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郑和下西洋明朱棣耀武扬威的骄傲心理表


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但如果我们结合历史资料来看,这场声势浩大的活动单纯只是明成祖朱棣耀武扬威的一种骄傲心理表现,劳民伤财,并没有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实质的益处,因此,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后,明王朝再无能力承担巨额花费而停航,世人遗憾叹息:风光过后,再无郑和!

01郑和下西洋

明朝特别是永乐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对当时及后世影响都很大的事情:迁都北京、设立内阁制度、下令编撰《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等,其中郑和七下西洋的活动更是令人瞩目。

郑和(~年),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人,信奉穆斯林教,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洪武时郑和入宫,供职于燕王府,后随朱棣起兵靖难,积有功劳,擢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名和,人称“三保太监”。

永乐皇帝朱棣为何要派郑和下西洋?据《明史》记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惠帝即朱允炆,朱元璋的皇太孙,朱棣的侄子。洪武三十一年即位,次年改元建文。靖难军攻破都城后,他不知所终。朱棣怀疑惠帝逃亡到海外去了,想要追寻惠帝,并且要向外国炫耀中国的军事实力,显示中国的富强,因此派遣郑和与他的同伴王景弘等人出使西洋。西洋即文莱以西,明代以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的文莱为界,称文莱以东为东洋,文莱以西为西洋。

郑和是一个太监,按理说这种出使外国的外交活动应该派一位将军出使更为合适,无论如何都轮不上郑和才是,但是永乐皇帝朱棣偏偏选中了郑和作为统帅下西洋出使,那么,郑和此人有何出色之处呢?原因在于:

(一)、郑和跟在朱棣身边日久,深得朱棣宠信。

(二)、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郑和小的时候他父母引导他认真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字和伊斯兰教经典。而且下西洋前,郑和曾出使暹罗、日本,有外交活动的经验。

(三)、郑和在明军中长大,经受了战火考验,有作战的能力。

(四)、郑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

正是由于郑和自身条件和所具备的才能,加上他为朱棣所赏识,便委以重任,成为下西洋船队的统帅,他果然不负重望,出色地完成下西洋的远航任务。~年,郑和等7次出使西洋,历30余国,创下了航海史上的壮举。

02郑和下西洋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同时代航海规模最大、人员最多、设备最先进

孙中山先生曾赞:“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没错,在永乐三年()六月,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开启了明代的远航时代。第一次远航,有大小船只艘,装载余人,其中有大中型宝船63艘,大型宝船长44丈4尺(合.75米)、阔18丈(合57米),有9桅12帆,“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船只。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配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

(二)、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外交、经济和文化联系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首领开读皇帝敕谕,然后封赐印诰,赏赐宝物,以此建立藩属关系,郑和每次返航或启航都有随船使节回访或归国。郑和航队还给所经国家带去大量中国的瓷器、铜器、丝绸、锦绮和茶叶,同时带回来许多亚洲国家的特产,像胡椒、象牙、宝石、药材、香料和珍禽异兽等,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交流。另外,郑和每到一处地方就派人去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并令部下尊重当地风俗,同时向当地人宣扬中华文明。

(三)、由于下西洋带来的契机,国内出口增加,同时也带回来新的工艺流程,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

郑和船队经由海路输向亚非国家的物品,以瓷器、丝绸为大宗。因此,管辖丝绸行业的官办织造局应运而生,且遍及全国。除京师南京外,杭州、绍兴、金华、宁波、苏州、镇江、成都、济南等地,均开设织造局,组织丝绸生产和外销。

郑和下西洋还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特别是在陶瓷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而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壶、花浇)和新纹样。现藏于我国北京故宫博物馆有一件国宝:青花海水纹香炉,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瓷器。

可以说,郑和下西洋一番活动的确满足了明成祖朱棣所有的虚荣心,郑和带着满船的物品,只要对方承认明朝为正朔,船上的物品:铜钱、瓷器、丝绸等等一路派发过去,亚非各国当然对明朝皇帝感恩戴德。朱棣为显大国风度,欢迎各国入明朝贡,宣布:“诸蕃国遣使来朝,一皆遇之以诚,其以土物来市易者,悉听其便。”又是“厚往薄来”,很快外国使臣便“充斥于庭”。

03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梁启超先生说过:“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为什么这么说?综合历史资料,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郑和下西洋虽然为大明朝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是后遗症也显而易见的,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引发财政危机

