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旅行巧遇我登上了美军ldquo马斯


得了白癜风好治疗吗 http://m.39.net/pf/a_4603724.html
跟着虹摄看世界摄影、旅游、各国博物馆趣闻~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前期头条:

韩国国产隐身机下线,仪式竟挂五爪金龙旗!别激动,还真有资格挂英国货太坑!加拿大买4艘二手潜艇全坏,水下战力为零

环球时报今天发了一张照片,显示的是两名美军军官正在观察远处的“大船”!

我仔细一看,一名美国海军军官的帽子上面写着DDG-89的字样,显然这是一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的军官。我无法证明这张照片的来历和真伪(环球时报说了很多,大家可以去找),但是DDG-89这个舷号我还是很熟悉的,因为在年5月19日,我在新加坡就曾经登上过DDG-89驱逐舰,而这艘驱逐舰的名字叫做——“马斯汀”号(不少翻译为“马斯廷”号)!

最近关于“马斯汀”号的新闻还是比较多的,可以说这艘军舰就是一直来捣蛋的惯犯!那么这艘军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登上“马斯汀”号时的见闻!

图片:来自环球时报的消息,这张照片曝光自美国海军官方发布。美军在照片注释中解释称,这张照片是4月4日在菲律宾海拍摄的,照片里的两名美军军官是“马斯汀”号驱逐舰的指挥官罗伯特·布里格斯中校与理查德·斯莱中校。

图片:理查德·斯莱中校的帽子上写着DDG-89,这是“马斯汀”号的舷号。

年5月,我在新加坡旅游的时候,有幸遇到了新加坡于5月19日至21日举办“IMDEX亚洲海事防务展”。

这个展览当时在樟宜会展中心和新加坡海军樟宜基地同时举行,当年的展会除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家厂商和代表团参加外,多国海军还先后派出十余艘现役先进战舰驻泊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其中美国海军派遣了由“马斯汀”号导弹驱逐舰(DDG-89)、“沃斯堡”号濒海战斗舰(LCS-3)、“帕萨迪纳”号攻击核潜艇(SSN-)组成的舰队到访樟宜基地。

“马斯汀”号属于阿利·伯克IIA型宙斯盾驱逐舰,是所有来访水面舰艇中最先进的战舰。对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其实很多粉丝都不会陌生,我自己就曾经先后登上过多艘,包括早期的阿利·伯克I型和后期的阿利·伯克IIA型基本上都上去过,所以说还算熟悉。

那年在新加坡,我也按照展会要求提交了申请,很快就通过了审核,于是乎就顺利地参加了那次的“IMDEX亚洲海事防务展”,还乘坐新加坡海军提供的大巴车进入到了著名的樟宜海军基地,得以参观一众到访军舰!

图片:我在“斯特蒂姆”号驱逐舰(DDG-63)上,这是一艘老式的阿利·伯克I型舰。

图片:在新加坡海军最重要的樟宜海军基地中拍摄战舰大街,对面是美军“沃斯堡”号濒海战斗舰、“马斯汀”号导弹驱逐舰,还有澳大利亚、韩国、中国等一众战舰。由于是展会,拍摄是开放和被允许的,其实有很多记者、参展者和游客在这里拍摄。

其实这段旅程我曾经撰文发表在年的多期《兵器》、《兵工科技》等杂志上,因此可能有人看到过,也算是一次别样的旅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来自日本的“马斯汀”

进入新加坡樟宜军港后向外望去,海是湛蓝的,天是湛蓝的,不仅蓝,更有一种通透的感觉,对摄影爱好者来说那天可以说是难得的好气候。

不过,军港上毫无遮掩的酷晒也着实厉害,长时间暴露在室外的话就连防晒霜之类的都失去了作用,必须穿长袖长裤,带圆边帽,最大限度做好防晒止热措施,这样才可以安心地慢慢去军港参观这些钢铁猛兽。

由于“马斯汀”号驱逐舰停泊在栈桥码头较远的位置,所以我就从美国海军“帕萨迪纳”号攻击核潜艇开始一路参观过去。

图片:美国海军“帕萨迪纳”号攻击核潜艇(SSN-),这是我第一次离核潜艇这么近,这是一艘洛杉矶级改进型攻击核潜艇,美军将前面的“战斧”巡航导弹发射井给遮了起来不让我们看,看来美国的自由开放还是有尺度的!

