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我的人民币走势观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www.zhutihunli.com/about/yyjj.html

年中国政府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当时有朋友问我有关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观点,我的看法是未来我们一定会经历和体会人民币大大升值的快乐,也会经历和体会人民币大大贬值的痛苦。显而易见过去9年,我们都幸福地经历了前者,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0%,同时国内人民币资产价格几何级数大幅度上涨,到今天中国人民已经成为全球拍卖场,奢侈品店的重要参与者,奥克兰的房地产市场,不完全统计70%的盘口被华裔收入囊中,年网络盛传潘石屹将买下纽约索尼大楼,年中国陈光标计划购下纽约时报。。。。,中国人民拥有巨大购买力在某种程度上必须归功于9年之前的汇改,而在汇改9年过后,现在的人民币与人民币资产价格和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元和日元资产有许多类似之处,那个时候,日元升值伴随日元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扬,日本国民沉浸在买遍全世界的快乐之中,日本财阀也一度把目标瞄向代表美国纽约心脏和灵魂的纽约帝国大厦,但是这种快乐持续的时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并不很长,年代开始,日本就开始经历所谓失落的10年,即便在经过差不多25年的今天,日本经济依然无法重现当年辉煌。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日本经济史,希望可以史为鉴,避免中国经济,特别是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重蹈日本覆辙,但是否那些不愉快的过程可以消失,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的痛苦可以回避。

我们常常用“宿命”两字来形容那些即便了解却依然无法回避的结局,在经济的领域,用这两字难免悲观和争论,但不可回避的是经济的参与主体是人,而人性千年未变。

经济学到底是不是科学,为何有些大牌的经济学家常常成为老百姓笑谈的话题,究竟是大师们的人品有问题,还是经济理论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技术缺陷。

大部分经济模型在建立的时候都基于诸如“人是理性的”,“信息获得是对称的”“每一个参与者的决策都是基于资源最优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等假设为前提,做出这些假设的原因是为了在研究经济的时候尽量剥离掉人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所以,经济学的结论大部分是象牙塔里面的产品,不食人间烟火,但问题是现实的世界,人在参与经济活动的时候是否真的全部理性?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否真的对称?所有的经济决策是否都可以基于资源最优化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何“牛刀”过去几年每年重复中国房价会断崖式下跌,但实际情况却完全南辕北辙;有些基本面的分析大师在不断讨论比如银行股的低市盈率和科技股的泡沫,但问题是应该表现良好的银行股并没有上涨,而似乎早就应该爆掉的科技股却不断如日中天。

剥离了人性的经济学理论无疑至少是不完整的,但人性又是世界上最难被定量分析的领域,所以,错并不在经典的经济学原理,而在于埋头象牙塔里做学问的经济学家,基本面分析大师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或者忽视了人性中贪婪,侥幸,犹豫,绝望和疯狂会在怎样的程度上影响经济和我们的生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非中国经济可以脱离地球引力,脱离基本经济学原理的框架,而是希望政策制定者们要更多考虑中国百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便更有效地制定合理措施发展经济。

尘归尘,土归土,当喧嚣离去,这个世界上依然没有什么经济体可以脱离经济规律,可以脱离自然规律长久存在,但在前行的过程中,在一片鼎沸的欢呼声中,我们往往忽略那些本不应该忽略的东西。

在所有自由定价市场,对于同一标的物存在完全不同的观点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市场就是这样一个交换参与人观点,态度的地方,每一笔买卖后面都站着两个观点截然相反的参与者。本文尽管不是要探究市场的基本运营规律,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的结论,我需要简单地对市场价格波动的一些内在规律做最简单和基本的阐述,我希望表达的是市场的价格波动,除了价格和价值以外,还有市场预期以及市场的自我强化,而在大部分的时候,恰恰因为后者的存在,现实的世界常常和经济学原理预想的完全不同,当然,也正因为后者的存在,经济学才变得如此迷人与不可捉摸,以西方的经济学发展来看,从凯恩斯到新凯恩斯,从哈耶克到罗斯托,从维赛尔到巴维克,你方唱罢我登场,似乎每一个经济学派都有道理,但每一个经济学派在现实生活中都似乎并不完美,因为除了数学以外,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做人性。

