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逾千名福州人离开中国故土,在经过7天7夜的海上航行后,抵达婆罗洲岛的拉让江口,从此开始了在南洋建立福州新乐土的垦殖历程,一座座市镇不断从雨林中拔地而起。如今,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诗巫、民都鲁、美里等城市以及霹雳州曼绒县的实兆远、爱大华等城镇,居住着好几十万的福州人,他们说福州话,吃福州菜,坚守着来自原乡的文化传统。
拉让江畔的天鹅城——砂拉越诗巫。
福州鸟瞰图,Photoby东南来风。
年夏天,为寻访马来西亚的福州方言社群,我们走进曼绒、诗巫、泗里街、民都鲁等地,感受世界上的另一个福州。
★☆☆
七日越重洋,百年创基业
马来西亚的“新福州”与“小福州”隔海相对,分别指东马的诗巫(Sibu)和西马的实兆远(Sitiawan),福州人最早于这两地登陆马来西亚,现在都已是人口稠密的繁荣市镇。
年,戊戌变法以惨败告终,参与者黄乃裳对清政府已不抱希望,于是远赴南洋寻觅可以永久安居的“应许之地”。他在拉让江流域考察了13天,发现这里原野广袤、土著不多,便与砂拉越政府签订条约,招募乡民到此开垦移居。
世界福州十邑文物馆收藏的《福州音马来语汇编》一书封面。
年至年间,黄乃裳率领名福州乡民来到诗巫,建立了新福州垦场。在诗巫流传的《福州音南洋诗》中唱道:“冒险海洋七日暝”(暝,福州话“夜晚”意),描写的就是那段极具开拓精神的历史片段。诗巫开垦成功的经验带动了另一批移民,年,被誉为“垦荒之父”的林称美牧师也为实兆远带来了余名福州乡民。通过引种橡胶等经济作物,诗巫和实兆远不到10年就已富足起来,成为马来西亚发展最快的华人族群聚居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福州人在政、经、文、教等方面都有很出色的建树。
七条路文物馆(AyerTawarHeritageHouse)展示的割胶刀具、家居用品、理发店镜台及椅子等。
在南迁福州人初期创业过程中,卫理公会的信仰也给予了他们重要的精神力量。黄乃裳本身亦是卫理公会教徒,他带的头三批移民中有三分之二都是教徒,年开始,会讲古田话的美籍教士富雅各(RevJamesMat-thewHoover)经营新福州垦场和领导基督教社区,直到年病逝。期间,他在拉让江流域共创立了41所学堂和40所学校。在诗巫常常能看到教堂与学堂紧挨着,这种信仰与教育并重的模式也是诗巫得以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现在,诗巫拥有6所华文中学、60多所华文小学,位居全马之冠。在实兆远的发展过程中,卫理公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领袖居住的“牧师楼”曾是全区的权力机构和活动中心,对实兆远及爱大华等地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也都起到深远影响。
七条路文物馆(AyerTawarHeritageHouse)收藏的护照、勋章、印鉴等。
★★☆
榕腔犹未变,乡味常烹调
诗巫早期的福州移民中以闽清、古田裔为主,形成了以闽清话为主流的东马福州方言社群。从诗巫出发,福州人已经在砂拉越、沙巴、文莱的各个角落开枝散叶,美里、民都鲁、林梦等城市也成为以福州人为主的城市,并超过原先客家人占优的古晋,成为砂拉越最大的华裔族群。实兆远与爱大华附近的福州人,则以古田裔、闽侯裔、福清裔为主,不仅保持各自乡音腔调,也形成了以古田话为主流的西马福州方言社群,并扩展至永平、雪邦等地。
爱大华菜市场的福州早点摊。
在诗巫和实兆远街头,福州话比在今天的福州市区更加通行,无论是在餐厅、商店、加油站,统统都可以用福州话点菜、买东西和沟通,甚至店铺名称与菜单上的菜名也用福州话拼音来表示,这样的氛围令人称羡,相形之下,福州市区的福州话已淡出主要服务市场,令人扼腕。
最早面世的福州话歌曲也出自马来西亚,唱福州话歌曲的姚乙、万邦在当地是家喻户晓的歌星,古田会馆还制作了以福州话演唱的《古田人》歌曲。马来西亚华裔的语言能力很强,诗巫和实兆远的福州人普遍都会英语、华语(普通话)、马来语等3种以上的语言,精通5、6门的也不在少数。
诗巫街头茶室的福州小吃“鼎边糊”(DianBianHu)的广告单。