走过美军核潜艇,前面的战舰舰艏锐利,一面五星红旗在新加坡的军港中飘扬!这让我万分激动,这是我军派来参加海事防务展的海军“玉林”舰!

在国外看到我们自己的战舰,确实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舰上的官兵看到我和朋友都是从国内来的游客,也很激动!邀请大家上舰参观,还有几名官兵下舰后和我们一起逛码头,参观外舰,毕竟对我们来说,能够登上外国军舰,也是了解外军的一次重要机会,于是我就和“玉林”舰的朋友们一起结伴而行!

图片:在新加坡海军基地中看到飘扬着五星红旗的“玉林”舰,心潮澎湃!后来的旅程是和“玉林”舰的官兵们一同结伴而行,参观了码头上的大小外舰。

当然,无论是我军官兵,还是我自己,对于美军的“马斯汀”号是非常重视的,能够上去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很快,前面就看到了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那特有的外形,庞大的舰体犹如军港中的巨无霸,让身边一排各型护卫舰黯然失色。那年由于没有航母或巡洋舰级别的战舰来访,因此“马斯汀”号就成为军港中最大的战斗舰艇。

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是美国海军现役唯一的一型导弹驱逐舰,先后有FlightⅠ/ⅠA、FlightⅡ、FlightⅡA等多种构型,舷号从DDG-51到DDG-(第71艘阿利·伯克级FlightIIA型“小弗兰克·彼得森”号,DDG-是年下水的,后面的还没有去了解),尚有十余艘还处于建造或合同签署状态,可以说该型驱逐舰是至今世界上建造数量最多的现役导弹驱逐舰,当然我们现在有了大驱,已经不像当年那样对阿利·伯克那么迷信了!

那年到访新加坡的“马斯汀”号属于后期的FlightⅡA构型,满载排水量达到余吨,与吨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相差无几。

图片:我们要登上的就是这艘“马斯汀”号。今年以来,这艘军舰一直在我们附近晃悠。

图片:高大的“马斯汀”号,这张我记得好像是在边上的澳大利亚海军安扎克级护卫舰上拍的。

抬头望向“马斯汀”号,可以看到在高大的烟囱上有一枚巨大的盾形徽章,这是该舰所属的美国海军第15驱逐舰中队的队徽,盾上一半红底骑士头盔图案,一半蓝底15字样,飘带图案上写着“ChampionofFreedom”(自由捍卫者),这是该中队的座右铭。

第15驱逐舰中队组建于年,后多次撤销和重组,年从美国本土圣迭戈迁往日本横须贺,成为美军永久前沿部署的一支重要水面舰艇部队。该中队现有7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年来访上海的“拉森”号导弹驱逐舰也属于该中队。

图片:美国海军第15驱逐舰中队的队徽,盾上一半红底骑士头盔图案,一半蓝底15字样,飘带图案上写着“ChampionofFreedom”(自由捍卫者)。

我们从舰尾走向“马斯汀”号,首先进入眼帘的是IIA型舰特有的双机库设计。

该型驱逐舰是在I/II型基础上发展的全新型号,可以说是第二代阿利·伯克舰,虽然在舰型、动力装置等方面与前代舰相比并无太大变化,但在舰艇结构和配置、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等方面都作了重要改进。

其中最大变化就是在舰尾重新设计了直升机起降平台,增设了一座双机库。

第一代阿利·伯克舰建造时正处于冷战高峰期,由于当时的作战定位主要用于区域防空,加之费用考虑,因此只在舰上设置了直升机起降平台并没有设计机库,使之不具有直升机长期驻舰的条件。新舰设计时采用了双机库布局,将后部垂直发射系统移至机库顶部,这个机库可以容纳下2架“海鹰”直升机,大大提高了该级舰的反潜作战能力。

