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ldquo区域文明rdquo语境


于文杰朱静怡

作者为于文杰,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静怡,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原文载《史学月刊》年第8期,注释从略。

·专题研究·

“区域文明”语境中西方殖民主义及其双重危害——以中国南海问题研究为中心

于文杰朱静怡

二、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南海区域的双重危害

“区域文明”的转换如同历史时代的变迁,总要以不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历史时空内的社会震荡,它的稳定性、独立性与排他性将面临强大的冲击。在世界历史由大陆文明向海洋文明转换的过程中,改变中国南海文明形态与生存状况的主要因素是所有问题发生的根源。这一根源是具有较高航海技术和海上军事力量的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造成的双重危害。殖民主义及其双重危害是中国南海的主要问题。

在人类不同“区域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上,每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其传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到相对饱和的程度之后,大多将进入一个宏大的海洋文明时代。但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入海洋时代的方式却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年及其之后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往薄来”“泽被四海”的民族风采,而年及其之后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目的则是“贪婪”和“令人改宗”。

西方殖民主义列强活动的轨迹是,从探险测量、宗教活动、商业贸易到殖民扩张。活动方式从单—行为到结盟角力,从民间活动到国际化。尤其是二战以后,西方世界已经由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阶段,其殖民主义经历了经济、军事和政治等发展阶段,成为一种综合而谙练的帝国主义国家。令人遗憾的是,在诸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之后,列强殖民掠夺的遗产依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延续。正是在殖民主义的语境中,中国南海至今还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双重危害。在中国南海的历史上,这种双重危害主要指的是,从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时期的殖民主义本身的危害和二战之后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殖民主义遗产的危害。

1.西方早期殖民主义对中国南海的危害

西方早期殖民主义对中国南海的危害主要来自于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它们利用自己先行发展的现代军事与航海技术率先来到南海,掠夺南海地区的自然资源,篡夺原属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南海的部分权利。

第一,英国在中国南海的殖民主义活动及其危害。

英国是最早闯入中国南海的国家之一。英国不仅自己在中国领土上推行殖民主义,还由于东印度公司与英帝国、英联邦国家等因素,在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留下殖民主义的遗产,影响和破坏中国的领土和领海主权。

英国人达尔瑞姆普尔(AlexanderDalrymple,?年)年撰写的《中国海滩礁列举》这样说,年(康熙二十四年),伊通船长(CaptainEaton)在经纬度11.20/.12处发现了一片约1英里长的手帕状的沙洲,是干的和破浪礁群。这是17世纪唯一的关于南海诸岛的经纬度记载《新东印度及中国航海指南》记载,年9月,英国舰船“约克号”经过昆仑岛进发到西沙群岛,沃德船长登上了位于北纬15°40′到16°之间的“英国滩”(theEnglishbank),又称中沙暗沙(theMacclesfieldShoal)。沃德船长对那里的地形、方位与流向等作了详细的研究与记录。可以看出,早期西方殖民主义者进入中国南海的使命,主要是对中国南海的地理状况进行探测。

赖特和赫尔伯特编写的《东印度和中国新航海指南》年在伦敦出版,记录了哈尔勒船长(Capt.JohnHarle)从中国大陆来到中沙群岛主岛(Macclesfield)的情况。年,东印度公司的苏格兰上尉、船长霍尔斯布尔格派罗斯指挥孟买号船舰到印度,任印度海军总测绘师,在孟买主持工作直到年,先后赴中国南海的东沙、西沙等海域勘测,被称为“印度测绘之父”。年,霍尔斯布尔格组织测绘南沙群岛的南威岛(StormIsland)。年版霍尔斯布尔格著《印度指南》有关于神狐暗沙(St.EspritBank)的记述,是阿塞维尔多号(Asseviedo)于年5月17日从澳门到马尼拉的途中发现的。可见,早期英国殖民者进入中国南海,确实是与科考测量、商务等正常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年,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英国人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ms/60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