当我们回过头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疯狂和绝望常常会感觉滑稽,比如历史上荷兰的郁金香狂潮(年,一株外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郁金香可以达到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而在年,一种叫”switser”郁金香球茎价格在一个月里上涨%,那一年郁金香总涨幅高达%,郁金香狂潮的结束居然说是因为一个不了解郁金香价格的水手把船长赏给他的价值金币的郁金香在餐馆里面当成洋葱伴着熏腓鱼吃掉而导致,在这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以后,谨慎的投机者们开始思索郁金香的价值,一部分投机者开始贱价卖出球茎,最终形成恐慌性抛售狂潮而结束),上世纪70年代香港股灾(恒生指数最高位点,最低点,跌幅91%),年美国股灾(最高位.33,最低41.63,跌幅89.05%),日本年泡沫破裂,证券市场跌幅80.20%。

历史在且行且远,今天的我们也很难想象这样巨大的涨跌差到底是因为前期的疯狂还是后期的绝望,或者是某种程度的结合;我们可能常常会思考是否那个年代的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今天的我们不一样,是否我们到了那个年代就一定可以回避这样的闹剧,也许吧,历史无法假设,我们反正也不可能真正穿越到过去,但请读者注意的是就在6年多之前的年,上证综指曾创造点的历史新高,群众甚至把棺材板的钱都拿出来投进股市,指望上证指数超越点而成为富翁,但事实是今天的上证指数却依然在点左右徘徊。

群众疯狂和绝望的力量在有些时候是可以远远超过所谓的经济规律,政府政策和专家观点。

而推动人性从观望到参与,从平静到激动,从激动到疯狂,从疯狂到不安,从不安到惊恐,从惊恐到绝望的,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归功于市场预期与市场的自我强化。

“预期”简单来说就是市场参与人心目中想象的价格运动方向,比如大家都认为房价会涨,那买房人就不会在意什么房价收入比,房价租赁比,经济数据都是扯犊子的事情,数据是经济学家需要关心的事情,对我来说重要的就是房价上涨,只要房价敢涨,我就敢买,当然市场发展的过程之中,诸如地球只有一个,百姓刚性需求,农村城镇化概念又在不断强化大众对于房价后期继续上涨的预期,但市场要形成一种方向性的力量,光有预期是没有用的,预期就好比我们的理想一样,既不能吃,也不能穿,所以,除了理想以外,我们还需要市场的自我强化,需要来自于资本力量所形成的利润和亏损,需要来自于包括从最基本的面包,到汽车,洋房,和美女等可以由资本力量来满足的物质驱动。

所谓的“市场自我强化”,如果我们还是以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变动来形容的话,在价格上涨的初期,很多买房人都并不认同这种价格上涨的模式,因此,价格上涨,买房人会持币等待价格回落,而前期已经入市的购房人也会在市场上涨的时候抛出房子,结果房价会下跌,就在持币观望者在继续等待更低价格,卖房人在庆幸自己决策正确的时候,房价却在稍稍下跌以后转身向上创出新高,从财富的角度,卖出的人犯了错误,而敢于买入的人无疑代表着正确,而依然持币等待的就只能等待下一次希望中的回调,如果这种错误和正确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自然也不能叫做市场的自我强化,问题是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错误和正确在某个时间框架之内重复出现,比如每一次房价下跌的时候敢于买入的都成了富翁,每一次房价上涨而卖出的全都成为傻子,每一次持币观望的慢慢由可以买房子变成只能买车库的时候,大家就会意识到卖出房子是错误的,等待是错误的,而唯有买入是正确的,这样思维和行为模式在与市场反馈与负反馈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市场的自我强化,最后会演变成所有持有房子的人都不愿意在市场挂盘卖出,而没有房子的看到有盘口上来,会不管三七二十一,买到才是王道,房东出价0元/平方米,我给价元/平方米。如果绝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都是这种行为模式的话,市场的供应会不断减少,而需求只能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最终形成房价越涨越买,越买越涨的价格波动形式,而在这样的市道之下,什么政策调控,什么房价马上会下跌往往成为聪明人介入的最好时机,而相信数据,相信经济学家的参与人最后全部沦为财富的弃儿。

当然,理智的看法,这个世界上既没有只涨不跌,也没有只跌不涨,单纯依靠预期和市场自我强化达成的价格上涨模式必然很难持久(为了简化论述,我们暂不考虑比如经济周期,比如政策和舆论引导,比如国家财政状况和货币供应量,比如经济支撑,比如市场利率,比如房地产土地和房屋供应量,。。。。。。因为这些东西太过复杂,对于绝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他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ms/532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