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我们在准备买房时,要打破这六大思维定式


文/微博

乐_读

1、我喜欢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观点

这个思维定式,不仅在买房时会出现,在其它场合也会出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喜好,且会不自觉地受其影响。

比如买了股票后,你会讨厌财经节目里预判后市会跌的嘉宾,你会在微博上为那些喊涨的嘴炮们点;而一旦你卖了股票,马上你又会对那些唱多的观点深恶痛绝。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参考”别人的观点,我们只是在寻找“让自己心里觉得舒服的观点”而已。

讨论买房时,这个思维定式同样明显。

没房子时觉得那些唱衰楼市的专家好有道理,买了房后又觉得这些专家纯粹扯淡。其实,房子没变、市场没变,变的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喜好而已。

可是,主观的喜好,在客观规律面前,毫无用处。

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刚毕业那几年,觉得房子好贵,没考虑买房。玩新浪微博时,对经常唱多房市的“大炮”任志强,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实在气不过,就仔细研究他观点的逻辑,找出漏洞,在他微博上以毫不客气的质疑方式,频繁留言。

让我没想到的是,任大V竟然回复了我,没有指责我的不礼貌,反而用一种很平静的方式,耐心地给我讲我的逻辑出了什么问题。

冷静下来之后的我,意识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纯粹是“屁股决定脑袋”。我找出的所谓“漏洞”,只是自己在观点先行的情况下,强行推导出的自己想要的错误逻辑而已。

和任志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牛刀。

他从年开始,就在新浪博客上唱空房市。这十余年来,他写过无数的文章,出过好多本书,从各个角度,花样百出地论证着同一个观点:“中国的房价要大跌。”

我身边有些人,一直是牛刀的粉丝。他们对这些年来房价的大涨、牛刀天天被打脸的事实视而不见,他们沉浸在牛刀所描绘的房价暴跌的幻境里,不愿走出来面对现实。

牛刀通过唱空房市,拥有了粉丝,收获了名气,赚到了大钱,而这所基于的,是他那么多粉丝,以高几倍的价格买到房子,甚至永远失去了原有的买房机会,财富大幅缩水的代价。

“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这是我对牛刀唯一的评价。

谢国忠,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及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年开始长期看空房市。

他的名言是:“手中有空房马上卖掉”,“内地房价的破灭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如同股市下跌一样,一直跌掉80%。”同样收获无数点。

如何判断专家的观点是信口雌黄,还是值得参考?

第一,在看文章前,我们自己不能有预设的先入为主的观点,试着带着包容的心,做好接受正反两面观点的准备。

第二,看文章的内容,是情绪的发泄,是危言耸听的标题党,还是有合理的逻辑、论据和数据。

第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这位专家过往的言论。

是一直信口开河、张嘴就来的,还是被屡屡打脸、死不悔改的。如果牛刀的粉丝们,在看到他的文章时,能够翻翻他前几年的文章,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所谓的“房地产专家”,究竟是什么货色了。

网上最受欢迎的两大观点:“楼市看跌、股市看涨”,这就是典型的为了迎合受众心理的无节操。

要摆脱这些无节操专家的干扰,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愿不愿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控制自己的主观喜好对观点的客观判断所带来的影响。

再多提一点,我曾经在文章里写过:能赚到钱的投资,都是反人性的。

意思是,或者你在投资时感觉很爽(比如炒股时偶尔的涨停),但赚不到什么钱;或者你能赚到钱,但在过程中并不觉得爽(比如花巨款买房,生活压力大)。

这句话,送给有缘人。

2、无贷一身轻

我们在买房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全款还是贷款?如果是贷款,首付几成合适?

“拿人手短”、“欠债还钱”,这是我们对于借贷,最原始的、最直接的认知。我之前有一个同事,家庭观念是“不背任何银行贷款”,为了省下银行利息,甚至不惜和亲戚借钱,也要全款买房。

其实,在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领域,不管是赋税、社保、福利,老百姓都从国家讨不到什么好处。

近年来,唯一能向国家套利的机会,就是房贷。因为那“看似很高”的银行利息,放弃了这个唯一的福利,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房贷能向国家套利,这是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的。两个原因:

第一,在货币超发,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我们正处于“负利率时代”。

什么意思?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只有1.75%,今年上半年最新公布的CPI是1.8%,这还仅仅是官方的CPI,实际的CPI只高不低。因此,钱存在银行里,是贬值的。换句话来说,现在的钱,要比未来的钱,更“值钱”。

第二,贷款利率处于相对低位。

目前商业贷款(长期)为4.9%,如果银行提供九折优惠的话,只有4.4%。

这意味着,只要你贷出来的这笔钱,能够赚到每年4.4%以上的利润,你就赚钱了。如果你能贷到公积金贷款,那么这个数字还要更低。这么多年来,只要是有房贷在手的人,这点利息,根本连利润的零头都算不上。

能最大幅度享受贷款带来的福利的,只有房贷。

试想,除了房贷,你有什么其它的途径,能以这么低的利息,贷到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钱?