在马来西亚,福州人是少数族群,福州话是维系族群认同最重要的标签。尽管如此,由于受到华校的华文教育冲击,福州话在年轻一辈之间的传承面临着很大问题,许多同乡社团也都意识到了语言危机,纷纷举行福州话讲故事比赛、开办福州话培训班,鼓励福州后裔传承福州方言。
福州人身份的另一个重要标签,就是广受欢迎的福州美食。光饼、干拌面、肉燕、鼎边糊、红糟鸡线面是当地引以为豪的风味小吃,大街上随处可见。
干拌面也是诗巫的一道名片,诗巫干拌面在福州拌面家族中最为“华丽”,于面中加肉片的传统做法在福州地区已难寻觅。实兆远干拌面与诗巫的做法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是实兆远用酱油拌面,呈现出不同的风味口感。在接地气的茶室里,点上一份干拌面,再配上一杯美禄,是诗巫人离不开的生活方式。
诗巫干拌面
诗巫、实兆远和爱大华紧临江海,海鲜众多,各餐厅运用闽菜技艺烹调当地海味的美食更不可错过,异国的福州菜一定会让你眼前一亮。而白天稍显安静的诗巫市区,在夜晚就热闹起来了,在夜市上能尽情品尝各式地道的福州小吃。庆幸的是,诗巫还不像福州市区已被川湘菜系占据,在味蕾上仍保持着故乡味道。
★★★
血脉连祖地,番边是新家
经过百余年的耕耘发展,新一代福州人已将先辈口中所称的“番边”变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新家园。
虽位于赤道边上,但相比起夏日火炉般的福州,多雨的气候却让诗巫凉爽许多,很像是福州炎夏中难得的台风天。初到诗巫,这里浓郁的福州元素让你感到惊奇,满街的华人面孔与在国内时毫无二致,福州乡音不时萦绕于耳,身处这样的情境之中既让人觉得恍如隔世,又倍感亲切欣喜。
诗巫拉让江畔的码头快艇。
处处留存的历史建筑遗迹也展示着这座移民城市的百年风华。诗巫人对福州人身份与垦殖历史很自豪,这里建有许多的纪念馆、文物馆、纪念公园,用来感怀先贤们下南洋拓边的功绩。
诗巫街上常见的卫理公会教堂。
甘文阁开垦纪念堂。
实兆远的风情则迥异于诗巫,这里就像福州文化的孤岛,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很多印度人、马来人来往,大家都在同一个“巴刹”里头买菜交易,他们和睦共处,并在多元文化中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实兆远在福州话中叫做“十字路”,这里的地名多是以二条路、三条路、五条路来命名,这些数字表示福州人向外开辟街区的时间先后。毗邻实兆远的爱大华(AyerTawar)称为“七条路”,也是福州人聚居的大区,在福州人到来之前曾是一片猛兽群居的原始雨林。七条路文物馆为让子孙传承先辈创业精神,最大限度地收集垦荒史迹和遗物,最让他们珍视的是当年割橡胶的那些农具,正是靠着斧头和锄头,福州人开荒辟地、赤手拼搏,依靠橡胶产业在当地迅速崛起。
七条路文物馆。
但由于各方面的影响,许多福州人不得不再次踏上征途,从诗巫出发向澳大利亚、北美等地再度移民,形成特殊的“二次移民”浪潮。福州话、福州菜也可能随着移民足迹,继续在移居地落地生根,并再次激发福州人身上那种求实上进、创业垦荒的拼搏精神。
了解马来西亚的新福州、小福州,也是了解我们自身,历史上一波波北方移民因避乱而辗转入闽,让福建从闽越弃地一跃成为东南繁荣之邦,马来西亚福州方言社群的形成过程正是曾经那段历史的再现。
▼
▼
「内容精选」
「往期回顾」
鼓浪屿
周宁
太平湖
潮汕
寻找理想地
自然游戏
闽南人的幸福术
东山
诏安
云霄
风土博物馆
宁化
芷溪
长汀
龙岩
乡村新词
青年巷弄
故乡旅行者
新农场物语
澳角村
度假进化论
百花村
海沧
连江
同安
德化
蟳埔
乡野生活家
临海
进山学
睡在秘境里
撰文、摄影/俞伦伦
编辑/Vino
供图/图虫创意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
《海峡旅游》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白癜风可以献血吗贵州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xw/4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