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何而来?
始安躬耕
桂北梯田的劳动、生活与思索之后,目的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澫尾村。这里是位于北部湾的京族三岛,即中国京族 的主要聚居地,有1.2万名京族人。由于近几十年的填海造陆,此地已成为半岛。
绿色为中越界河——北仑河,红三角处为京族三岛位置
京族(ng??iKinh)亦称越族(ng??iVi?t),即越南的主体民族。最早这个族群在中国境内也被称为越族,但在年代末期将其改为京族。
之所以选择在7月底来到此地,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农历六月初九,正是这支中国京族最盛大的节日——哈节。从这样一个节日入手,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个族群的语言、信仰、历史和习俗,以及相应的草根人类学调查。
其次,近几年闲来无事便钻研历史语言学与安南史地,在年春节亦自南向北横贯越南,这片土地的历史、风物与人民,始终吸引着我。其与汉文化的交融、本土意识的崛起、近代自强的运动,皆是我们思考何谓中华的有趣对照。这一族群,如何在跨境之后,保存自身传统和身份认同,并融入新的家园,是我本次尝试去理解的内容。
,这里的澫尾金滩在两广小有名气,傍晚享受南中国海的落日与涛声,岂不快哉?
行走在江平镇澫尾村中
大清国钦州1号界碑,位于江平镇竹山村
02
奇妙初见
农历六月初八(7月29日),从南宁南下防城港,再接驳城际巴士,两个小时即可来到东兴。由于疫情影响,当地政府不再为吸引游客而大办活动,借此机会也可看一看剥去商业价值之外,哈节本来的样貌。
澫尾金滩
下午,来到江平镇澫尾村。这支京族的宗祠叫做哈亭,位于整个村子的中心,是祭祀的场所。我看到老人们坐在门口闲聊。在旁边偷听一阵,不禁窃喜,因为他们确确实实是在用越语交流。于是搬出自己在越南学会仅有几个越语词汇前去攀谈。
你们是在用越语交流吗...xinchào!
呵呵,我们都不用xinchào啦,都说Hi!
哈哈哈哈C?m?nr?tnhi?u,那你们再见会说t?mbi?t吗?
没啦呵呵,现在我们再见都说拜拜!
我被老人们的风趣着实逗笑。接着走入这族群精神生活的核心场所——哈亭。前面新立的对联平平无奇,但大殿内侧两幅十分古旧的对联吸引了我的目光,且令我瞠目结舌。
对是为:
古在南邦成原例山河之永固
今朝北国敬严存社稷之遗风
第二对是为:
风云一遍白藤江上接威灵
社稷两回青史边中垂火烈
南邦与北国的个中含义,自然不必赘述。然而,第二联中的白藤江,十分值得玩味——实为越南民族意识形成的关键地名,即越南地方政权与中国政权的三次大战之所在地。
年白藤江之战,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南汉与静海军节度使(今越南北部)军阀吴权之间的战争。击败南汉军队后,越南开始走向自主独立发展道路。
年白藤江之战,是北宋与越南前黎朝之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但宋军始终无法取得进展,于是承认越南的独立地位。
、年白藤江之战,元朝军队与越南陈朝发生的战役。陈朝击败元军,成为仅有几个在蒙古铁骑下维持独立的国家。
白藤江,显然是这个族群共同的记忆和凝聚力的象征。据说,这幅对联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即诞生于这支越族先民从越南移居中国之时。正所谓社稷两回,其中显然有复杂微妙的感情,更引人进一步探索。
03
古在南邦
正如对联的历史一样,这支族人迁入中国已然五百年有余。洪顺三年,即为黎潆(LêOánh)年号,是越南后黎朝第九任君主。然而,这片土地上的越人与汉文化的交融,却是可溯至数千年前的。
自始皇帝北击匈奴,南定百越,两广交趾始入中国地,以为南海、桂林、象郡。秦末赵佗绝关自守,而后汉武时遣楼船将军路博德五路出击,攻灭南越,以其地为汉九郡。今天的越南被分为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直至宋初,越南北部有超过一千余年的郡县史。
汉代交趾与唐代安南
这一时期,被越南人称为“北属时期”。随着南下的戍卒和移民,中原汉文化在红河三角洲生根发芽,讲汉语的上层和讲孟-高棉语的百姓共同创建出这个中南半岛上的文明。从交趾、交州到安南,无一不是北方王朝对这里的称呼。然而,与汉文化渗透同步的,亦是本土意识的不断崛起。
唐末五代,中原纷乱。交趾地方政权的离心力越来越大,直到唐王朝派遣的 一任节度使离去,本地豪族获取了统治。随后,正如前述的几次白藤江之战,从南汉、北宋到蒙元,越南地方政权屡次击败来自北方的王朝,维持了独立的统治。即便都是能夏则大与共慕华风,但一次次战争,塑造出清晰的“吾民”与“他者”之概念。阿天的旅行手札
