很多;印尼购煤孤网发电自用,每度0.20元,国内0.7元左右。
人和:文莱当地工人用工成本较低,月薪-元即可,且不用缴纳五险一金,统一由政府提供;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大,出资30%,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定期听取公司报告,帮助解决施工进展等一系列问题;免税期限最长可延期至24年,项目建成后可帮助文莱GDP翻倍。
文莱一期项目运行稳定,二期项目与文莱政府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已于年9月15日签署,计划新增加万吨炼油产能,万吨PX产能,万吨 产能以及部分成品油产能,届时公司炼油产能达到2万吨,生产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PX海外扩张:
恒逸文莱PMB项目投产,PTA上游原料自给自足
3.1PX产能进入增长阶段,中国企业将掌握全球PX话语权
年国内迎来PX新增产能投产周期,供需缺口收缩。PTA的上游核心原材料为PX,受到国内“谈芳烃色变”情绪影响,目前我国PX的对外进口依赖度高达50%,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被国外企业瓜分,在外汇上每年进口PX要消耗上百亿美元。年全国PX产量仅为1万吨。年国内正式开启炼化年的序幕,迎来PX新增产能投产周期,年上半年,国内新增恒力炼化两套PX装置,共计产能万吨;下半年中化弘润70万吨、辽阳石化20万吨、中石化海南炼化万吨、浙石化万吨陆续投产,产量增速扩大至44.3%左右。年国内新增产能投放万吨,年及以后预计新增产能1万吨。
PX产能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国内大型PX装置竞争优势显著。-年PX产能连续两年大幅扩张,其中PX产能增量80%来自中国。从PX装置的建设情况来看,年中国PX产能万吨,表观消费量万吨,进口万吨,按目前项目规划到年产能将达万吨,表观消费量3万吨,未来将成为PX净出口国。从PX行业竞争力来看,国内新建大型PX竞争力较强,具备规模效应、能耗低、上下游一体化接近消费中心区域等特点,未来在与进口产品竞争中能够占据优势,年东北大规模小成本高的芳烃装置将退出或转向调和油市场。
PX行业利润被压缩,但是大炼化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仍能凭借低成本优势扩张。年国内万吨PX新增产能和恒逸文莱万吨PX的释放,给行业带来一定冲击,尤其是给不具备规模优势的小企业予以重创,而行业头部企业仍能维持盈利状态,另外由于成本支撑,PX-石脑油价差已经接近底部,不具备继续下跌的基础。
3.2恒逸文莱PX自用,为海南逸盛提供低成本原材料
产业链向上游扩展,低成本竞争优势显著。恒逸文莱PMB一期项目拥有万吨PX产能,海南逸盛拥有万吨PTA产能,需要约万吨PX原料,文莱的PX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年12月4日,恒逸文莱一期PMB项目首船PX抵达海南逸盛,标志着恒逸石化向上游PX产业链打通,一体化竞争优势更加显著。
做强PTA:
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低成本扩张
4.1PTA经历18-19年高盈利,年再次进入成本为王时代
供给方面,随着下半年新一波产能释放,国内PTA再次进入成本为王时代。年起,PTA落后产能逐步出清,开工率稳步提升。随着年上半年川化能投万吨PTA投产,下半年新凤鸣万吨、中泰石化万吨PTA投产,PTA年下半年开工率略有回落,年1-11月PTA开工率为81.7%,预计全年开工率较年上升2.7个百分点。年国内PTA总产能为万吨,实际产量万吨,产量增速达10%。
需求方面,由于聚酯产业的刚需,PTA表观消费量存在支撑。聚酯是PTA最主要的消费领域,-年,聚酯产能不断增加,尤其是年下半年起,聚酯产业进入景气周期,产量增速大幅提升,带动PTA需求增速大幅提升,、年PTA需求增速分别为12%和11%。进入年,尤其是下半年,受到暖冬天气的影响,下游聚酯产业需求略有走弱,年1-11月,PTA用于聚酯行业的表观消费量为.5万吨,年为.5万吨,预计年同比年增加8.6%。
年四季度开始行业再次进入成本竞争时代。回顾我国PTA的发展历程,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年之前我国PTA供应紧张,盈利较好,年受棉花价格上涨影响,聚酯需求增加,带动PTA价格上涨,致使-年PTA的盈利达到近20多年来的高点,刺激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很多公司纷纷开始上马PTA产能,在随后的-年我国迎来了PTA投产的高峰,-年我国PTA产能从万吨增长到了万吨,增长了%,同期产量从万吨增长至万吨,增长了%,行业整体开工率从77%下降到了66%,PTA-0.66*PX的价差从元/吨下降为元/吨以下,PTA行业持续亏损长达5年。伴随着PTA持续的亏损,远东石化申请破产,翔鹭石化15年上半年因PX发生爆炸被迫停产,行业长期停产的产能多达1多万吨,而下游聚酯需求维持稳定增长(6-7%),PTA行业供需格局开始好转,年二季度PTA价差触底反弹(二季度平均价差在元/吨),年下半年PTA的价差维持在-元/吨。年PTA价差变化较大,一季度价差在-0元/吨区间,二季度则明显收窄,三季度又出现明显回升,高位时超过2元/吨,四季度急转直下,其中10-11月出现明显亏损,年底稍有缓解。年上半年PTA价差扩大,保持高利润,进入下半年后受到新产能投产预期临近和需求偏弱的影响,PTA价差不断收窄。
