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毕业拍
“小试牛刀”之后能否“大展宏图”?
——以我的作品《聚·散》为例谈“清美毕业拍”
6月22日,是清华美院首届毕业生作品拍卖会(“清美毕业季——毕业拍”)的日子。北京下起了大雨,作为本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我感到分外紧张。但大雨依然挡不住当晚拍场嘉宾们的热情,下午6点,拍卖活动如期展开。
设计、雕塑、摄影、装置、国画重彩、工笔、油画、木板壁画、版画、布面综合材料,短短两个多小时之内,各大艺术门类轮番“上阵”,与市场碰撞。竞拍现场的气氛一路走高,买家们在保持谨慎理性的同时,不时也会为争夺一幅心仪的作品而“大打出手”,竞价踊跃。最后,包括我的工笔画作品《聚·散》在内的27件清华美院学生作品全部拍出,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成交额共27万余元。
陈博贤作品《聚·散》工笔
《聚·散》是我年创作的一张工笔画作品,描绘的是一场百姓聚会的群像,人们畅饮攀谈,各具形象。作为一名学生,我时常在“大人”的社会中见到这样的场景,聚餐已成为当今大众的社交需求。这幅作品就是对我所遇见的这类场景的一种形象提炼。酒桌上,人们欢聚一堂,好似一家人,仿佛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建立起一种亲近的关系,由此获得更为稳固的社会地位,但畅饮之后大家又迅速地各奔东西。中国人对家庭的记忆,成就了聚餐时的喧嚣。面对此景,我时常思考:酒桌散去,人们真正留下了什么呢?也许聚餐,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微缩景观吧。题目《聚·散》也体现着这样的一层思考。
《聚·散》不是一张我自认为很完满的创作,但是我本科时重要的一张阶段性创作,也为我之后的创作探索做了铺垫。在光色的表达上,我进行了一些实验性的尝试,采用了传统中国画中少有的“聚光灯”似的光影效果。为了烘托画面气氛,我将背景晕染为黑色,加强了视线的集中感,并在深色背景中晕染出烟雾缭绕的视觉效果。这一尝试使得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对比。为了搜集形象,我利用假期时间参与到许多“大人”们的聚餐活动中,细致观察周围人的样貌和状态,搜集了大量素材。并在创作中对这些形象进行符号化和重组,画面中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身份。
每年初夏时节,毕业季来临之际,各大艺术院校都会绞尽脑汁,大花心思,力图“玩”出一些新花样。对于全体师生来说,“毕业季”都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日子,因为这是向社会展示师生教学成果的重要窗口。继央美的瓜田,感动满满;鲁美的全景展示,热闹非凡之后,清华美院也不甘落后,别出心裁地张罗了此次毕业季拍卖活动,邀请到清华-苏富比项目组协助承办,希望能在毕业季之时更好地向社会推广学生艺术成果。作为绘画系学生,我也欣然报名,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介入拍卖会,也算是走上社会前的一次演习。最终,我的作品《聚·散》以1.5万元成交。此次拍卖会是我们学生生涯的一次总结,是一次牛刀小试。同时也是在告别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校之前举行的一次狂欢,因为之后,我们需要只身闯江湖。而如何能在步入社会之后安身立命、大展宏图,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作为象牙塔里的在校生,我们少有真正接触艺术市场的机会。毕业拍活动为清华美院同学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窗口,让我们提前体验与艺术市场的接轨。我认为,这样的尝试对我们意义非凡。每一位艺术家步入社会后都免不了或多或少地与艺术市场发生联系。市场的介入是一件作品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重要渠道。虽然影响艺术品市场的因素很多,但其核心还是艺术价值。虽然市场对艺术家作品的认定并不能十分准确,艺术价值也不能等同于市场价值,但市场仍是检阅一个艺术家创作成果的重要方式。也因此,这次活动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体察到外界对自己作品的一种反馈态度,观众喜爱或是不爱对于我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是在平时课堂上难以感受到的。因此,我非常感谢母校清华美院主办的这次活动。
从小学上美术兴趣班开始,我画画已有十几个年头,是对绘画的热爱,支撑我不断创作和探索。能够绘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能够创作出具有社会影响的艺术作品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从《聚·散》之后,我不断尝试不同的艺术方式,回顾自己,我的创作也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今后我将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也希望清华美院能将这样的毕业季活动做下去,且越做越好。
作者:陈博贤(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国画专业,之后留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现师从博士生导师陈辉教授。)
刊于《大河美术》第47期04版,编辑整理:大河美术
《大河美术》唯一官方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ms/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