图片:宽大的直升机甲板上停放着一架MH-60R“海鹰”多用途舰载直升机,甲板上两条牵引槽通向2个机库。这张照片是我在“马斯汀”号直升机库上方拍摄的。

图片:美军战舰双机库化现在往往会带一架无人直升机,这是我在另一艘“沃斯堡”号濒海战斗舰上拍的MQ-8“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

在码头看上去,该舰起降平台上停放着一架新型MH-60R“海鹰”多用途直升机,机身舱门上绘制了一名拿着三叉戟的日本武士。

从编号上看该机隶属于美国海军HSM-51“warlords”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

由于HSM-51中队常驻日本厚木航空站,所以该中队的名称和机徽也都具有浓厚的日本特色。“warlords”是日本战国时期割据军阀的意思,而那个武士则是传说中的日本剑圣宫本武藏,手中的三叉戟代表着西方传说中的海神力量,这种东西方融合的设计很有意思。

这架MH-60R“海鹰”直升机是近年来刚刚交付HSM-51中队的新机型,该中队也是美国海军海外驻军中第一个使用该机型的中队。MH-60R是美国海军最新发展的一种多任务舰载直升机,主要用于取代SH-60B/F舰载反潜直升机,装备有先进的吊放声呐、雷达和电子对抗系统,可配备机枪、鱼雷和导弹等武器。除了保留反潜、搜救和运输作战能力外,MH-60R还具有很强的反舰和特种作战能力,其装备的“海尔法”重型反舰/反坦克导弹可用于攻击导弹艇、轻型护卫舰等移动水面目标,机头的APS-逆合成孔径雷达和AAS-44前视红外光电探头非常醒目,为该机提供了全天候及恶劣天候下特种作战能力。

为此,51中队的代号也从HSL-51反潜直升机中队改称为HSM-51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一个字母的变化代表了作战任务的变化。

图片:“马斯汀”号携带的这架“海鹰”直升机隶属于HSM-51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常驻日本厚木基地,舱门上的宫本武藏图案具有浓厚的东瀛特色。前几年来上海的“拉森”号的舰载直升机舱门上还画着“变形金刚”汽车人的标志。

不过为了增加这个机库,阿利·伯克IIA型舰将AN/SQR-19拖曳线列阵声纳阵列取消了,对反潜作战有一定影响,也是有得必有失,不过据说所有舰都将回厂安装新的AN/SQR-20多功能拖曳声纳阵列。

图片:乱入一艘刚刚进港的“帕斯”号护卫舰,这是一艘澳大利亚海军安扎克级导弹护卫舰,注意其桅杆进行了改进,安装了相控阵雷达一体式封闭桅杆。我记得在这艘战舰的舰桥里面画着一只黑猫,可能是用来吓老鼠的。

登上“马斯汀”号

我们从“马斯汀”号舰舯部的舷梯登舰,值更水兵上前询问我们来自哪个国家的,当得知是中国人后,迅速通过无线电叫来了两名军官带领我们参观全舰。

图片:我们从舯部舷梯登舰,舷侧是硬式充气艇和毫米三管反潜鱼雷发射器,直升机机库上的12.7毫米机枪高高仰起。

图片:“马斯汀”号舰舯部设置了专门接待参观者的值更位。

图片:这张不是“马斯汀”号上的,而是另外一艘“沃斯堡”号濒海战斗舰上见到的美军亚裔和非裔水兵,那个亚裔反正不是华裔。

首先顺着舷侧向后机库位置走去,经过中部舷侧走廊,爬上一段舷梯,就到了机库顶部。

宽大的机库顶部主要用于安放一套64单元的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加上前甲板的32单元,全舰共有96个导弹垂直发射单元,取消了前后补给用折叠起重机所占的6个发射单元,使可用火力单元从之前的90个单元增加到96个单元,可以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标准”SM-2ER远程防空导弹、“改进型海麻雀”点防御防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具有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