产业链话语权下移,产能投放主要来自龙头企业,成本为王。年及以后有恒力石化、逸盛石化、新凤鸣、福建百宏等约2万吨投产(具体要看实际投产情况,其中年保底1万吨)。若项目能顺利达产,上游PX产能扩张加速,产业链话语权下移。年PTA行业高成本PTA生产企业进入亏损状态几乎已成定局,但是PTA龙头企业凭借较低的加工成本和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有望在这一波产能投放周期中获取一定的利润,赚取逆势扩张的超额利润。
-年“PX-PTA-长丝”产业链利润将向下游长丝转移。-年是PX的产能扩张期,国内PX产能实现翻番;年是国内煤制 的投产大年,年民营大炼化油头 投向市场对高成本煤制 形成巨大冲击;年末-年预计有0万吨左右PTA投向市场,PTA行业再度走弱,加速高成本PTA企业淘汰出局。-年“PX-PTA-长丝”产业链利润将向下游长丝转移,中短期来看长丝头寸大的企业受益显著,长期来看“PX-PTA-长丝”全产业链布局企业竞争力更强,毫无疑问恒逸石化将是全产业链均衡布局的 受益者。
4.2PTA头部企业,规模效应加强成本优势
PTA行业集中度较高,民营企业是国内PTA生产企业的主力军。目前,逸盛石化和恒力石化分别拥有PTA产能万吨、万吨,是国内 的两家PTA生产企业,年CR3市占率达48%。随着未来PTA的低成本扩张,逸盛石化和恒力石化两大PTA头部企业市占度将大幅提升,尽管年新进入者川化能投万吨、新凤鸣一期万吨、中泰化学万吨PTA产能的投放给全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全流程打通的龙头企业仍可在本次产能扩张的周期中逆势脱颖而出。
恒逸石化加工成本在行业内处于较低水平。除去PX的成本,一吨PTA的生产成本大约为至元。公司由于具备规模效应,其PTA加工成本优势显著,现有装置平均加工费在-元/吨左右,预计在建的PTA装置加工费将进一步降低到-元/吨左右。
做大下游市场:
加速扩充聚酯产能,受益未来涤纶长丝供需好转
5.1供给需求基本匹配,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供给方面,国内涤纶长丝供给持续增长,新增需求与新增产能基本匹配,年开工率超八成。国内涤纶长丝产能及产量经过高速增长,已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从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聚酯市场正式步入景气周期,开始新一轮产能扩张。涤纶长丝产能从年的2万吨增长到年的万吨,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年较年产能增加万吨,增幅达8.1%。年国内涤纶长丝产量为3万吨,较年增长12.3%。开工率从年的71.9%增长到年的84.8%。年涤纶长丝行业受终端需求偏弱的影响,景气度略有下降,前期新增产能陆续投产,开工率略有下滑,预计年全年开工率为84.1%。
需求方面,国内涤纶长丝表观消费量持续增加。目前,涤纶下游需求有52%来自服装,33%来自家纺,还有15%来自产业。涤纶具有结实耐用、弹性好、耐腐蚀、耐光性好、易洗快干等特点,用途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纯纺,还可以与各种纤维混纺或交织。在下游需求的带动下,年涤纶长丝消费量大幅增加,从年万吨增加至年万吨,增幅达16.6%。年国内涤纶长丝表观消费量为万吨,较年万吨增长万吨,增长率达12.4%,年表观消费量的增速超过产能的增速。年1-10月涤纶长丝表观消费量为万吨,产量为万吨,进口量为9.2万吨,出口量.8万吨,出口依存度为8.34%。
受经济及人口增长的拉动,未来全球纤维消费及人均消费量还将保持增长势头。预计年全球人均纤维消费量超13.5公斤/人,比年提高0.8公斤/人。全球经济风险:一是贸易摩擦一发多发,冲击全球经济;二是债务水平居高,增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三是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加大,影响全球的复苏进程。人口方面:联合国预计年全球人口77.6亿,较年净增4.1亿,年均增长1.09%;预计-年间还将净增8.1亿人至8.5亿人,年均增长0.9%;年达到97亿,90%左右的新增人口在亚洲及非洲。
最近5年,涤纶长丝价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年一季度涤纶长丝价格跌到谷底之后开始反弹,年三季度涤纶长丝价格明显上涨,年11月开始下跌。年一季度长丝价格小幅震荡,5月受中美 影响,涤纶长丝价格下跌,利润降低。年12月,FDY价格维持在-元/吨之间,POY和DTY分别在-7和8-元/吨之间,已经接近谷底。随着未来需求好转,价格和盈利有提升空间。
国内涤纶长丝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年浙江地区长丝的产能占比为59%,其他省份为江苏省(28%)和福建省(12%),三省合计占比为99%,涤纶长丝的地域分布非常集中,同时这些地区也是上游PTA和下游纺织服装比较集中的地带,表现很强的产业集群现象,物流和交易成本低,也是浙江、江苏地区化纤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方面,涤纶长丝产能向大企业集中。国内涤纶长丝行业产能前五的企业分别为桐昆股份、恒逸石化、新凤鸣、东方盛虹和恒力石化,年CR5为32.1%,年CR5为39.3%,年CR5为44.3%。年涤纶长丝新增产能主要来自桐昆股份、恒逸石化和新凤鸣,三家企业共计新增产能万吨,占总新增产能的81%,年长丝新增产能主要是集中在桐昆股份、恒逸石化、新凤鸣和恒力石化大厂投产。特别是在POY产品上,桐昆、新凤鸣、恒逸为行业前三,有效市占率达70%,行业议价能力极强。
