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国家艺术基金Day10浙江丝绸产业的历史


课程速报:年12月1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傅雅琴教授以《浙江丝绸(蚕丝)的历史与发展》为题,带领学员回顾丝绸的历史历程;下午由宁波大学刘云华教授以《丝绸上的书画艺术》为题,给学员们展示丝绸书画的文化内涵。

12月1日上午,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傅雅琴教授以《浙江丝绸(蚕丝)的历史与发展》为题授课,从夏、商殷时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时期、两晋、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到建国后的浙江丝绸历史和近十年的发展状况进行简介,以历史为切入点,向学员们讲述中国丝绸产业的发展历程。

傅教授以介绍蚕丝的形成过程作为开篇,以原材料作为切入点为学员们生动地展示丝绸产品的“背后的面貌”,学员们了解到丝绸亲肤感背后的产品原理,并通过观看蚕的科普视频,对丝绸产品原材料有了新的认识。

傅教授从多年前的钱山漾遗址讲起,通过梳理中国过往朝代的文书记载:“身自耕作,夫人自织。”“一年四五熟、勤于纺绩”“杭州所出,为天下冠”“几家蚕事动,寂寂昼关门”,从历史的角度为学员们介绍浙江蚕丝生产的发展历程。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她从博物馆拍摄的耕织图、采桑图,学员们可以看到古代百姓从事蚕丝生产活动的情景,感受丝绸的历史文化沉淀。

回顾丝绸历史之后,傅教授立足于纺织科学技术,介绍生丝等现代蚕丝加工技术和生丝品质的检验指标,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丝绸从原材料出发到生产成品过程中的技术严谨。结合新时代的生产需求,傅教授通过图文的形式介绍新型养蚕技术和干燥丝片技术,可以达到节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生产目标。

在课程的尾声,傅教授介绍一些代表性的丝绸产品与功能,与学员们进行课堂互动,探讨丝绸睡衣、丝棉被等丝绸产品的优缺点,学员们纷纷就丝绸产品设计现状开展热烈讨论,得出丝绸睡衣中袖比长袖体验感好、盐缩面料创新开发等结论,为丝绸产品提供匹配消费者需求的新设计思路。最后,傅教授与学员们分享丝绸产品鉴别方法和保养经验。

课堂交流讨论

12月1日下午,宁波大学刘云华教授以《丝绸上的书画艺术》为题进行授课,在融入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为学员们展示中国历代丝绸书画的文化内涵,从艺术画角度揭示丝绸艺术之美。

在课堂上,刘教授向学员们介绍中国历年朝代的绘画艺术,详细解释丝绸图画的文化寓意,比如汉朝马王堆帛画代表的生死文化,烛龙神图案象征照亮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仙鹤长鸣象征长生,双龙穿壁寓意引导天上人间等等。

在谈及两晋南北朝,刘教授特别指出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始祖,此时的书画具有以形写人、传神细微的特点,并介绍将绘画融入文学的代表作《洛神赋图》。刘教授在介绍唐代的《职贡图》的时候,给学员们展示罗刹(今斯里兰卡)和婆利(今文莱)的进贡画面,并且向学员们讲解张萱《捣练图》中的捣弄生丝的工艺步骤。

在介绍《写生珍禽图》的时候,刘教授指出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区别在于中国人画画注重传神,西方人画画注重写生,中国画比西方画的笔法更细腻、生动。

针对宋朝理学盛行的文化特征,刘教授补充中国古代哲学格物致知的知识,使学员们更容易理解宋朝书画的文化蕴含。“一幅《千里江山图》表达宋代王室对长寿的追求。”“青绿山水的色彩因为从矿泉中提取所以是少见的色彩。”刘教授带领学员们走入宋代时期山水画、文人画的世界。

最后,刘教授认为丝绸代表中国的独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丝绸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即使是涉及丝绸企业的品牌运营,也不能与文化相脱离。

通过一天的学习,学员们在傅教授和刘教授的带领下,从丝绸原料角度和艺术画角度了解到别致的丝绸文化。艺术、设计和丝绸是一脉相通的,研究传统文化的前提需要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只有将传统和时尚相结合,才能使丝绸企业走得更远。

国家艺术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同时依法接受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xw/103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