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莱 > 文莱文化 > 中国式买房困局那些拒绝啃老的人,现在后悔
当前位置: 文莱 > 文莱文化 > 中国式买房困局那些拒绝啃老的人,现在后悔
妈妈常教导我,让我养成良好习惯。这样长大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良好的习惯是尊敬师长这样长大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良好的习惯是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对人有礼貌;是不粗心,做事情不拖拉;还是爱护公物,不浪费粮食。为什么呢?因为拥有良好习惯,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懂得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我要努力地做到这些。我有一些坏习惯,有时候学习很粗心,把一些会做的题做错。在生活上,也很粗心,有一次早上起床居然穿反了衣服。我吃饭很慢,有的时候还剩饭。我还起床磨蹭,本来应该迅速地穿好衣服,但是,我总是磨磨蹭蹭地,速度很慢。“我打算在这学期里,改掉这些坏习惯。早上起来,迅速地穿好衣服,不拖拉。学习不粗心,仔细完成每一道题。吃饭的时候,要很快的把饭吃完,不剩饭。我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渐养成良好习惯。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打算在这学期里,改掉这些坏习惯。早上起来,迅速地穿好衣服,不拖拉。学习不粗心,仔细完成每一道题。吃饭的时候,要很快的把饭吃完,不剩饭。我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渐养成良好习惯。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上幼儿园以前,我什么也不会干,就连穿衣服也是妈妈给我穿好,就要上幼儿园了,这样可不行,妈妈锻炼我要学会自己穿衣服。 有一天,妈妈把衣服摆在我面前,开始让我自己穿。一开始。我又哭又叫就是不穿,还把衣服扔的满地都是,然后坐在地上开始大哭,等了好长时间,妈妈还是不理我,我只好自己乖乖的把衣服穿好,一出了房间门,妈妈就笑了起来,再看看我的衣服,毛衣和裤子都穿反了,我赶紧回房间又重新穿了一遍,这次穿好了,拿起外套,可是外套的扣子又扣不上了,扣子可调皮了,好像故意和我作对,我把扣子往扣眼——人类邪恶的根源;爱情——幸福和光明的源泉。我一直在这些思想的舞台上徘徊。突然我发现两个身影从我面前经过,坐在不远的草地上。这是一对从农田那边走过来的青年男女。农田那边有农民的茅舍。在一阵令人伤心的沉默之后,随着一声长叹,我听见从一个肺痨病人的嘴里说出了这样的话:“亲爱的!擦干你的眼泪,至高无上的爱情已经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成了它的崇拜者。是它,
▼
一线城市10年房价走势图,图片来自网络
之后在国家的大力调控下,房价依旧稳扎稳打,步步攀升。
年1-4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均价为元/平方米,同比上涨8.7%。很快,全国新房均价将破万。
与平均房价鲜明对照的,是人们的平均收入。
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折合每个月是.5元。
平均情况下,一个人不吃不喝,买套房子要花小半辈子。
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几年工资,想买房,无异于痴人说梦。
于是,这一代年轻人,不仅在家靠父母,另立门户还要靠父母。
买房、结婚、养孩子……这一整套的操作,差不多都得靠父母帮衬。
“为父母养老”、“反哺”这种传承千年的道德伦理,在房价的重压下,怕是只能靠边站了。
当年坚持不啃老的人
现在大多后悔了
曾有网友留言,以前觉得“啃老”买房的人是混蛋。父母辛苦了大半生养你,到头来退休了,还要为你掏空积蓄。
可是过了10年,回过头来看房价,发现自己才是混蛋。
我的同事顺子,他老家在大兴安岭大山深处,一个叫什么什么旗的地方。
几年前,顺子爹带着20万来了北京,想给儿子在北京买房。那时候,20万在大兴安岭是一笔巨款。
顺子和爹转了一圈,发现即使掏空爹娘养老钱,也买不起北京城里的房。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北京七环——河北燕郊。
当时,顺子说起自己的燕郊初体验,就一句话:“连坟都不会有人买在这。”
不过顺子就把房买在这了。20万块钱,付完首付,还有点富余。
燕郊房价如今已翻了好几番。
顺子这笔啃老的收益,我写稿十年都换不来。
07年还是08年,老杨刚毕业。他和同学一共6个人,挤在北京一个破两居里打地铺。
他爸来看过他一次,看到如此脏乱差,就跟老杨说,要不家里给你出首付买套房吧。那个时候,海淀知春路房价,大概1万一平。
老杨骨子里觉得,啃老是件可耻的事。
然后,他就做了人生中最傻X的决定,跟他爸说:“不用啊。北京现在房价高得离谱,急啥。”
那时候,还是玩新浪博客的年代。上面有房地产三剑客:时寒冰、曹建海、牛刀。老杨时常看三剑客抨击楼市。
三剑客揭露房市黑暗,道出百姓心声。他们反复告诉大家,不要买房、不要买房。
他们骂得有理有据酣畅淋漓,也收获了粉丝的如潮好评。
只是10年后再回望,老杨已经被现实打脸打到怀疑人生。
短短10年,再想买房也买不起了;父母的那点积蓄,也几乎被疯涨的物价稀释殆尽。
谁曾想,不啃老的结局,会落得钱物两空呢?