5.2“收购+内生+投资”扩充聚酯产能,拉动未来公司业绩增长
践行“新建+并购整合”产业发展模式,扩产产能优势进一步凸显。年以来,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先后将嘉兴逸鹏、杭州逸暻、太仓逸枫、双兔新材料、福建逸锦等子公司纳入自己的版图,扩大聚酯产能优势。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宿迁逸达竞得江苏翔盛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名下的全部资产,项目总产能40万吨/年;同时,公司通过以8.07亿元现金支付方式收购控股股东持有的杭州逸暻%股权,项目总产能85万吨/年。
在内生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以打造“黑灯工厂、无人工厂”为目标,将建设“国内 、行业 ”的智能化工厂,在能源的梯级利用、节能降耗、“三废”治理等方面实现提升。年4月,子公司嘉兴逸鹏二期“年产50万吨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提升改造项目” 阶段正式建成投产运作,配套增加25万吨差别化功能性精品FDY。海宁恒逸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万吨智能化环保功能性纤维建设项目”也在加快推进,项目总投资63.6亿元,定位于数字化智能工厂,有利于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增强公司盈利水平,合计年公司将有万吨涤纶长丝投产。
双“纶”驱动:
己内 产能扩大,公司横向拓展锦纶行业
6.1产能增长高峰回落,需求稳定增长
己内 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在纺织、汽车、机械等领域均有应用,己内 液体主要用途为通过聚合生成锦纶切片,从而进一步加工成锦纶纤维(锦纶/尼龙纤维)以制成纺织品、工业丝和低碳用丝;小部分则用于生产锦纶工程塑料和塑料薄膜,用于制造齿轮、轴承、管材、医疗器械及电气、绝缘材料等,而固体己内 主要用于注塑行业,生产尼龙棍棒板材等,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我国己内 主要用于锦纶纤维,其应用占比达到74%,在工程塑料和薄膜领域的应用则分别占比19%和7%。年我国锦纶切片需求量约.7万吨,是仅次于涤纶的第二大化纤。
自年开始,我国己内 产能基本以25-40万吨/年速度增长。年,由于国内山西潞宝10万吨/年的新装置投产、福建申远新材料40万吨/年装置投产、山东鲁西20万吨/年新增产能、浙江恒逸30万吨/年扩产项目完成(新增产能10万吨/年),上述共计四家企业投放94万新增产能,国内总产能达到万吨,实现产能增速高达35.7%。产能达到万吨,年预计将有申远新材料、尼龙化工、内蒙古庆华、兰花科创等企业带来约合64万吨新增产能,产能增长逐步开始高峰回落。
年我国己内 产能万吨,产量.5万吨,开工率82.1%。进口约18.5万吨,总供给万吨。己内 主要用于聚合生产锦纶切片,年锦纶切片产量万吨,进口约34万吨,满足.7万吨的锦纶需求。
6.2打造“原油-苯-CPL-锦纶”产业链
己内 主要原材料为纯苯,纯苯近5年供求关系较为稳定,开工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的水平,其价格更多的是与原油价格进行联动。
年8月,子公司浙江巴陵恒逸己内 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40万吨/年己内 扩能改造项目”建成并正式投产运行,公司己内 产能达40万吨/年。公司二期10万吨己内 产能采用的是贝克曼气相重排工艺,具有成本低且无 铵生产,意味着公司同时具备气相重排法和液相重排法两种工艺技术,气相重排法的应用也进一步降低了己内 的单位运营成本,优化了己内 产品结构,有助于公司拓展高端产品的市场空间,增强己内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集团将在钦州开工建设年产万吨己内 -聚 产业一体化及配套工程项目,总投资约亿元,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亿元、税收约20亿元,己内 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通过海外建设文莱炼化项目、国内扩建中下游,并购重组等差异化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原料自给,打造“原油-芳烃-PTA-涤纶”和“原油-苯-CPL-锦纶”均衡一体化的双产业链。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xw/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