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余光中带你赏析成语和格言旧框嵌新字,旧


全文字,阅读需时20分钟

『壹』

一个民族的语文,依其文化的长短深浅,总有不少惯用的语句,泛称成语。其中流行众口的,或称俚语、熟语、谚语、俗话;有籍可考的,可称名言;语惊四座的,可称警句;有理要说的,可称格言,说得道学气的,又称箴言。

为了便于归类,我想把这些名称武断地分为成语与格言两种,并且认为成语较短,可以是短句,也可以是词组,而格言该是整句。更认为,成语大半表现事态,而格言大半要说道理。譬如“张三李四”只是成语,但“功不唐捐”便是格言了。在折旧率愈来愈高的时代,最贵的东西反而是古董,最流行的话反而是成语。古董虽贵,但价高未必有市。成语,也就是古人之言,却出于众口,入于众耳,简直“不可一日无此君”。当代最流行的话并非出自金庸或亦舒、昆德拉或村上春树,而是出自古人之言。例如“一言难尽”或“一言不合”,皆从古代传来,正是成语。

余光中先生

古人之言,或言简意赅,或深入浅出,或音调响亮,或结构匀称,或形象鲜明,历千百年而不衰,反而愈说愈顺口(愈写愈顺手),乃成为成语。目前我们每天出口的成语,有许多早已脱离了上下文,变成了独立的词句,就算不知出处,也无妨碍。许多人没有读过《论语》,照样能说“道听途说”、“言不及义”、“以德报怨”、“以文会友”、“文质彬彬”、“慎终追远”、“见仁见智”、“当仁不让”、“有教无类”、“割鸡焉用牛刀”、“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样的未读《老子》的人照样会说“天长地久”、“金玉满堂”、“出生入死”、“大器晚成”、“受宠若惊”、“和光同尘”、“玄之又玄”、“小国寡民”等四字成语。其实有不少成语本来并不像现在这样顺顺当当的四字一句,例如“和光同尘”,本来是“和其光,同其尘”,而“道听途说”本来是“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但时光如河,语法如沙,日磨月磋,竟把一切都磨去了棱角,只留下光润圆滑的四字语法,那么顺口又那么自然,像满滩的卵石。

很多人以为白话取代了文言之后,文言就全废了。其实文言并未作废,而是以成语的身份留了下来,其简练工整可补白话的不足,可在白话的基调上适时将句法或节奏收紧,如此一紧一松,骈散互济,文章才有变化,才能起波澜。

『贰』

成语既为民族智慧之结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世界各国的成语、格言,往往互相巧合,甚至酷似,令人惊喜。且看英文的例子:

Constantdrippingwarsawaythston.(滴水穿石)

Familiaritybrdscontmpt.(近之则不逊)

Morhast,lssspd.(欲速则不达)

Practicmaksprfct.(熟能生巧)

Spakofthdvilandhissurtoappar.(说曹操曹操就到)

Strikwhilthironishot.(打铁趁热)

Hwhoridsatigrisafraidtodismount.(骑虎难下)

最后一例不免令人怀疑,因为英国并无老虎。说不定这格言是传自中国。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一只燕子还不算夏天;一个晴日也不能算。”辗转传后,变成了四国的格言;只是英文与西班牙文仍保留“一燕不成夏”的原意,法文与意大利文却变成了“一燕不成春”了。下面依次是英、西、法、意的原文:

Onswallowdosnotmakasummr.

Unagolondrinanohacvrano.

Unhirondllnfaitpaslprintmps.

Unarondinnonfaprimavra.

有些民族的想法虽然跟我们不同,但他们的成语我们读来仍会发会心之微笑,感到新颖有趣。例如:

客人一小时见到的,比主人一年所见更多。(波兰谚语)

至爱来自母亲;其次来自狗;更次来自情人。(波兰谚语)

小偷成双出动,骗子却是一人。(美国谚语)

波斯古国的谚语充满智慧,尤饶谐趣。最感人的一句是:“我一直抱怨没有鞋,直到看见有人没有脚。”最近伊拉克战争期间,有不少小孩缺手缺脚,若用这句话来注释照片,一定加倍可悯。其他的波斯古谚还包括下列这些:

大鼓只能远听。

蛇老被蛙欺。

一朝被蛇咬,从此怕见绳。

一个人头愈大,头痛就愈厉害。

在蚂蚁家里,一滴露就成水灾。

让他见识死亡,就会安于发烧。

死亡是头骆驼,会在家家门口躺下。

相信神明,但拴好你家骆驼。

小时偷鸡蛋,长大偷骆驼。

『叁』

成语与格言,就像《天方夜谭》的瓶中巨灵,其魔力正在寓大于小,把哲学的大道理浓缩在如诗的短句之中,令人体会无穷。大致说来,成语的美学有三个条件:简洁、对称、悦耳。

英国有一句格言说:“简洁乃妙想之灵魂。”(Brvityisthsoulofwit.)神思妙想,当如电光石火,一触即发,不可犹豫,不容修改,才肯定有力,一言九鼎。若是吞吞吐吐,翻来覆去,就显得只有寻思,未得结论了。凡是格言,必为整数,后面不能拖小数点。何况句子长了,就不好记,也就乏人引用,怎能流传久远?例如“一言难尽”,如果拖成“不是一句话就说得清楚的呀”,就散成一堆沙了。

第二个条件是对称。中国的方块字要营造对称之美,太理想了。对仗,正是中国文体的一大特色。大而至于一篇骈文,小而之于一首律诗、一副对联,都可以在对仗上做到尽善尽美。成语正是这种对称美学具体而微的最精致样品,口头笔下,每天供我们运用自如,真是中文最可贵的遗产,最通用的现金。例如,“门当户对”一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方块对方块,平平对仄仄,一抛一接,一呼一应,无论在意义上、文法上,还是在视觉上、听觉上都充分满足了我们的美感。又例如,古人论画,常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真是美极妙极。西方论画,无论是瓦沙瑞(GiorgioVasari)的名著《意大利建筑、绘画、雕塑名家列传》或是德拉库瓦的《日记》,有这么生动、高雅的美文吗?西方语文当然也可以追求对称之美,不过拼音文字长短不一,文法又多语尾变化,加以虚字夹缠其间,就算勉强对仗,也总不如中文这么灵活。例如,“张三李四”一词,接近英文的Tom,DickandHarry,但是英文的人名有长有短,还夹了一个连接词,根本对不起来。就像“春夏秋冬”在中文是势均力敌的四个实字,用英文说却多出一个and来一样。英文成语里,勉强接近中文的对称句,也可以举出一些,例如,Likfathr,likson.(有其父,必有其子)/Easy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ms/11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