南国山河南帝居(上)
明初,永乐帝以惩治安南篡位派张辅南征交趾,一路势如破竹,将篡位的胡朝击败,建立交趾布政使司,再次并入中国,是为“第四次北属时期”。然而,明朝官员治理不力,人民揭竿而起,20多年后不得不放弃交趾,退出安南。这一历史可清楚说明,红河平原地区的人民所形成的本土意识,已经十分清晰且顽强。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南国山河南帝居:
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自趙、丁、李、陳之肇造我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雖強弱時有不同,而豪傑世未嘗乏。
——平吴大诰《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
这支京族三岛的族群,正是在这一系列南北纷争后,播迁至中国。东亚大陆的人民,种地当是 ,沿海地少当是捕鱼,这族群迁徙之原因,应为随渔群北上来到三岛。同时,他们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亦随之而来。
04
仪式开始
第二天上午,农历六月初九(7月30日),我早早来到哈亭,仪式亦准时开始。主持人是本村的苏姓长老,也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喃字、独弦琴的传人。
他用三语进行着流程的报送与指挥:广普、广西白话、京语/越南语。有趣的是,这之中我能听懂的 一种竟然是白话,正所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广西人说普通话。
首先,族人穿戴越服(Vi?tPh?c),准备好车驾仪仗。
越服源于汉服。越南历代服制多模仿中原汉族王朝的样式。有趣的是,满清入主中原后,越南朝廷曾颁文禁止满清形制流入越南——
“自清帝入中国、剃发短衣、一守满洲故习。宋明衣冠礼俗为之荡然。北商往来日久、国人亦有效之者。乃严饬北人籍我国者、言语衣服、一遵国俗。
20世纪后,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建立,作为跨境族群同样需要表达对所在国家的效忠与认同。本村的村委班子也来到现场,集结完毕后,全体肃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高唱中国国歌
之后穿着越服的男子抬着上图中的象征着祖先与神明的车子,步行前往海边。之后是各村民小组跟随,男人普遍穿着现代服饰,女人一般穿着越南长袄,也就是奥黛(áodài)。
来到海边后,由长老用越语向神明汇报,并祈求神明的护佑。这一时刻,车架一定是要朝向大海。
为什么要朝向海的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族群主要以海为生,渔业是主要的产业。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片金滩所面朝大海的那头,便是这个族群祖先的家乡——越南涂山。
告解完毕后,整队人马返回哈亭,沿途鞭炮齐响。我混入队伍当中,同穿着奥黛的年轻族人攀谈起来。
你们还会说越语吗?
会一些啦,我有学过一点,但只有一点...
这里的汉族都是讲广西白话的人群,即粤语钦廉片,与广府片可互通。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过几百年的交融,五十岁以上的京族老人越语和白话都十分流利,但普通话吃力。而年轻人则是鲜明对照:普通话和白话流利,但越语已然退化。
随后人群车驾返回哈亭,众人午休。
约莫12点半,开始独弦琴(??chuy?nc?m)表演。独弦琴是东亚一类单弦乐器的统称,一般认为独弦琴源于中国,有人认为商代出现,有人认为晋代出现。后来中国独弦琴趋于失传(?),却在越南保留了下来,成为越族的标志性乐器之一。当然,这在中国也是一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姑娘们穿着越服开始演奏,其旋律令我惊喜——这分明是最有代表性的越南民歌:过桥风吹(QuaC?uGióBay)!
大约是在两年前,我接触到这首歌,当时无非是深感对于越族的理解不够深刻,在网易云音乐上漫无目的寻找民族音乐,竟歪打正着发现 代表性的音乐,在这里也推荐给大家。
音乐之后,偶遇一位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老师同样在做田野调查,并且带了一群研究生。一问才知她已经连续来此地采风十数年了。在与她的交谈之中发现了更多有趣的事实。
广西师范大学?您学校的出版社很是知名啊!