特别是作为航母战斗群的佩刀护卫,这些垂直发射系统能够在防空作战时以非常高的发射速率发射大量防空导弹,以对抗饱和攻击。

图片:“马斯汀”号直升机机库顶部64单元的MK41导弹垂直发射阵列。

回望舰首方向,舰桥上巨大的AN/SPY-1D(V)相控阵雷达阵列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这是全舰“宙斯盾”反导防空系统的核心所在。

自年代该系统装备美国海军舰艇后一直是全球最先进的防空反导系统,而AN/SPY-1系列雷达也成为了世界上服役最早、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种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装备了改进的AN/SPY-1D型雷达,是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使用的AN/SPY-1B型雷达的轻量版,功率放大部分缩小了一半,天线阵面直径达3.66米,每部阵面质量1.81吨,共有个辐射单元,与B型相比更加注重提高雷达的杂波抑制能力,适合近海复杂电磁环境下使用。

而阿利·伯克IIA型驱逐舰则安装了更新型的AN/SPY-1D(V)相控阵雷达,该雷达被称为LWR(近海战雷达),是“宙斯盾”系统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产品。除了提高远海作战能力外,还增强了探测和跟踪掠海飞行巡航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等目标的能力,其双波束搜索能力和边扫描边跟踪能力可以使雷达在杂波严重干扰条件下具有更高的数据率。

图片:舰桥后侧方的SPY-1D(V)型相控阵雷达,这是全舰“宙斯盾”系统的核心,下方平台上增加了一套MK38Mod2型25毫米稳定型小口径火炮系统,用于打击海上快速小目标。

视线收回到近处,后部上层建筑的阶梯型布局很有特色,最下面是一套MK15Block1B型“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在白色雷达罩一侧增加了光电搜索设备,加长了M61A1加特林火炮炮管,使用了新型的“增强毁灭性弹药”,改变了20毫米炮弹威力较小的窘境。

“密集阵”系统上面的两层台阶分别安装了2套AN/SPG-62型导弹制导雷达,加上舰桥上的1套共有3套制导雷达用作“宙斯盾”系统的照射器,与AN/SPY-1D(V)相控阵雷达配合使用。

我一直有个疑问,舰上近百枚防空导弹连续发射,只靠这3具照射雷达是否够用。后来了解到,其实这种制导雷达并不具备目标跟踪能力,只是针对相控阵雷达已经探测和跟踪到的空中目标,在“标准”防空导弹攻击的最后几秒内为其提供终端制导,通过科学合理的目标规划是完全能够满足作战需要的。

图片:“马斯汀”号后部上层建筑呈阶梯型,分别布置了2套SPG-62型导弹制导雷达和1套MK15Block1B型“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

图片:对比一下“沃斯堡”号濒海战斗舰的尾部,机库上方是“拉姆”近防导弹。

强化的近距离防御武器

在美军军官的带领下,我们顺着舷梯走下机库,后烟囱侧面舷外一个多边形板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底部还有警示标语。

上次好像有个网友说出了这个装置的名称,我是忘记了!看看大家有谁认识!

图片:“马斯汀”号上的不明装置,有禁止靠近的警示标语,大家看看是什么!

图片:“马斯汀”号舷侧的MK32型毫米三联装鱼雷发射器,可以发射MK46、MK50型反潜鱼雷。对面的那艘军舰是韩国海军的“仁川”号护卫舰,当年还是该级舰的首舰,后面舷号“”的就是我们的“玉林”舰。

回到舯部甲板,再继续往前爬上几层甲板就来到了AN/SPY-1D(V)相控阵雷达下方的舷侧平台,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套MK38Mod2型25毫米稳定型小口径火炮系统,这是年来上海的“拉森”号所没有的,应该是新增加设备。

该系统包括作为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主炮的M式“大毒蛇”25毫米链式机炮、“台风”武器站和以色列拉斐尔武器发展局研制的光电指挥仪。

自年开始,美国海军水面作战中心就陆续向BAE系统公司采购了上百套可遥控操作的Mk38Mod2火炮系统,该系统使用美军通用的25毫米弹药,射速发/分,射程达2.5千米,配装的四轴稳定光电传感器可提供全天候昼夜侦察能力,从而提高了武器站的综合作战效能。