老杨坚持不啃老的10年,是理想背离现实最剧烈的10年:
理想是
毕业白手起家,靠能力买房买车,步入中产。身边人赞赏,父母也安心。
啃老族会啃成废柴,财富不能持续。在父母老去后,终将重返贫困。
现实是:
不啃老的,不吃不喝也赶不上房价飞涨。找不到老婆,付不起房租,被挤出一线城市。
啃老族早早买房,三年结婚,五年生娃,十年房价翻十倍,家产迅速过千万。
时代上演的,是一场荒诞现实主义戏剧。
现在回头再看,曾经房产中介说的都是真话,买房就是买未来。
可当年坚持不啃老的信念,把老杨拦在了未来的大门外。
不想花父母的钱了,父母该安享晚年了。谁曾想转眼10年,父母存在银行的积蓄,在通货膨胀中,早已贬值。
当年能全款买下一套房的钱,现在连个厕所都买不起了。
老杨终于发现,孝顺和骨气,在没钱的时候,一点用都没有。
迅速得到第一桶金,然后钱滚钱迅速增值,或许才是最入世的选择。
在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还坚持要当谦谦君子的人,大多还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与其把钱放在银行贬值
不如科学啃老,理性投资
印象中的啃老,是孩子游手好闲,靠着父母辛苦赚钱,才养尊处优地过活。
但如今,更多人的啃老,是被迫啃老。
樊纲前不久提了个“6个钱包买房”,瞬间登上热搜榜。6个钱包是指,一对夫妻要买房,除了靠自己那点钱外,还得靠双方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2代人,6个钱包。
买个房子要“啃两代之老,举三代之力”。掏空老人的养老钱,再搭上自己的下半辈子。
有人评论:“这是不是我们的悲哀?”
也有人质问道:“这样的人内心丑陋到何等地步?”
只是,这是他们的错吗?
王思聪还开过问答:如何看待年轻人花光父母积蓄、贷款买房现象?
他的回答是:“年轻人花光父母积蓄贷款买房,愚蠢!”
可是他却没法回答,在一个房子是刚需的时代,如果不啃老、不买房,年轻人真有更好的选择吗?
托房价的福,谁不啃老谁就输了。
试想,一个不啃老,只能35岁才买房的男人,他27岁时就无法结婚。并且中国地产的戏剧化,导致啃老早买房的人,占了大便宜,不啃老迟买房的人吃了大亏。
搞了半天,及时啃老、科学啃老,才是避免中年危机的捷径。
得利于啃老,中国人首套房的平均年龄,已被哄抬到了27岁。
▼
各国首次购房者平均年龄,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从父母那里拿钱啃老,究竟对不对呢?
