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年入学细则落地后,公办民办将如何


今年3月11号,上海年招生细则终于落地,无论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全部实行公民同招,民办超额摇号。

如何解读政策,要不要报名民办?作为长期关心教育政策,连续三年近距离感受小升初战况的小学生家长,来谈谈我的看法。

1

教育政策走向

据说搞经济金融的,一定要能看懂《人民日报》,看懂新闻联播,才能看准大势。一些早期发家的企业家,比如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就是凭借对《人民日报》的解读,断定了中国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从而去创办联想。

现在才发现,让孩子上学,也需要看得懂大势。幸好,这似乎比预测经济形势或者股指容易多了。

中考新政

18年3月,上海教委出台了中考新政(点击链接了解详情)。涉及三大改革,一是中考计分科目由分变成分,二是多了个综合素质评价,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市重点高中实行名额分配,分配名额只给不择生源的学校。

19年4月,上海教委对于上述中考新政,又出台了两个配套的细则。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中考新政并不是上海独有。比如杭州、深圳中考也将施行类似的计分科目变化和名额分配政策。

中央深化教育改革

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出手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公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公民同招、民办摇号(指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出招生计划的进行电脑摇号)。

20年1月,教育部又出台强基计划,取代原有的高校自招,仅在36个高校开展试点,只招收7个基础学科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录取(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

这几项涉及中考、高考的改革非常重要,将深深地改变目前的教育格局。其核心要义是:

高校自招大幅减少

高中自招大幅减少

扶持公办分化民办

重点突出:教育公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香港这样活生生的教训存在,政府对于教育的管控必然会更加严,更加细。比如上述中央文件的16条还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

要知道中国政府真正想做什么事的时候,没有达不成的。这次的疫情管控就是又一个明证。相信后续的各种教改政策和实施细则还会进一步出台。

这就是大势。

2

新政带来的影响

再来详细解读一下上海的中考新政,这个跟小升初、幼升小的决策直接相关。

名额分配将成为重点高中招生的主要方式。自招的名额减少了,四校是35%,八大是15%;裸考的名额也少了,四校没有裸考名额,八大只有20-35%;减少的名额都给了名额分配。

上海的名额分配将从18年入学初中的孩子开始执行。

一般的区属市重点高中包括八大,50-65%招生计划采取名额分配,15%由学校自招,20-35%统一招生(裸考)。分配名额中70%分配到校,30%分配到区(其中90%-95%是分配到外区)。

上中、华二、交附、复附四校的招生略有不同,名额分配65%,自招35%,没有裸考机会。但名额分配是20%分配到校,80%分配到区。

拿八大举个例子,比如浦东的建平高中招生计划招生人,按照最少比例50%计算,将有人由名额分配录取,浦东的多家不择生源的初中将瓜分其中的个名额,差不多每个学校获得1-2个名额,完全是校内竞争。另外60个名额将主要录取其他各区的学生,通过区内竞争获得。另外建平还可以自招60人,再根据中考成绩录取人。

按照估算,再菜的菜中,只要具备名以上应届学生,就能分到10来个市重点的名额。这意味着只要校内成绩能保持在前十,就能直接进市重点!

够公平吧!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真应该拍手感谢政府。这样的改革至少有以下几项好处:

减少腐败。自招中存在的猫腻已经被诟病了许久,减少自招,就是减少腐败,就是给普通家庭的孩子增加机会。

竞争战线拉长。按照过去的升学路线,幼升小进不了名校,小升初就很难进名校,小升初进不了名校,基本上就无缘四校八大,无缘四校八大,基本上就很难进重点大学。马太效应和剧场效应导致幼儿园的孩子都在做三年级的奥数题,真是作孽。现在,家长可以不必看重短期的幼升小小升初,而是可以规划更长期的、立足于中考的素质培养。让孩子少一些时间刷题,多一些时间探索培养兴趣爱好。第一个竞争环节,不再是幼升小而是中考。

给家长减负。这些年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升学真的太苦了!拼情报收集能力,拼手速抢报机构抢报KET考试,拼财力选大课还是一对一,拼关系找门路……养个孩子太费钱,太费时,太费力!二胎彻底放开有什么用,谁敢生?现在,幼小的家长不用那么拼了,拼了也没用,摇号!那些被动陪跑的家长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给阶层流动保留通道。这些年重点大学里来自农村或者家境贫困的学子越来越少,跟过去十几年的升学制度不无关系。而新政下,买不起昂贵的学区房不要紧,上不起课外班也不要紧,只要孩子争气,菜中照样能上市重点,能有机会进北清复交。

中高考新政下,初中,小学都将重新洗牌。过去的学校排名都成为过眼云烟,小学将失去初中名校录取人数的评价机制,没法掐尖的初中名校的教学质量到底如何,将在四年后见分晓。

民办的巅峰时代过去了,公办教育将得到进一步的政策倾斜,诸如由由中学被纳入进才实验,张江集团转为公办,只是开了个头。

3

各类学校的变化趋势

三公爆棚

上海的实施细则里没有提到三公,因此上外附中,浦外和上实这三所特殊性质的公办学校,继续保留了以往的自主招生权。

在公民同招、民办超额%摇号的背景下,鸡血了五年无处使劲的牛娃,和想碰碰运气的普娃都会涌向三公。毕竟这是提前录取的,考不上也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就算有学区房对口一流公办,那也比不上三公呀!

疫情之下,今年三公的自招,果然比以往更难得。没有一个区优在手,连网筛都过不了,更不用说拿到面单了。

新公办的崛起

幼升小公民同招实行了两年,民办小学的报名人数大幅下降。今年小升初也实行公民同招了,民办初中的报名人数也必将大幅减少。

如果有不错的对口公办,有多少人愿意承担被统筹的风险呢?