郑和下西洋以朝贡贸易为主,注重政治挂帅而忽视经济实利,经济上是厚往薄来。根据历史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对这些外邦朝贡者的大量赏赐,仅仅白银一项,每年就花费万两(此数据有待进一步查考),还不包括对两万官兵的嘉奖。由于船队携带铜钱出国收购,致使铜钱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钱荒,严重消耗了国库储备,引起钱币的大规模贬值。

万两白银!我们对白银没有多大概念,在这里粗略计算一下: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8公斤大米,就是.6斤。按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8元。万两白银约等于人民币39.6亿。

39.6亿人民币!触目惊心的数字,时至今日,对整个国家来说,仍然是一笔巨款。金山银山堆满仓又如何?终究被挥霍一空。

许多人问为什么西方出一哥伦布之后,无数哥伦布继起?那是因为他们来钱多、来钱快,他们海外殖民探险、侵占他国领土、公然掠夺抢劫,去时一艘小小的渔船,回时换大货船满载而归,更夸张的是拉回一整个拉丁美洲。而郑和下西洋与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取得经济效益,不但没有收益还不断地大额支出,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二)、明朝宣宗以后,朝廷腐败,宦官横行,人人自危,人人求自保,当然没有心思搞外交

宣德五年(年),朱棣之孙明宣宗令郑和再次下西洋,这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历经多国后,宣德八年(年)二月船队从忽鲁谟斯回洋,三月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卡利库特),而郑和因积劳成疾,于四月在古里去世。后船队由副使王景弘率领,七月回到南京,完成了明朝最后一次下西洋的壮举。

宣宗三十八岁因病去世,其九岁的长子朱祁镇即位即英宗,英宗依赖宦官王振,王振揽权把持朝政;英宗的儿子宪宗朱见深即位,他在任时宽免赋税、减省刑罚,使社会经济渐渐复苏,但是在位期间仍旧任用奸邪;明熹宗朱由校将一切事情交给太监魏忠贤,自己专注于手工艺品的创作;崇祯帝朱由检虽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但终归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

明中后朝的历任皇帝,过于依赖宦官,毫无作为,宦官又忙于收敛财物、陷害忠良、压榨百姓,人人无心朝政,国力日渐衰落,加之受到周边国家的不断侵犯、骚扰,明王朝能勉强应敌已属不易,哪里还有心思向海上发展?

(三)、明令造船、禁海,加之航海日志被遗失,从此无缘大海

宣德十年(年),英宗朱祁镇登基后下令各船厂停止造船。在郑和第一次航海时,明朝的强大水师拥有艘各型船只,仅浙江一省,就拥有超过只船组成的船队,此时的明朝无疑是海上强国。然而,到15世纪中叶,拥有船只还不到原来的一小半。

孝宗弘治十三年(年),皇帝下令“军民人等擅造二帆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入番国买卖”的,正犯处以极刑,全家发边卫充军。嘉靖四年(年),朝廷下圣旨“将沿海军民私造双桅大船尽行拆卸,如有仍前撑驾者即使擒拿”。

我们来看看在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正在频繁进行海上活动: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年,达.伽玛率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到达古里;年,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每一次的航行活动,或侵略或殖民,都为该国家带来了巨额的利益,这些利益又为发展生产力、发展海上霸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成化十三年(年),宦官汪直索取郑和的航海日志,想再次激起人们对航海的热情,兵部尚书的项忠入库查找旧案,发现关于郑和船队的所有档案不翼而飞。

航海日志、路线图是丢失还人为被毁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这份宝贵的资料遗失是国人永远的遗憾——当时的国人少了一双看向西方世界的眼晴,没有这双眼睛,我们无从知道:外面的世界正以什么样的高速在前进,将明王朝远远地抛在后面。令人扼腕的是,这一切,我们原本有机会参与却因种种原因与之擦肩而过。

04结语

一只只精致的瓷器、一匹匹柔软光滑的丝绸,在明成祖朱棣的示意下成为郑和下西洋向外邦炫耀的物品,朱棣迫不及待的向外邦展示大明国力之雄厚,何曾想到自家子孙如此不争气而使大明王朝迅速衰落,又何曾想到几百年之后华夏被“群狼环伺”,诱因之一正是他们眼馋我们这些精美的丝绸、瓷器,想占为己有。

从本质上来说,下西洋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但如果当初这个活动若能换一种方式经营,或许能重现“汉唐盛世”,然而,大明王朝被“万国来朝”冲昏了头脑,一次又一次无视财政赤字,直至后来朱棣的子孙不但将下西洋的活动取消,连航海日志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大明王朝终于在一群不务正业、不思进取的人的领导下,一步一步走向衰落,既抵挡不住清军的铁蹄,也无法有力打击海外侵略者,最终走向灭亡,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xw/112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