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在阴阳相冲之中最终呈和谐的形象,就让人类共同执守“大道”的和谐理念去治理天下吧!那么天下人将都会来归往,万民归往而不受到伤害,天下将呈现一派和谐、安宁的太平气象。
作者简介
段清波,男,41周岁,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实验中学教师,热衷于老子道家文化,新近著书一本《我爱“老子”》。
静静的夜晚,仰望星空,不由得引起了我的遐思:科技的发展,早已使得人类认识到,包括地球在内的无数星球天体无不在各自的轨道范围内有序地运转,这正是今晚我们看到的繁星闪烁,相互“挤眉弄眼”但又不彼此冲撞的原因。是呵!浩瀚无垠,安详静谧!社会学中我们用“和谐“二字来形容它……
正思索着,突然看见天边一颗流星划破了夜空,坠落并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但星空依然是那么的悄无声息、安然和谐。我又开始了“奇思乱想”,刚才那颗流星的坠落,是由于生命走到了尽头而”寿终正寝“了,还是由于那个星球的“人类”内部的争斗而导致他们与其共同的家园同归于尽呢?
我又想到了早上在腾讯网上看到的一则消息,现把原文摘录如下:
7岁女孩直播战争:世界你好我们还活着别再炸了
据BBC报道,叙利亚一名叫BanaAlabed的7岁孩子在Twitter上分享自己在阿勒颇的日常生活。她在叙利亚,直播着每天身边的战争和死亡。年9月24日,BanaAlabed发了第一条Twitter:"我想要和平,炸弹在我家前面爆炸了,不要再炸了。"她之后还发布一张图片称"这是我朋友的家,她死了",有时候女孩会在早上发布贴文:“世界你好,我们还活着。今早我们活着醒来了。”(年10月31日星期一15:22)
看着这则报道,同时我的耳畔好似有一种空旷的声音在不停的回响,是从前另一个遥远的时空传来,其腔调悠长而又充满悲愤与哀怨,它从一个老者的口中发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30章)不过,这样类似的消息太多了,我不再有那种催人泪下的感觉,我只觉得心底很难受,言语无以形容。
在我们这个星球,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后,有所反思与敛收,但局部战争与恐怖袭击仍然不停。“南海仲裁”告一段落,还有人正在推演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情形。难道战争与和平就永远成为我们这个星球的主旋律?不过我想也不会了,科技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地球已成了“地球村”,核战争的威力与结果不言而喻。有人崇尚和平,也有人视“斗争为万物之父”,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战争与和平,我们只能取其一。
叙利亚战争(资料图)
“世界你好,我们还活着”,今天我们还有幸看到,旨在搭建传统宗教领袖交流平台,促进世界和平的“宗教与文明”大会于年9月11日至15日在那个叙利亚附近的以色列举行。记得北宋的张载说过这样一句话,“民吾同胞,万物吾与”,人类都是同胞,万物与我一体,作为一颗尘埃,今天我也大胆尝试”以天下观天下“,用道家的宇宙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东西之道
随着交通及网络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个角落、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早在年就对此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但也有许多人对此概念提出了质疑。理由是,“地球村”应更直观表现出人民盼望世界和平的愿望,在这个“村”中,无论肤色、种族应人人平等、和睦相处。自此概念的提出,近半个世纪又过去了,那些“地球村”概念怀疑论者的观点好像是更为站住脚了。局部战争与冲突此起彼伏,作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面临者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威胁。火药味的如此浓厚,哪有像是一个村落居民和睦相处之情形?
