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点击上方“语言服务”可以订阅
新时代的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国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
郭熙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
郭熙,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语言战略研究》执行主编。曾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及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曾获“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中国语文》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中国社会语言学》等著作,主编《华文教学概论》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汉语语法、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海外华语与华文教育。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境外华语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19ZDA)、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海外华语资源抢救性搜集整理与研究”(19AYY)、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项目“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KYR)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提要
海外华文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人人才,保留和发展了海外的中华文化,积累了祖语传承的丰富经验。海外华文教育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华文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国家急需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其重要功能。要在新时代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就要在现实的基础上,重视华文教育智库建设,让华文教育回归本原,重启海外侨民的国民教育,及时调整国际中文教育的策略,发挥海外华文教育在国际中文国际教育中的桥梁辐射作用,重视海外方言的保护和利用等。
关键词
新时代;海外华文教育;国家语言能力提升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海外华文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根据我们多年的观察和体验,特别是研究团队近年的一手调查资料,讨论海外华文教育的贡献、现状和问题,旨在从提升我国国家语言能力的角度,对新时代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进行一些思考,提出一些建议。1
背景
年6月6日,习近平在会见第7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这就是著名的“根”“魂”“梦”论。他还说:“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全世界华人无论在哪里都在努力守护中华文化的根,传承中华文化的魂。我们在整个调研过程中都感受到海外华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渴望。如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未来海外华文教育必将发生重要的变化。“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李宇明,)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肩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重任的海外华文教育,理所当然地应参与到“铺路”行动中来。海外华文教育具有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功能。
(一)华文教育的历史贡献
为了加深对海外华文教育功能的认识,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贡献。通常所说的海外华文教育指的是海外华侨华人的母语或祖语教育。这个定义说明了华文教育的对象和性质。尽管华侨华人是不同的概念,但人们常常简单地把二者归为同一群体(郭熙,)。
海外华人有三大力量。第一是华人社团。华人社团有大有小,从商会到各种各样的政治组织,都包括在内。这是一个拥有很大力量的团体。第二个力量是华校,多由华人自己出资兴办,属公益或非营利性质,也会得到中国国内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帮助。第三是华文媒体。海外华人社会靠华文教育传承自己的语言文化,通过华文媒体传输华人社区的活动信息。华人社团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推动力量,华文教育是华文媒体的基础,它保证了华文媒体受众的接力,而华文媒体也是华文教育的一支生力军。从历史上来看,华文教育有几个突出贡献。
一是在海外保存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当今世界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华语,看到汉字,看到各种各样的华文景观;有的地方还有华人的戏曲、华人的歌曲和影视等。