说到这里,建议就很明显了:“首付,比例越低越好;还贷,期限越长越好。”

当然,这个建议并不会永远成立。

什么时候会失效呢?当国家开始收缩银根,M2增速趋缓,CPI下降,进入加息周期时,以上建议,需要重新考虑。

再来,为什么说还贷期限越长越好(30年)。

比如说买总价万的房子,首付三成,需要贷款万。以基准利率来算,还贷30年,需要支付利息约万。

有的人一看,吓死了,竟然要还接近两倍的钱,太可怕了!而如果还贷10年呢,只要付90万利息就够了。少还贷20年,可以节省万的利息,为什么还要延长还款期呢?

很多人陷入在利息的思维定式里,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情况:虽然你贷款30年,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还30年。为什么这么说?

很多人的第一套房,是为了结婚,而且第一套房往往很难一步到位。因此到了生孩子、小孩上学时,都会有置换的需求。你买的房子,在几年后,是会被卖掉的。你的贷款,在那时候是会结清的。30年的贷款利息,其实只付了几年而已。

有人会问,那我再买一套怎么办?还是得继续贷款啊。

对,继续贷30年,只要之前的建议没有失效,你就可以一直享受贷款的福利,然后再过几年卖掉,换更大的房子。

再有,如果你还10年,你每月需要还3万7,相信很多人无力承担。而还30年,你每月只需还约1万8,咬咬牙还能坚持。延长还款期,实际是给你提供了买房的机会,也给了你借着房贷的福利为自己增值的机会。

因此,不要被房贷的利息总额吓到,这个数字,只是“看似很高”而已。

另一个问题,等额本金还款,和等额本息还款,选择哪一个?

有的人会因为后者的利息更高,而选择前者。

看了以上分析,你应该明白,利息总额不重要,现在每月还款的数额更重要。等额本金前期还款金额较高,坚决选择后者。

最后一个问题,要不要提前还贷。

看你自己的判断,如果你觉得手头的现金,能够为自己创造每年大于4.9%的利润,那就不用还。

如果你享受的是八折、九折的贷款利率优惠,那就更不用说了。低利率高额贷款的福利,享受不了太久的,珍惜吧。

3、我不买房,我要买梦想

《拆掉思维里的墙》里提到过:“买一套房,毁掉一个梦想。买房,不如投资自己。”

我想说的是,作者应该先拆一拆自己思维里的墙——买房和梦想,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曾经在一篇文的评论区,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对话。

评论者留言:“年轻时不想背负房贷,而是追求那份梦想。”作者问:“你的梦想是什么?”评论者回答:“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和爱人休息一年,去旅行。”

哦,原来要去旅行,我也想去,我也不想上班,我也想天天看看书写写文章,我也想爱干什么干什么。

这是梦想吗?这是投资自己吗?这是典型的,把对生活责任的逃避,和对享乐主义的追求,隐藏在自我安慰或是自我升华的鸡汤式借口里罢了。

转述一句在心理专题主编

lekli的文章里看到话:

“投资自己,收益最大”这一说法,绝对是近年来最水的心灵鸡汤,没有之一。

让我们来理性分析一下。

比如你现在月收入两万,每个月要还一万的房贷。你说不行,我要投资自己!你这一万块钱,准备怎么花呢?

订阅付费频道,参加付费群,听付费讲座,不管什么付费的,都要来一份,学这么多,你确定消化的了?

退一步说,即使你以超人的意志,把所有的都付费玩意儿都使劲消化了,你需要花掉相当于房贷一样的巨款吗?

还有人说,如果我买了房,降职降薪了,或者失业了,还不起房贷可怎么办?

问出这种问题的时候,也请自己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没有房,你就会对降职降薪无所谓了?你就可以随意地失业了么?

你在担心的,究竟是房贷的压力,还是想放任自己的时候,无路可退呢?