这些火炮系统主要用于装备美军大型水面舰艇,以抵御濒海威胁和来自高速艇的“打了就跑”式攻击。

图片:舰桥侧面舷台上的MK38Mod2型25毫米稳定型小口径火炮系统,大方盒则是SLQ-32主动干扰设备。

另外,一路走来,我们还在舰首、舰舯、舰艉看到一挺挺带防盾的人工操作12.7毫米机枪。

这些新增装备都是拜近年来愈发肆意的恐怖袭击所赐,同级“科尔”号驱逐舰在也门被自杀小艇袭击的事件让美军心有余悸。

面对这种非传统袭击,舰上的大炮、导弹毫无作用,“密集阵”系统虽然火力强悍但准备时间长,持续打击能力差,射击死角多,也不适应应对这种威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小口径枪械和非杀伤武器的装备。

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从最初紧急加装12.7毫米机枪,发展到现在依靠由25毫米自动机炮、12.7毫米人操机枪和先进声波武器组成的多层防线,应对恐怖威胁的能力越来越完善。

图片:“马斯汀”号舰桥边的MK36Block12型6管固定式干扰诱饵发射装置。

除了拥有近距离杀伤武器外,该舰还具有比较强的电子对抗能力。

舰桥侧面有标志性的大型SLQ-32电子支援/对抗系统,而给参观者最直接印象的还有舷侧平台上的多套MK36Block12型6管固定式干扰诱饵发射装置。

站在舰桥向下望去,在舯部补给平台上还有4套大型化的双联装MK53NUKLA离舰主动消耗性反制诱饵发射装置。

图片:“马斯汀”号舯部补给平台上还有4套大型化的双联装MK53NUKLA离舰主动消耗性反制诱饵发射装置。

这个发射装置是美澳联合研制的,外形犹如一个长条形的大盒子,里面有2枚可自主飞行的干扰火箭,与传统诱饵火箭不同的是这种大型火箭具有飞行控制能力、程序化的飞行模式以及较长的滞空时间,同时火箭中拥有一套电磁干扰波发射器,是一种飞行的有源干扰器。

传统干扰火箭基本上都是无源的,本身不发射电磁波,只是通过爆炸后散布箔条等手段来影响反舰导弹导引头的判断。研制这种飞行干扰器的初衷,是因为某些先进反舰导弹已经具有反辐射能力甚至是干扰归向模式,如SLQ-32等传统的主动干扰器发射干扰波时,这些导弹很可能会直接朝着干扰源头前进,使这些主动式干扰器反而容易成为导弹攻击目标,招致攻击。

而这种飞行电磁诱饵实际上是把干扰源发射到天空,远离舰船,即起到主动电磁干扰的作用,又避免了本舰成为干扰源头。

图片:上舰接待处头顶帆布外就是补给平台上的双联装MK53NUKLA离舰主动消耗性反制诱饵发射装置,可以看到巨大的尺寸。

神秘的舰桥内部

我们顺着舷梯从后部进入了高耸的舰桥,虽然此前也登上过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但这是第一次进入阿利·伯克IIA型驱逐舰的舰桥,当然想要进入作战情报中心(CIC)那是想也不要想,我记得好像进过安扎克级、佩里级护卫舰的CIC,其他外舰的CIC就无缘进入了!

回到“马斯汀”号的舰桥。

与想象中的现代科技十足的舱室设计不同,“马斯汀”号舰桥内部显得有些昏暗,大白天甚至需要开日光灯照明。

舰桥内部头顶上管线密布,各种仪器散布在舱室中,仪器外形看上去甚至有些陈旧,电话线、耳机线、鼠标线显得杂乱不堪,军官和水兵的咖啡杯、咖啡壶随意地放在舰桥窗口边,这些似乎与“阿利·伯克”最强驱逐舰的称号并不相符。

图片:“马斯汀”号舰桥内部较为昏暗,不得不在大白天开着日光灯,顶部看似凌乱的管线,其实是方便损管。

图片:这张是在“沃斯堡”号舰桥中拍摄的,也是我第一次上濒海战斗舰,带路的美军军官正在向我们介绍舰桥设备。

图片:“马斯汀”号舷外平台上的舰长外部指挥位,看过美国大片《超级战舰》的观众对这个位置一定非常熟悉,本文开始盯着看“大船”的美军军官就是在这个位置上坐着的。

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就会从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设计和布局中,体会到美式战舰设计的一些特点。

