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比北京的通州区都要小一些。人口万,是一个以华人社会为主的国家。
那里土地与水资源非常有限,几乎没有农村,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极低(不到1%),所需食品的90%均需从国外进口。农产品不能自给,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其农业是典型的都市农业。
新加坡人根据土地面积少的特点,在种植业结构上,大力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在产业类型上,以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如种植热带兰花、饲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等为主;在粮食结构上,主要限于鱼类、蔬菜和蛋类的生产,蔬菜仅有5%自产,绝大部分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
虽然,新加坡农产品的产量虽然有限,但是却能同食品来源多样化的策略互补。目前,新加坡有50个蔬菜农场、三个鸡蛋农场,以及个陆地及沿海养鱼场。遇到供应短缺时,新加坡农场的产品能提供缓冲,保障其食物供应。
近日,植物性替代食品已经悄然活跃在新加坡各大餐馆的菜单上,开启了新一轮的食品创新。
比如,最近新加坡汉堡品牌肥仔汉堡,向顾客提供了一份“人造肉”菜单,上面包含美国“人造肉”龙头企业“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Foods)生产的植物性肉类。
这些食品大受欢迎,顾客大排长龙,好评不断。“不可能食品”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众多生产植物性肉类的公司之一。
随着人们越来越担心现有肉类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加上对动物道德伦理以及环境影响的考虑,新形式的食物越来越受青睐。
同时,随着整个世界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人造肉”这股风潮给想要涉足食品行业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新加坡创业公司ShiokMeats利用类似的技术成功制造了“人造虾”——世界首批在实验室生产出来的虾肉。该公司最近成功筹到了万美元,进一步激励了他们“养活”世界的雄心壮志。
(新加坡创业公司ShiokMeats成功制造了世界首批在实验室生产出来的虾肉)
新加坡最近在农业方面的努力,促使更多类似的创意崭露头角,进而得到了更大的支持。
年3月,新加坡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宣布,新加坡将在双溪加株工业区建立一个18公顷的农业食品创新园区(AFIP),计划于年第二季度后分阶段开放。
该园区旨在汇集高科技农业技术与研发活动,帮助新加坡自主生产食物,提升自给自足水平。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这个园区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从它的规模来看,它肯定是新加坡推动大胆创意的最佳机会和发展农业的绝好方式。
同时,新加坡也希望借此向世人展示: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农业土地稀少的城市国家,但却能够在新食品技术与系统发展中成为领头羊。
机会,藏于农业与水产业技术之中
那么新加坡的农业食品创新园区要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呢?
新加坡在技术型农业上已有不小的进步,例如室内蔬菜种植、蔬菜垂直种植、大规模商业养鱼场和技术型蛋类农场,该园区可以继续拓展这些领域,使其成为核心业务。
(新加坡的室内蔬菜种植已有不小的进步)
但是,该园区应该把重点放在创新技术的运用上,与新加坡高等院校在食物科学研发方面接轨。
朝着这个目标,该园区可以设立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城市农业技术与综合生产系统。
另一方面,水产养殖也是一个充满着机会的领域。由于人们对于海洋捕鱼可持续性、微塑料日益增加的担忧,以及对于深海网箱养鱼系统抱持的质疑态度,东南亚水产养殖领域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依靠现在先进的水过滤技术、可持续喂食系统以及更能适应此类养殖系统的改良鱼类品种,新加坡的农业食品创新园区可以多多鼓励水产养殖在陆地上的发展。
同时,该园区还可以与淡马锡理工学院的水产养殖创新中心接轨,利用其新技术开展试点养殖,并向大规模养殖渔场推广技术。
(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中)和文莱初级资源与旅游部副常任秘书阿都·哈利迪(右)参观淡马锡理工学院的水产与兽医学中心时,向该理工院应用科学系讲师曾纪豪了解泥蟹的养殖过程。/海峡时报)
除此之外,由于该园区预计有能力生产可供出口的食品,新加坡还可以生产鱼苗在国内售卖或者出口至东南亚。这些鱼苗可以经过认证,并且可以在外部农场对其生产和培育进行全程追踪。
这样严格的生产环节将会给农产品质量打上“新加坡认证”的标记,并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保障的需求。
如果农业食品创新园区能够发展相关技术,提供对可追溯性、产品完整性以及食品安全性的支持,比如先进的射频识别系统、区块链、基因指纹和标签等,那么这种“新加坡认证”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得到优化。
机会,还存在于城市农业系统之外
虽然对于“人造肉”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人们对其经济效益以及潜在营养价值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新兴公司或者有兴趣与农业食品创新园区合作的企业应该积极致力于开发原创技术来填补这个空缺。
其中一点就是对于食品真伪快速识别的需求,用来预防例如神户牛肉和鳕鱼这样高价值的肉类出现假货。
(近几年来,日本神户牛肉的年出口量仅多头,只能满足10%的市场需求)
目前,该领域用来准确识别肉类真伪的移动设备还比较匮乏,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
亚洲约有3.5亿小型农户,其中东盟就占1亿,这些都是对新型农业技术有需求的市场,而这些市场就在新加坡的家门口。
所以,提高生产力、提高水和能源效率、确保可持续性和减少苦差事的技术都具备着相当大的潜力。
确保农业食品创新园区的可持续性
新加坡的农业食品创新园区应该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xw/1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