买房归买房,梦想归梦想。买房不仅不一定会让你寸步难行,反而可能增添你追求梦想的动力。

真正的自由,都是限制之下的自由。没有压力和束缚,自由将不再成为自由。

4、股市去年崩盘了,楼市也会和股市一样崩盘

楼市会不会崩盘,我不确定。但把股市和楼市混为一谈,以股市的走势,作为楼市的标杆,这是需要打破的思维定式。

股市和楼市,虽然有相同的投资(投机)属性,但大不相同。

从事实角度出发,只要你去拉一张过去20年内股市和楼市的走势图,就一目了然了。任何人忽悠你说楼市未来会和股市走势相似的,你都可以把这张对比图,甩到丫的脸上。

中国股市,历来走的都是“牛短熊长”的节奏。隔几年,猛冲一波,然后从哪儿涨起来跌回哪儿去。

无数散户在这个周期里,被狠狠地血洗一遍。这波韭菜割完了,来个几年的熊市,让新的韭菜成长起来之后,再割一轮。

楼市,是没法以这样的形式割韭菜的。楼市一旦大起大落,首当其冲会伤筋动骨的,是国家自己。

因此楼市要么不会跌,要跌起来,大家一起完蛋,买房的,没买房的,都跑不掉。

通过楼市收割财富的方式,是“往死里砍一刀”。什么意思?不管在什么时候买房,你都不会觉得便宜。现在我们觉得房价好贵,都上天了。十年前呢?一样觉得“好贵,怎么可能买得起”。再往前呢?看看这张接近三十年前的报纸吧。“需年才能买上两居室”,是不是有穿越的感觉?

我们现在回头看,总觉得以前的房价真是太便宜了,后悔怎么没早点买。如果你真的穿越回去,同时失去了记忆,你还是不会买的。

在买房时候,这被宰的一刀,是无论如何都逃不过的。

好在,你只需要挨一刀,虽然当时很疼,但等挨过刀了之后,伤口会愈合,之后还能发起福来。不像股市,你挨了一刀又一刀,直到被割到瘦骨嶙峋为止。

当然,不可能有只涨不跌的投资标的。

中国楼市的神话,迟早有一天会落幕。未来高房价以一个什么样的结局收场,相信再有想象力的人都不一定能够猜得到。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对未来的担忧,而因噎废食。楼市的泡沫,已经喊了十多年了,这十多年里,发生了什么?身在泡沫的时代,我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如果远离泡沫,并不意味着泡沫破裂时,就可以全身而退,相反的,那时候你羸弱的资产,根本经不起泡沫破裂的冲击。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拥抱泡沫,利用泡沫。把风险当成机遇,让泡沫为自己的财富增值。只有这样,才能在泡沫破裂的那一刻,拥有更多的资本来应对。

5、政府一直在控制房价,我相信政府

这里最大的思维定式是:政府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下图是政府调控房价的历史路线图,政策不断,决心满满,结果呢?屡调屡涨。

之前几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强调对调控房价的重视。

我并不怀疑政策制定者对房价调控的决心,关键在于,调控的目标,是“过快增长”的房价,而不是“增长”的房价。

政府要控制的,是过快增长带来的潜在风险,但政府同时需要的,是增长带来的财政收入。这点在之前的文章里有过论述,不赘。

6、单价越低的房子越好

“性价比”这东西,是大多数人的追求。

尤其是房子这样的大宗商品,很多人都秉着能省一点是一点的原则,恨不得来一个“价格从低到高排序”。

“一分钱一分货”,这句老话在房子上同样适用。

前文中已经提到过,资本的稀缺性。越是核心区域的房子,价格越高,同时,保值的能力也会越强。

买一手房的话,如果发现楼盘价格和周边相比,便宜很多,不要急着窃喜,应该深入研究,便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是装修成本不同,是当时拿的土地价格不同,是户型、装修风格、小区容积率的差异,等等。

买二手房,更是要小心这种明显比周边房子便宜的情况。

一般中介都会忽悠说“房东急售”,所以降价抛售。实际这种情况,并不是很多。之前有个朋友,以为捡到个大便宜,激动不已。

还好有个好心的邻居偷偷提醒,那个房子是“凶宅”,才避免了被坑的结果。

最后,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要不要在某某城市买房。

个人观点:

如果是刚需,想买就买吧,不要犹豫,除非你打定主意一辈子租房,不然迟早总要买的,没人能预测什么时候是房价的低点,只能硬着头皮买,不管之后的涨跌。

如果是已经有若干套房的成功人士,可以为未来房价可能的泡沫破裂做准备了。资产投资多元化,用不同的资产对冲风险,落袋为安吧。

(本文系公众账号“乐读集”(leduji)授权发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清南推荐的更多文章

回复日期:如,可查阅最近天文章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苯酚的用途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wh/1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