从全舰情况看,各种武器装备设计和布局科学合理,以任务需求为原则,雷达电子系统的内核也比较先进,但在不影响性能的显示仪器、操控输入系统等方面,却尽量选用经过长时间检验的成熟装备,即节省了经费,也方便舰员使用习惯。

该舰是全钢舰,耐火能力比前代广泛采用铝制材料的舰更好,仔细再看看周围,还能发现舰内走廊都用粗糙难看的防火材料包裹着,头顶管线虽然直接暴露在外,感觉油腻腻有碍观瞻。但这种设计便于随时检修,哪有问题一目了然,我们现在也开始学习这种风格,改变了过去顶部铺装饰板的设计,开始将管线裸露出来,不过我们的设计还是比较细腻的,也会比美军更加注重整洁和卫生的。

图片:舰桥内的机枪座,这次在新加坡登上两艘美军水面舰艇,看到舰桥上都有枪架,地上也放着步枪。

图片:这张也是在濒海战斗舰“沃斯堡”舰桥上面拍的,三屏幕的综合操控台就像是打游戏,边上有持枪的美国海军士兵,不过来参观的拍照片还是比较随便的,美军不管这个。

另外,我们发现在“马斯汀”号的舰桥内,还有存放机枪的轻武器架。想想看,如果驱逐舰上真的发生了叛乱,或者是对手的特种部队冲上军舰,那么几挺机枪还是能够将通往舰桥的道路封死的。

我们在舰上走廊中还看到不少损管装备,便于艇员随时取用,以应对特殊情况。

这些是美国海军在大洋战场上积累的有用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图片:机库中专门辟出一块区域,展示他们的损管装备,这也不是“马斯汀”号,“马斯汀”号没有开放机库,这是“沃斯堡”号。

图片:美军的一些单兵装备和损管工具。舰艏主炮位

走下舰桥,在美军军官的带领下,我们穿过舰体内部通道,直接到达了舰艏甲板。

这里主要有一门MK45型毫米舰炮和32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相比而言,另外一艘美军战舰“沃斯堡”号濒海战斗舰的舰艏只有一门57毫米舰炮。

“马斯汀”号上这门是改进后的MK45Mod4型62倍径身管火炮,比早期的54倍径炮射程更远,为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炮塔外壳还进行了隐身设计。

有趣的是,我们在这门主炮炮塔后部发现写着“LUCKYLUCY”的字样,意为“幸运的露西”。

我们知道西方海军一直有使用女性词汇称呼舰船和武器装备的习惯,后来陪访的军官还介绍说很多美军军舰都将炮塔以人名命名,不光是女性,怎么开心怎么来,还有叫“成龙”或“李小龙”的“密集阵”炮塔,让人开怀一笑。

图片:“马斯汀”号舰艏的MK45Mod4型毫米62倍径身管火炮,炮塔外壳进行了隐身设计,背面写着“LUCKYLUCY”的字样,意为“幸运的露西”。

图片:“马斯汀”号前甲板上的32单元MK41导弹垂直发射井。

图片:我们来对比一下,这是在雨后“沃斯堡”号濒海战斗舰前甲板上拍到的博福斯MK型57毫米舰炮。

图片:“沃斯堡”号将博福斯MK型57毫米舰炮的后盖打开,原来里面是这样的。

说到“密集阵”系统,我们发现“马斯汀”号舰桥前部的平台空空如也,原来这个位置上设计的“密集阵”系统已经不见踪影,而当年“拉森”号来访上海时这个位置还有一套“密集阵”系统。

其实,从DDG-86号驱逐舰开始,美军就取消了前部“密集阵”系统,主要原因是MK41垂直发射系统中已经集成了“改进型海麻雀”点防御防空导弹,一个发射单元就能装4枚折叠弹翼的“改进型海麻雀”导弹,具有很强的近程反导能力,因此一度有取消“密集阵”系统的呼声。