本质上,“啃老”是家族财产的再分配。
·跨越阶层是一场家族接力赛
目前,我们处在接力的三棒、或四棒位置。
过了最初的原始积累,本就该到拼爹、拼爷爷、也就是俗称的啃老阶段了。
只不过我们这代人,有幸还认识起跑的第一棒。第一棒起跑线大抵相同,到目前,有些阶层刚刚拉开,有些阶层差已望尘莫及。
年清华大学的报告《从收入差距到财富鸿沟:社会不平等的新趋势》指出:
中国城市家庭的财富积累,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而在此之前,中国城市家庭几乎没有私有资产。
改革开放打破了家庭财富上的平等,阶级区隔和贫富差距逐渐拉开。
正常来谈,阶层跨越是个漫长的过程。而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变动,使得一代人之内,阶层跨越的概率提高了许多。
·阶层固化才是社会的常态
幼儿园孩子讲起跑线,成年人社会讲拼爹。“阶层固化”这个词,越来越常见。
富二代、官二代天生自带优势,而穷二代、农二代,处于尴尬无奈的劣势。
弱者愈弱、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让许多人感叹,无法摆脱的阶层,是社会一大弊病。
但纵观历史,阶层的相对稳定,不是弊病,它就是社会常态。
历史上,只有战时,才是阶层快速流动时期。
秦时的“无军功者不受禄”,就是一次典型的大规模阶层流动。战时不分出身,只要杀人多,就能步入高层。
但这样的状况很少。多数时候,阶层的上升有限且可控。
而当代各国,阶层同样相对固化。
《美国财富分配:20%的富人拥有8成以上的社会财富》中显示,美国财富分配的差距,一直都在越拉越大。
英国的研究表明:“自年以来,尽管英国发生了巨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革,但社会阶层结构,整体而言几乎毫无改变。”
一般来讲,社会制度越完善,阶层剧变越少。
我们这两三代人,碰巧遇上中国数百年间,变动最大的几十年。有很多个体、家庭、整个家族,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世态。
许多人把阶层波动、起跑线公平,当成了常态。
清朝覆灭的王孙世家,民国时期的官宦商贾,建国初期的土改翻身,十年动乱的重新洗牌。
这些历史离我们都还不远。
几次推翻重来的历史经验,让我们忘记了千年来,个体很少能以己之力,跨越阶级。
还觉着白手起家才公平的人,思维迭代慢了一步。“啃老”这个词,正在去道德化的普及。
▼
中国九大阶层划分,图片来自网络
当年那些啃老买房,拿下人生第一桶金的人,房价已经带着他们,实现了阶级跨越。
而当年家中小有积蓄,却没啃老买房的人,不仅错失攀升时机,自己甚至后代,都可能受困于同一阶层,甚至出现阶层下滑的窘境。
这个年代,啃老不是耍流氓。不以财富增值、理性投资为目的的啃老,才是耍流氓。
·啃老内含的贬义,是针对穷人的恶意
清洁工老张的孩子小张,家庭本身拮据。父亲帮他还贷,直接导致了生活降至底线,甚至底线之下。
人们目睹了父母的辛酸,看待小张的目光,便充满了厌恶:你爸妈已经很苦,还要节衣缩食为你还贷。这么大了还啃老,真无耻。
可是王健林给王思聪投资几个亿的时候,也没人说王思聪啃老啊。
为什么呢?
因为王健林扔了几个亿,也不用节衣缩食啊。
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喷小张不要脸,一边又羡慕王思聪有个富爹呢?
同样是从父母手中拿钱,评论却一个捧上天、一个贬到地。区别只是在于,家庭贫穷还是富有。
很多因啃老被鄙视的人,其实是因为父母身上,实在没什么资本让他们啃。
富人家孩子拿父母钱,叫做继承家业。穷人家孩子拿父母钱,才叫做啃老。
目前,中国处于大变革的下半场,阶层还没完全固化。这个阶段依然有机会,利用家族积蓄,通过正确的投资和理财,实现阶层跨越。
就算发不了财,至少能保住当前的阶层地位,不至于下滑。
我们的父辈,因为经历过食不果腹的年代,所以有储蓄习惯,喜欢把钱放银行。但财富随通胀缩水,是一件太常见、也太容易的事。
长期高储蓄率,意味着财富的白白损耗。
市场经济,带来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买房,也仍是一种稳健的抗通胀手段。
如果家中老人尚有余力,也不妨将现金,用于房产或其他投资。适当让儿女理性啃老,也比盲目地储蓄要好得多。
这个时代,被迫啃老很无奈,有老可啃很幸运。
-如若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对不起,公务员让你失望了
过了30岁,人生就没有退路
纽约两套房,中国领退休金,依然在美国领福利的“中国穷人”
朋友,请下方留手印并分享给喜欢看新闻的亲朋好友,您的肯定是我最大的动力!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你会爽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wh/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