哈哈是这样的~
那您来这么多次,通越语吗?
我自己不懂,所以每次来都会请翻译。好玩的是,我请国内学标准越南语的老师来听,根本听不懂这里的越南语,因为这里更像是越北方言,而且几百年下来广西白话的借词太多了呵呵...
接下来,是在哈亭内由长老带着年轻族人进行祈祷。
长老在前,青年在后。长老朗读字喃写成的祷告经文。
操百越语言的越族人,用汉字记录一种孟-高棉语言显然是十分不方便的,于是他们创造了喃字,即用改造后的汉字来表记越南语的一种文字,大约产生于10-11世纪。
这种改造汉字来表记本民族语言的方式常见于各南方民族,如方块壮字等。
喃字的造字方法和使用
众所周知,17世纪西人为越南创造了用拉丁字母拼写的越南语,被称为“国语字”。20世纪,国语字被认为是独立的象征,被广泛推广。
这里京族在16世纪便移居广西,故而没有受到越语拉丁化的影响,这里传说、神话和叙事诗,和祈祷文书,仍然在使用古老的喃字。但由于书写复杂,喃字濒临失传。
长老吟诵的同时,后方身着越服的青年则跟随跪拜。
祭神的流程单也是用喃字书写。
哈亭内摆放的牌位也别有一番意趣。除了神明之外,还有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即陈朝大将陈兴道(Tr?nH?ng??o,-),同样是越南民族塑造中极为重要的人物。
陈兴道,原名陈国峻(Tr?nQu?cTu?n),被封为兴道王,故得名。他在、年两次带兵击败南侵蒙元军队,后一次正是在白藤江上。几百年来,被安南百姓视作保护神,特加供奉。
05
今朝北国
即便古在南邦的历史记忆在大殿内格外明显,国境那头的京族作为主体民族仍然存在,但整个族群播迁入华,其身份认同和对本族史的解读必定随之发生变化。
今朝北国,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时代,整个族群需要展示他们与所在国家之间的联系,建构新的身份认同。
我将视线转向大殿侧面,映入眼帘的便是很长的一首字喃叙事诗——京族英雄杜光辉。
杜光辉,江平镇澫尾村人。年代中法烽烟四起之时,毅然加入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转战四方,歼灭诸多法军,被清廷赐予八品顶戴,被乡民誉为“功名 杜光辉”
杜光辉和陈兴道的牌位共同构成历史记忆
这首长长的喃字叙事诗中,可以看到越南中国相互依靠、共同抗法的记述。这支跨境族群开始融入到新的国族建构当中。
在附近的京族博物馆中,同样有京族人在中国革命、-年代血腥的中越战争中参加战斗、充当翻译而牺牲/立功者。中越战争四十周年
南国山河南帝居(下)
今天,这个村子被称为戍边固边的光荣村。
同时,京族作为中国五十六个官方民族之一,拥有两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京族哈节和京族独弦琴艺术,以及一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网站上,是这样介绍京族哈节的: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也称“唱哈节”。“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的意思......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说称: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喃字、汉字与国语字对照
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存在许许多多跨境族群。如同京族-越族之于越南,傣族-泰族之于泰国,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族之于吉尔吉斯斯坦。
越南中国通同貝繞。从黄河与长江到红河与湄公,中国与越南,有三千年的交流,共享过许多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也曾有过矛盾与羁绊。
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起点的三岛京族,正是这种社稷两回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代表。与其它跨境民族一起,在新的世代,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多元一体的斑斓色彩,值得每一个人从中探索、发现与品味。
更多精彩
桂北梯田
双学士
落入未名湖
韩国瑜
defer去支教
新冠病毒
以读攻毒
战区穿越
蒸汽朋克
穷游世界
暴走申请季
东方快车
安纳托利亚
发达社会主义
语言学习
开斋节
金家王朝
乡村建设
妇女节评论
委内瑞拉(上)
委内瑞拉(下)
八千里路云和月
古巴修改宪法
南国山河(上)
南国山河(下)
Museo
美国
堂吉诃德
文莱
哥伦比亚小县城
特诺奇蒂特兰
岭南
基辅
切尔诺贝利
Persia!
魔幻现实不思议
蒙古利亚
伊斯兰国
诗三首
希望语
十月革命
传教士与雇佣军
历史观点
阿天Ale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ms/6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