但海军还是认为至少得保留一套“密集阵”系统,因此只在直升机机库上保留了一套,而原来舰桥前部平台上的就取消了。不过这个战位却保留了下来,并改成了一个平整的平台,目前美军已经在这里测试安装激光反导发射器。

图片:“马斯汀”号(左)与年来上海访问的“拉森”号舰桥正面对比,取消了前部“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只留下一个空空的平台,美军已经在这个平台测试激光反导系统。

总体感觉

总体来说,相较于同在码头的韩国等国战舰参观得收手机、收相机的举动,“马斯汀”号的开放和透明程度还是比较大的,包括后来我们参观的“沃斯堡”号濒海战斗舰,也都有专门的演示介绍,拍照也不阻止,基本上属于随便拍的程度。

当然真正核心的CIC之类的是不会带你去的,但舰面和舰桥设备并不做保密处理,也正是这个机会,让我们能够看到更多“马斯汀”号上的情况。

图片:“马斯汀”号与停放在其一侧的韩国海军“仁川”号导弹护卫舰相比高大得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时候贴出这篇“游记”,是希望尽我之力,给有需要的方面一个了解这艘战舰的视角。

其实基本上前面的文字90%是已经公开发表的,当然,这是年上舰参观的情况,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又有什么新变化。总之希望对读者都有帮助!

最后,发一些当年参加新加坡海事防务展的其他国家军舰!樟宜军港中的每艘参展军舰都登上参观了,也都有别样的感想,这里就不细说了。

图片:斯里兰卡海军“萨尤拉”号近海巡逻舰。

图片:韩国海军FFX仁川级轻型护卫舰“仁川”号。

图片:印度海军双舰,左侧为什瓦里克级大型导弹护卫舰“萨德布尔”号,右侧为P28型轻型反潜护卫舰“卡莫尔塔”号。

图片:泰国海军双舰,内侧为“甲米”号近海巡逻舰,外侧为M36型T.号巡逻艇。

图片:美国自由级濒海战斗舰LCS-3“沃斯堡”号。

图片:外侧为孟加拉国海军“达勒斯瓦里”号轻型护卫舰,内侧为文莱海军“塔克瓦”号近海巡逻舰。

图片:印度尼西亚海军双舰,外侧为最新的国产KCR-60M型导弹艇“矛”号,装有C-反舰导弹,内侧为英国专门为印尼生产的蓬托莫级轻型导弹护卫舰“约翰·李”号。

图片:马来西亚海军“勒基尔”号护卫舰。

图片:樟宜海军基地内的新加坡海军可畏级隐身导弹护卫舰群。

图片:新加坡海军装备的以色列产“守护者”无人艇,主要用于港口防御。

图片:新加坡海军坚韧级坦克登陆舰,类似于小坞登。

图片:新加坡海军胜利级导弹艇。这些导弹艇现在逐步被新型的濒海任务舰代替,年的时候我还只看到濒海任务舰的模型,现在已经下水多艘了,这是后话。

图片:停在岸上的新加坡海军“EAGLE-1”型气垫登陆艇,一直没有搞明白这是艘什么新舰,好像也没有看到量产。

图片:印度海军什瓦里克级大型导弹护卫舰“萨德布尔”号,是不是感觉把这艘护卫舰拍出了驱逐舰、巡洋舰的感觉啊!我绝对不是印吹,什瓦里克级我上去过两艘,内部绝对是做工粗糙,过道非常昏暗。

欢迎到喜马拉雅来听“虹摄库尔斯克”

喜马拉雅官方与“虹摄库尔斯克”合作推出!

每天早上7点更新

想读懂世界局势,先了解军事历史。

本专辑由知名军事作家虹摄库尔斯克作品授权改编而成。囊括国防发展、战史揭秘、装备解读、军情热点等多个板块,每天五分钟音频解读,让你轻松成为军事知识达人。

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改编播讲:非星凡文化

点击原文链接可进入喜马拉雅收听,或进入喜马拉雅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ms/75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