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高三期末历史检测题,快来小试牛刀吧


小政老师说:转眼本学期到了,再过十来天大家又要考试了,你是不是又开始头大了?下面是高中历史全部范围的小试卷,快来做做吧,查漏补缺,让你的复习更加效率!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可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

A.民族歧视,控制思想

B.等级森严,制度矛盾

C.重视礼教,维护统治

D.重视理学,以备顾问

2.有学者认为,纵观二十四史,围绕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这使得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3.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25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年1月5日

贵州

广东

年3月24日

甘肃

浙江

年6月1日

山西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4.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

A.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

C.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

6.“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下列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没有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楚B.宋C.陈D.晋

7.《尚书·多方》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两个“民主”的意思

A.主体相同,内涵一致

B.主体不同,内涵相反

C.主体相同,内涵相反

D.主体不同,内涵一致

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

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

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

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

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

9.恩格斯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水岭”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

A.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

B.活生生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D.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10.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根本原因是

A.性格怯懦B.角色意识

C.君主制度D.宗法制度

11.学者易中天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于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政治美德。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

A.版籍奉还B.公车上书

C.清帝退位D.一票共和

12.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李欣淑的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李欣淑积极向上的心态

B.临时约法对自由的规定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D.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

13.美国学者林蔚说:“北洋时期的中国并不(完全)是病态的时代。”下列观点与材料冲突的是北洋时期

A.经济有实质性增长

B.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C.文化有较高的成就

D.民主有长足的发展

14.某一个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关于我国某民主革命势力发展态势的三幅图片,下列有关的解说正确的是

A.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态势

B.“左”倾错误的发展是导致图一到图二的根本原因

C.图二到图三的发展是中共反击国民党的结果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导致图二到图三的原因

15.“当时的……指导机关不做发展土地革命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却只做上层的团结功夫,蒙蔽阶级矛盾,不去夺取军队,不去武装工农,不能利用参加政权的机关,不去为群众谋利。”这导致

A.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二次革命失败

C.断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D.国共合作破裂

16.下表是不同史料关于井冈山会师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4月,朱毛两部及湖南农军退宁冈,乃再开始边界的割据

毛泽东《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年)

年4月28日,我们南昌起义留下来的这部分部队和湖南地方武装,在宁冈县的砻市同毛主席直接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

朱德年《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

据吉安来人报告,毛泽东部确与朱德部会合

年4月25日《江西省委致中共中央的信》

职协同第八军一部于漾日(23日)收复酃城,朱毛残部数千窜赣西

国民党第十三军第二师周参谋长梗日(23日)电原件(年4月)

A.朱毛会师地点是宁冈县砻市

B.朱毛会师的时间是年4月

C.朱毛会师后首战失利退宁冈

D.朱毛会师后军队称为工农革命军

17.《大公报》是中华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从下图《大公报》的报道中,我们能够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C.国共内战争夺正酣

D.抗美援朝仁安羌大捷

18.某次国际会议结束后,一位美国记者评价道:“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该会议是

A.年北平和谈

B.年日内瓦会议

C.年万隆会议

D.年联合国大会

19.波斯战争中的主帅特米斯托克里斯(Themistocles)说:“只要雅典人拥有只满载海军的船只,那就是有城邦。”材料说明

A.反思了战争胜利的原因

B.古代雅典人很重视海军

C.城邦就是一个公民集体

D.公民是希腊城邦的根本

20.罗马法规定:野兽鸟鱼,即生长在陆上、海里和空中的一切动物,一旦被人捕获,即属于捕获者;无主之物,归属最先占有者。这反映了罗马法界定物权适用的是

A.最先占有原则B.劳动所得原则

C.既有习惯原则D.自然理性原则

21.有学者认为,西洋(欧洲)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政治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但就其影响而言,也有很大的不同,西洋出现了

A.浓烈的家族意识B.经济新形态萌芽

C.意识形态的斗争D.深刻的民族观念

22.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机关在权力以及产生方式等方面与他国迥异的是

A.英国下院B.美国国会

C.法国众议院D.德国联邦议会

23.马克思说:“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这里的“原则”主要是指

A.建立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

B.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C.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

D.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并监督和罢免

24.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表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史   实

结   论

A

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阙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B

英国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下院)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上院和下院联合行使立法权。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的混合物

C

年8月,上海总商会进行了会董换届改选,正副会长易人,原有的33名会董中改选者达31人,新当选的会董中有1/4的人还不到40岁

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生态

D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俄国诞生

25.随着中期选举不断升温,年11月20日奥巴马宣布通过总统行政令调整移民政策之后,不出意料地迎来共和党人集体炮轰,21日美国众议长博纳宣布众议院已正式向华盛顿联邦法院起诉奥巴马政府,称政府在落实奥巴马医改法案过程中行使了“超出宪法赋予的权力”。材料能够说明的美国政治的原则是

A.人民主权B.分权制衡

C.联邦至上D.政党政治

第II卷

本卷包括26、27、28三个个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做答。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在唐代,也并无皇帝绝不该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皇帝般被逼上断头台。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43、44页(有改动)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括号内文字系添加)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度的异同。(1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应于其他文明。

分析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晚清士大夫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态度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足体系的巨大潜在能量以及文化资源之丰富,足以利用“西学”之新去加固“中学”之旧,或者把绝然不同的西学改装成一种不中不西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被动吸收外来文化,而是把外来文化加以“中国化”,纳入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之中,以保持中国固有的发展格局与方向。

——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第页

材料二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他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他趁机组织学会,发行报纸来宣传,一时附和的人很不少。大多数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极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98页(有改动)

(1)运用所学中国史知识,对材料一划线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用古代和近代各一史实论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8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学”和“西学”关系的实质。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康有为所领导的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12分)

选择题

1-5CCACC6-10DBACC11-15CCDBC

16-20BBCDD21-25DDBDB

26.

(1)特点:皇权之下的分权;制度设计的程序化和理性化(或答唐代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君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集权、制衡与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但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每点2分,共6分)

(2)相同:都有分权与制衡(监督)的特点。都起到了科学决策和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都含有决策行政的程序性的制度设计(都是制度的创新)。(3分)

不同:政事堂:主要是门下省监督决策过程,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分权加强了皇权。责任制内阁:主要是由议会监督责任内阁,责任制内阁逐渐分割国王行政大权进而掌握行政实权,最终国王统而不治,保证了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民主。(9分) 

27.

示例一:观点: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4分)

论述: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秦汉统一,为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3分)

古代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3分)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增添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成为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2分)

示例二:观点:财富的流动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4分)

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成功地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3分)

古代雅典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削弱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古代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3分)

合理的财富(包括土地)流动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2分) 

28.

古代:汉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先后有佛教传入中原和高僧玄奘远赴印度求取佛经,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等;(4分)

近代: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积极采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4分) 

实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3分)

原因:维新派: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守旧势力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弱小,尚不能提出科学的纲领;变法宣传主要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群体中进行,不能唤起下层人民的参与,群众基础薄弱。(9分) 

声明:高中历史(gzls11)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转载请注明!

历史君

验证信息:历史君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白癜风吃什么药好得快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wh/10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