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区房观察原创文
表格数据制作/雨心
图片来源/网络
上一篇从七宝高中为什么比建平强的原因讲起,进一步剖析了浦东和闵行升学体系的区别和特点。链接:为什么闵行的七宝高中会比浦东的建平强那么多?不过从上一篇的留言中,我感觉有不少读者并没有看明白我的意思,比如这样的。如果民办学校仅仅是生源的优势,你怎么解释七宝和建平高考成绩的差距?敢情我上一篇三千字都白码了。所以这一篇我决定还是把这原理再进一步讲讲清楚,很多人就算把证据明明白白放在他面前,还是会和你抬杠,没办法。1浦东和闵行典型升学路径对比上一篇文章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是我没说的:“同样资质和家庭背景的孩子,经过不同的教育体系学校的培训,最后在出口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徐汇、闵行之所以是教育强区,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优质民办教育体系覆盖面较其他区高很多,并形成了连贯性的核心升学体系。为了更清晰的描述出这个过程,我把闵行和浦东两条比较有代表性的升学路线和结果画了个对比图,(仅仅示意,抬杠说建平进才也有进北清复交的就没啥意思了。)从上图可以看到,由于闵行的民办教育体系覆盖面较浦东大得多,所以同样资质同样背景的孩子,在择校时代的幼升小和小升初两个环节,闵行的孩子更容易进入一线民办的核心升学体系,然后在每个阶段都提高比公办体系高一截,同样水平的初始生源,最终在高考时积累形成了绝对优势,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连贯的优质民办教育体系的威力,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所以,近年民办强势区在高考中的头部份额在不断扩大。从上表可以看到,闵行、徐汇都拥有上海顶级的民办教育体系,其以本区生源为主体的区属高中在高考综评中的份额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而静安、宝山则是以公办为主的教育体系,高考表现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静安+宝山的中考基数,和闵行+徐汇差距并不大,但这两个公办强势区的区属高中在高考中的综评录取概率,只有闵行徐汇的1/3不到(注意我只算了区属高中,不包括四校,算四校的话差距更吓人),这就是民办教育体系最终在高考中对公办体系形成的降维打击优势。也正是因为这种危险的垄断趋势,已经到了不得不使用政策打击民办的程度。一线民办教育体系对于普娃的提升作用从上一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K1教育是有连贯性、延续性的整体,是没法割裂开来看的,您直接吃第十个馒头,是吃不饱的。民办摇号后,有很多观点认为,小学阶段不重要,只要初中好点就行,或者说,初中不重要,去菜中争取进个好高中才是上策blabla。这种想法其实很危险,也很害人,就算您孩子从一个菜中通过名额分配考进七宝高中,能有多大机会考上顶级大学?好比一万米长跑,您孩子在5千米或者8千米时候已经落后领头那批人两圈了,您孩子想在剩下的几圈里追上去?这概率会有多少?上图是张集今年的毕业数据,可以看到左边民办生八校及以上的比例是近70%,市重录取率超过90%,这个比例和上宝接近,是标准的一线民办初中毕业水平。右边64名地段生毕业录取八校及以上10人,市重录取率40.6%,以八校及以上录取概率算,张集的民办生是地段生的5倍以上(地段生的淘汰率高于民办生)。张集的地段生,享受的师资和教育体系、要求是和民办生一样的,形成最后毕业成绩差距的,是因为入学的时候就差距巨大。张集的地段生,绝大部分是在年小升初时候没能择校的普娃,而民办生,大致是浦东强一线小学前1/4的水准,这两者的整体差距在入校时就已经形成了,在同一教学体系下受训四年,毕业时,差距仍然巨大。哪怕是张集这样的一线民办初中的教育体系,也只能让地段班普娃中的八分之一,在米处落后一截的情况下,在米处追近原来领跑的那批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算是张集这样的顶级民办初中教育体系,也无法把这批普娃中的60%送入市重点。那张集的这四年到底有没有用呢?那就和张江实验中学对比一下,这是张江实验小学对口的另一所中学,今年四校四分0、市重录取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是张集地段班的一半不到。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浦东顶级优质公办和普中的区别,也就是张集把这批入学时平均60分的学生,在四年里强拉到了70分的中上水平,这就是一线民办初中教学体系,对于普娃的提升作用。有人说,张集地段生的毕业指标和今年浦东中考公办第一的上实东比没什么优势,但您要知道,张集的地段生校内推优是不用想的,连名额分配都很难拿到,他们天生就比正常学校少了好几个点的市重率。更重要的是,张集的地段生,都是真的地段生。3摇号后的民办会变成什么样?终于写到主题了,这次的文章貌似有点标题党。今年民办摇号后,按照摇号生源水平层次不齐的情况,结合中考新政的特点,闵行有一个知名民办学校率先作出了反应,作出了针对性的调整。新学期,文来初中六年级多名学生率先全面实施“四层七级”分层大走班。课间铃声一响,文来初中六年级1个班级的学生背上书包,带上课本文具,多名学生开始全体走班。开学已有两周,短短几分钟,同学们熟练地找到自己对应的教室。根据“分类分科、同层同步”的走班教学原则,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均分为A、B、C、D四层:个人觉得,文莱的调整方案具有普适性,如能实验成功,今后很可能会在各民办初中广泛实施,即要有教无类,也要因材施教。由于民办学校相对公办更具有灵活性,原来的教学体系也具有延续性,这些措施比如说是自招、竞赛内容的校内教授,是大部分公办学校很难做到的,所以这使得民办学校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对公办继续保持优势。但因为生源质量地变化,这种优势会比原来大幅缩小。下面我就虚构一个一线民办学校,在摇号前后因为生源的变化,而产生的毕业水平的变化作为案例,来形象化一下这种变化。摇号前的这所民办,入学生源均经过高标准严格挑选,各班的生源质量整齐,均为85分至90分的“优质半成品”,这些学生经过四年一线民办教育体系的锤炼,平均水平增加了10分,毕业时已经达到90分~分水平,学校平均毕业水平达到95分,大部分学生都能考入四校或者四校级别的高中。摇号后,因为一线民办是摇号大热门,所以生源质量分布会比普通民办更加分散,学校经过种种努力,也只能凑出两个班左右规模的摇号前水平的生源,经过文莱式的分层构成上图分班情况,入学时各班生源质量为40分~85分。经过四年一线民办的针对性分层教育,各班学生水平均增加了10分,能达到原来平均毕业水平的,因为生源质量的限制,仍然只有两个班的规模,同时毕业水平离散度极大,50分到95分不等,甚至会有小部分学生,连高中都考不上(有心的读者可以数数,张集地段班有个别学生没能考上普高)。同时,学校平均毕业水平,从95分,下降到了71.9分,但因为一线民办教育体系对学生的提升作用明显高于普通公办,加上仍然会有很多优秀学生不甘于对口参加摇号,所以一线民办在摇号后的毕业水平虽然会下降明显,但如四校录取率、市重录取率、普高率等关键指标,仍然会远优于普通公办。那部分在一线民办都没考上高中的学生说明,真正的学渣,哪怕摇进最牛逼的学校,哪怕最牛逼的学区房,也救不了他们。同时,因为摇号政策,导致头部民办学校的明显变弱,这些民办强势区的整体水平和高考表现,将来也会变弱。所以写到这里,读者应该明白我想说的是什么,不管是摇号民办还是学区房,您首先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wh/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