二是培养了一批批热爱祖(籍)国、热爱中华文化的人才。就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来说,海外的革命者和支持者都接受了华文教育。远的不说,从那么多人参与抗战、回国抗战甚至献出生命,到20世纪50年代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可以看出华文教育的力量。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华文教育,今天的海外华人社会跟中国的各种联系就会少了很多。
三是促进了民间外交。当地华侨华人熟悉当地社会,又通过华文教育等对祖(籍)国有更深的了解,因此很容易起到国家联系中的桥梁作用,这方面过去已经有不少美谈,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一些华人精英和学者及时跟当地政府沟通,推动各种各样的研究和联系。
四是积累了丰富的祖语传承经验。有史料可考的最早的海外华校有多年的历史,华人也一代又一代地繁衍变化,但中华语言文化在海外传承的成功,已经打破了学术界的一些定律,例如,马来西亚华人就打破了费希曼关于移民社会三代之间就会转换语言的预言(王晓梅,)。这对新时代海外华语的传承会有积极的影响。华人的祖语传承将会丰富语言传承理论,为世界多元语言保持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二)海外华文教育的现状目前全球华侨华人大约万,华校2万多所,华文教师10多万人,学生数百万。华校是华文教育的基本盘。此外,海外还有华文媒体多家,主要是平面媒体,目前网络媒体也有较大的发展。可惜的是,很久以来,海外华文媒体在华文教育中的作用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历史不同,各地华校情况也各异。就体制来说,有的是全日制,有的是半日制,有的是周末班,上课时间也各不相同。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例子。
加拿大蒙特利尔中华学校:12年制,每周2小时。
美国旧金山南侨学校:每周5天,每天3小时。
瑞士日内瓦中文学校:每周5天,每天2小时。
荷兰丹华中文学校:周六上课,4小时。
意大利中文学校:周一至周五,每天2小时;周六、周日每天3小时。
阿根廷:两种课程,一种是上午西班牙语,下午中文三节课的双语学校;一种是周末一天5节课的中文学校。
巴拿马:周六、周日各3小时(中华工商会中文学校)。
澳大利亚新金山中文学校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周末授课(周六或周日,学生自选);二是平时课后授课,派老师去学生所在的日校授课(日校提供教室)。这两种方式都必须保证每周三小时。
由此可以看出,海外华人教育基本上是零散办学状态,情况相当复杂。郭熙()、郭熙和王文豪()曾经对海外华文教育参与者广泛、发展不平衡、办学模式多样等特点进行过分析。近年来,又发生一些新情况。
一是传统华校转型。例如,华文学习热潮重启的印尼出现的“三语学校”,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华校。与此相关,“三语”学习趋势明显:原来华裔在所在地学习当地主流社会语言,现在还要学习华语和英语。除了英语国家和地区以外,大多华裔学习者都是“三语生”。这些学生可以说是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可利用的资源。怎么适应这批“三语生”的实际情况,促使我们对华文教育目标进行新的思考。
二是学习者呈低龄化趋势。海外华校原来多起步于学龄阶段,现在越来越多始于学前,而学龄阶段的学生则正在向族群外延伸。就华裔祖语生来说,虽说起步早,但持续性差,中止现象仍然比较明显。如何做好持续性应对,需要更多的研究。同时,由于以往的教学资源多为汉语作为成人第二语言教学所配置,随着低龄化学习者的增加,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做好后续语言教育,需要及早筹划。
三是学习动机差异化。传统华校以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为目的,学习者家庭态度起着重要作用。家长拥有孩子的语言选择权。国家不同,动机强弱会有不同。新加坡70%以上是华人,但是那里的华人学习动机反倒不强,而印尼、缅甸华人学华语的动机则比较强。尽管教学条件差,缺乏教学设施,例如缅甸不少课堂设在棚子里,但他们早上6:00起来先上华校,8:30再到政府学校上课,风雨无阻,让人感动。
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因国而异。有的国家有很强的危机感,如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也有的国家,如缅甸,觉得形势很好,正在迎来华文教育的春天。欧洲因为新一代移民多,而且重视华文教育,水平普遍有提升;北美的情况则是在分化;拉美华人社会忧虑的则是下一代不学习当地主流社会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界对海外的华文教育非常重视,支持海外评选了多所示范学校,在国内也设立了50多个国家级华文教育基地,国内民办华文学院也已开办,另外还有寻根之旅、中华文化大乐园等游教结合的活动都做得很多。人们力图通过华文教育使海外的下一代掌握母语,以促进各地华人的沟通和联系。这种定位下的华文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我们进一步讨论的基础。
2
海外华文教育功能的再认识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根本的功能,因此以往对华文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从沟通交际的角度来认识的。当然,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海外华人社会的华语交际也是有层次的,应区别对待(冯胜利,;郭熙、王文豪,)。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其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华文教育本身又是一种文化传承教育,具有建构身份认同的功能。人们普遍认识到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华语言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途径,还形象地说它是“留根工程”。祝晓宏、周同燕()特别提出,华语作为身份标记和经济文化资源,强调要研究其认同价值乃至战略资源价值。这把对海外华语研究意义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ms/7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