一部分优秀生源肯定会回流公办,一批中等偏上的公立学校将会迅速崛起。比如IT或药企从业者聚集的张江板块,花木北蔡金融民工扎堆的板块对口的学校,很有可能因为区域总体生源质量较高而崛起。

很多公办校长以前不服气,民办的高升学率主要得益于生源的掐尖。现在他们手里有了好生源,肯定会铆足了劲发力。虽然政策规定了不能分班,但是可以搞分层教学,走班制,有的是办法!

而且体制内的教师饭碗比民办的更吃香,除了某些一流民办,公办学校的教师的整体质量实际上比民办高。有了好学生,老师们教起来也会相得益彰。

即便对菜小和菜中也是绝对利好,虽然对口生源很有可能会选择摇号,但是摇不中的仍会是大多数。生源的质量还是会比以往有提高。如果校长和老师们有野心有能力,再加上名额分配的加持,菜中走出逆袭之路也未可知。

而一部分靠实验班,特长生有着高升学率的公办,因为没法再掐尖录取,将会逐渐归于平淡。

民办的分化

如果说公民同招和超额摇号新政下,公办学校打的是雪耻之战,那么民办学校面临的则是生死之战。不同的民办学校会走上不同的分化之路。有的将转为公办,有的将继续鸡血,有的则突出学校特色。

1、转公办

最受新政打击的当属二三流的民办,在以往可以面试招生的时候,那些自忖实力不够的孩子会退而求其次,而摇号之后,所有心属民办的会直接报名一流民办,反正都是拼运气。摸奖当然挑大的去摸。二三流民办招不到新学生,很有可能会转为公办。

某些一流民办,在政府引导下也有转为民办的可能。在改革的洪流下,作为浦东头把交椅的张江集团也说转就转了,其他区的一流民办,说不定也会陆续转制。

2、继续鸡血

公民同招的统筹风险会吓退一批对口一流公办的家长,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今年的一流民办仍将会有一大批的家庭选择报名摇号。

其中包括:对口菜中来碰运气的,鸡血多年心有不甘的,路径依赖或者随大流的,自我感觉良好想拼自招的,看重一流民办的学习氛围和师资的……

当然,相对于公办的免费,民办的高额学费会是一道门槛,民办以往的鸡血名声也会筛除一部分想减负的家长。

因此,在摇号背景下,一流民办的生源质量会变得参差不齐。但总体可能还是会好过一般的公办。如果原先的生源是90分,那么摇号后就变成75分;而一流公办的生源从原先的50分变成60分。差距缩小了。

面对摇号后参差的生源,一流民办会怎么办呢?

当然是分层教学。首先是利用好一部分优选生,继续走鸡血之路。多年的自招经验,成熟的题库和较强的师资,将帮助他们在四年后的自招录取中获得优势。但是,由于四校及市重点自招比例的大幅下降,自招的竞争将会异常惨烈。

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带动学习氛围,努力夯实基础,争取提高中考平均分,让以往的高升学率不要滑落得太厉害。

此外,新政之下,民办的师资还是会受一定影响。某些拿着编制在民办教学的教师,可能会回流公办。

3、突出办学特色

新政的目标不是打击民办,而是打击民办掐尖的招生方式,逼民办学校办出特色。

求生存求发展的民办必须改变原有的育人模式和教学理念,改变“掐尖”好生源出好成绩的套路,而必须面对多元的生源,真正办出特色,办出亮点。

多元的教育目标,特色的精英教育,会吸引一批眼光不盯着升学的家长。比如高强度的运动、大量写作与阅读训练,社会责任感培养,音乐艺术特色,兴趣开发和培养,辩论特色等等真正的素质教育。

新政下,九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会有一些优势,虽然幼升小生源也随机摇号,但保留了内部直升通道,还有集团调剂的选项。连续九年的培养,也更容易让学校的教育特色显现出成果。

在筛选生源上,偏体制外的民办很有可能通过提高学费门槛,减少招生计划而增加插班生,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等措施来获得一定优势。

但不利的方面在于,由于中央文件的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这些双语学校再也无法公开使用境外教材,其主体教学内容必须服从国家的安排。这将是对其课程的一大掣肘。

尽管如此,报名民办小学摇号的家庭预计会比报名民办初中的更多。

不得不感叹,这一轮的教改真的非常高明,无论公办民办,学校教育都将回归“教好学生”而不是“抢生源”。

各位校长们,别再一门心思想着抢生源了,还是好好想想怎么教好学生吧!并且什么样的学生都要能教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未来对学校的评估将是中考平均分,除名额分配外的市重点录取率,以及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培养。

感谢新政带来的改变:

——再见了,黄牛

——再见了,教育军备竞赛

——再见了,小四班、小五班、占坑班

可惜,家长的焦虑,没法不再见。比如,摇还是不摇的决策,依然会折磨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家长。

我的想法是,家长应当结合孩子自身情况,仔细考察对口公办和向往的民办,从体制外路线,体制内的自招路线、名额分配路线、裸考路线分别进行考虑。

中学阶段,可偏重于考虑学校的升学能力,体制内的中考,体制外的国际高中,录取率是个关键指标。小学阶段,偏重于考虑学校的课程和氛围,跟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否相合。

END

更多原创:

还在为择校焦虑吗?请服下这碗解药

朗读、写字、计算!这三件事拉开了入学后的差距

低年级学习习惯培养

给小一新生家长的建议

欢迎加入读者群

一起分享学习资源、探讨育儿经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我的喜马拉雅FM专区

依依妈妈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wh/68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