“地球村”的概念暂且不提,但无论如何,面对这个交往时空日趋紧缩而又充满了冲突与纷争的现实社会,正如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玉蟾宫主持陆文荣先生提出的“要充分认识到人类其实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地球家园给人类提供的空间与资源愈加紧张这是造成摩擦、纷争乃至冲突的客观原因。为此,科学技术在解决环境与资源危机方面确实扮演着重要角色。科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三四百年内发挥了神奇的魔力。然而,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造福同时又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甚至成为毁灭人类的利器,特别是面对核武器的杀伤力,人们谈“核”色变。
面对现实,人们只有从主观方面努力,被迫选择了合作协调。(从本质上说,联合国是国际合作组织。)这样还远不足矣!必须从根本上“找到一个超越纷争、化解冲突的相处之道。”这种相处之道指向的终极目标就是和谐。当然,这种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乃至作为个体的人的内心的和谐。这种和谐正是今天重点要谈到的道家的“玄同”思想”,“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即收敛自我意志的光芒,尊重万物形态和性格各有差异的存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冲突、纷争,“让生存和生活的世界就地放大”。
珍惜和平(资料图)
然而,面对东西文化的差异,我们怎能把东方道家的思想强加于西方呢?这是极不现实的,与“和谐”的初衷背道而驰。《论语》中提到,为政之道,在于“近者悦,远着来。”儒家且有有这样一句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必须找到东西文化的结合点,让东方之“道”,在西方得到认同。
在西方把“道”称为逻各斯(LOGOS)。尽管双方对“道”的内涵具体理解不免有所差异,但都有一个共性存在,即都体现出对宇宙及人生的总规律总原则的看法并在各自的文化构成与传统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代表着各自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今天论道,目的是指向道的最高属性“玄同“,即和谐。追求圆满和谐、天下太平,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但是如果否认西方逻各斯中没有这种“和谐”底蕴那就错误了。从理论层次挖掘,西方的逻各斯中更是深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诚然,具体内涵不免有所差异。),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系统和谐观、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和谐观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代表的和谐思想到中世纪基督教《圣经》中蕴含的和谐思想,再到近代以黑格尔的深刻闸述及众多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精妙构思为代表的和谐思想,这一切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道与和谐,是有史以来不同肤色的人们永恒的追求。这正应和了《道德经》中的理念:“大道泛兮,其可左右。”(34章)
东方之道与西方的逻各斯有着共融之处,共有着和谐理念,但也不可否认双方的分歧与差异。这里特别指出的是一个根本性差异:在东方的“道与和谐”侧重于社会维度的整体把握与体悟,体现为内求;西方则以外在的自然维度的理性分析见长,这正是近几百年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得以长足发展的深层原因。再者,西方所谈的和谐是对立的、冲突的、动态的、激越的和谐,例如,西方史中很有影响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强调对立产生和谐,万物都是有斗争产生,以此导出他的“战争是万物之父”论,极大程度影响西方的哲学走向斗争哲学。
最后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之下使得西方走向了征服、扩张的斗争之道,“征服大自然、征服外民族”一度成为西方一些人士尤其是当权者的宣言与口号。是的,在大自然中确实存在着对立的、斗争的和谐,赫胥黎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论用之大自然有一定道理,那种弱肉强食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吗?实质上,物理等学课中的许多公理定律在太空中就失效了。宇宙,顾名思义,四方上下称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事实告诉人们要学会用宇宙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牛刀无须试,我们暂且用历史与世界的眼光看,斗争哲学的实践是否换得了他们所想要的和谐?正如文章开头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了。
科技泛滥
毋庸置疑的是,科学技术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确实发挥了神奇的魔力。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使得人们一方面在享受它的成果同时另一方面它犹如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放出了一大群人间妖魔,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陷入了生态、战争等各种危机中无以自拔。实际上,西方的科学技术万能论与功利主义思想已经使科学技术的发展背离了真正的科学精神走向了科学主义。物极必反,正是《道德经》即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如果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缺乏缺乏一种价值理性的思想指导,必定会误入歧途。
科技的魔力(资料图)
西方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关心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远远高于其工具理性,他对科学技术滥用持着批判态度。他目睹大规模毁灭性物质技术被用于军事目的,悲伤地问:人在哪里?晚年的爱因斯坦,他一边在伤心着人类罪恶的升级,一边在反思着人类思维模式的偏谬。在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之间,爱因斯坦毫不迟疑地选择了科学精神。这使得我们想起了《道德经》中对人类尤其是当权者的警告,“绝圣弃智,民利百倍。”(19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20章)科学与知识作为工具性的东西本无善恶之分,但在人们善恶理念的支配之下开发出的各种技术工具,总是被套上了情感因素,造福或贻害人类。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道德经》23章)从事于“道”的人,言行也遵循自然之道,有“德”之人,言行也符合“德”的要求。反之,失“道”失“德”之人,伴随他的当然是过失。认同了“道”与“德”,也会相应得到“道”与“德”的接纳,认同了过失,过失也将与你相随。所以一切技术知识的开发、善与恶的判别都应以是否符合“道”为基准,真正的科学精神总是符合“大道”的体现,那些反天道、地道及人道的智巧发明都时危害人类、违背科学精神的恶念所结出的恶果,必须予以弃绝。
老子之热
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指出:西方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用来为人类服务,但也可能毁灭人类。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早就宣称: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就需要一个暂新的思维方式。而当时他已经开始白癜风是什么北京治疗白癜风术什么时间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ms/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