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过去了,下半年我就是一个大二的学姐了。回顾这一年,想说的话有很多,姑且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笔随心动吧。
Part1关于学习
第二学期,基本上每周都有时间和朋友出去干饭和玩耍。细究起来,大约是不再上微积分的缘故。简明微积分,顾名思义还是很“简明”的,不过当时学的时候确实还是很疲倦。上课,做作业,学到积分的时候尤其头大。到学期末,做往年卷正式由初高中的“自发”变成了“自觉”,实在是学习积极性的一大进步。有表情包曰“一道积分做一天”,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的确很写实。做往年卷的时候,每次我都深为自己的无知而惭愧。但是最后期末题比较友好,这是不幸中的万幸。记得用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的那道题我死活做不出,后来在下考前三分钟灵光乍现,结果发现是高三的时候赵老师讲过的,实在惭愧。
两学期的专业课都是“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汉语课两学期都是通通带。第一学期写安大简,第二学期做敦煌写卷,两次pre一次整《毛诗正义》一次死磕音韵学。犹记《汉语音韵学教程》书后“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音韵学知识,让你轻松入门汉语音韵学”一句,那段时间真可谓期末周前我的脱发高峰。
古代文学第一学期有幸蒙大徐公教导,又遇到了很尽心负责又很开明的助教老师,进益良多。讲了两次,评议了一次,还做了一次主持人,最后还上台作了汇报并在地铁站偶遇了大徐公,实在是难忘的记忆。第二学期遇到了俞士玲老师,真的是非常非常温柔而且热爱文学的老师啊。她的讲解更加细致,而且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读原典也确实让我有了些许收获和感想。潘岳的《悼亡诗》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能让人记得很久的文本了。值得一提的是,《宋书·谢灵运传论》这一篇支配了我大一一年两学期期末考试的文章给我留下的心理阴影实在是挺深的。我期末考试前对谢灵运的怨念真的很深。幸亏沈约没往后写。
两个学期的英语也超级让人难忘。从刘芳老师的听说、张洁老师的读写到杨奕枫老师的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乔丽婷老师的翻译基础与实践,都是我很喜欢的课。两学期的英语基本是一个任务量大一个相对小一些。现在回想起来,第一节听说课上台1分钟的freetalk直接讲Mr.Right,读写课几篇作文的公开处刑都是很宝贵的记忆。为了RoadtoSpring微电影付出良多——构思,和姐妹商量分镜,写剧本,拍摄,鼓楼和仙林的两地辗转到最后成片的BGM挑选,整部片子就像是我的孩子,得到老师好评、看到展映的一刻,实在是无比感动。Flipped从头开始精细阅读,虽然每次summary都分数惨淡,但最后的bookreport得到了老师给的95分(是所有班级所有人里最高的!)实在是让我惊喜!当时在地铁上看到的时候真的超级超级开心啊。杨奕枫老师人真的超好!还记得熊熊和psychopathy论文的生词连篇和报告时的狂飙语速,记得当时hurricane纪录片配音的“自闭-苦练-自闭……”循环和最后老师给的满分,练得熟到现在还记得“Cyclone,typhoon,hurricane”后面的好几句台词。乔丽婷老师是个很可爱很可爱的老师。记得翻译课上的“文莱”“徽州”“黄山”,记得各种菜名和标语翻译,也记得当时写论文的时候对于曾经白月光专业(未遂英专生实锤)的感叹。
思政课我对于老师的印象就是,他们都是“懂王”。两个学期的体育老师人都很好,我的米也有了进步。想细说的是选修课和通识课的课程和老师们。不论是地域文学研究专题的小袁(他真的好帅啊)、南大逸事的王老师和可爱的助教(还记得浦口鼓楼包车旅行外加吃饭的快乐),还是中国书画鉴赏的袁老师、黄老师(我真的很喜欢听他们讲书画!)、无处不在的数学的郭老师(有生之年选到这个课还看了他的菠萝!)、宇宙简史的李老师(这个网课真的超级无敌巨好),都是超级可爱的人啊。还有DIY的曹老师,跟着他看表格,听他讲现象学,让我对DIY更加有信心啦。这些表格穿过岁月向我走来,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也让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有了变化。跨选的“跨文化交际”也是很好的一门课,老师们也都非常好,海外教育学院开放日玩得超级开心。第一学期看南大历史,第二学期从表格、艺术到数学、宇宙,都是很奇妙的经历。经典悦读的四本书也有好好阅读,觉得长了不少知识。
上大学之前老师们常说,到了大学之后,成绩就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了。我不否认这句话的正确性,但至少在南大,GPA这玩意儿还是生存法则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比较幸运的是,我的绩点不算低,起码给了自己一些信心。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大概还评不上新生学院的优秀学生呢(哈哈哈哈)。现在的目标是保上研,起码去师大附中当老师还是需要硕士学历的(要为此努力!)。
Part2关于学习之外的快乐生活
一开学就很幸运地被选成了秉文书院的宿舍联络员。在南大参加的学生组织不多,只有文院学生会和国际组织发展协会。做了些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参与组织了文院和计科的联谊,也认识了一些朋友,体验感非常棒!在院会获得了“优秀部员”,也在竞选的线上会议一通胡扯完毕,希望一切顺利。
参加的志愿活动不多。去拍了央视的“国庆快闪”,在线上完成了南星梦想计划,还参加了和双柏一中的学生通信的活动,虽然不多,但是觉得很有意义。还报名了这个暑假的一个支教活动,8月去安徽21天,顺便去做社会实践,也是我很希望做好的一件事。
去看了学校里的三场演出:秉文和安邦的迎新晚会还有今年的十大。十大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现场实在是太震撼了。《没离开过》和《七里香》在我的歌单里循环了很久。
南大乱逛和撸猫成了日常。最爱的地方是文院的启园,杜厦和香雪海。
下图摄于香雪海。
去南京的很多地方玩,而每次从南大去玩耍都觉得自己是进城了。原来去过南京两次,中山陵总统府都不想再去了。但是秦淮河夫子庙那一带确实值得一去再去。第一次夜游夫子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确很美。还去了江宁织造博物馆、街区、南京城墙、玄武湖公园、鸡鸣寺、江苏省美术馆和南大鼓楼校区(毕竟也是景点啊景点)。和园、万达茂和金鹰去得不少,学则路的海底捞和七分甜简直是我的快乐源泉,新街口的繁华属实令住在距镇江不到10分钟车程的郊区的我羡慕不已。
图摄于城墙。
以后要在有时间的时候多去看演出,也要努力玩转南京!
Part3关于人际交往
我自问不是个特别讨人喜欢的人。鲜有主动出击认识他人的举措(除非我自己愿意),做事向来不拖泥带水,说话也比较直,吐槽人的时候甚至可以很毒。看起来挺外向的,但是心里其实还是有些自卑。懒得整那些乱七八糟的心眼,能保持比较单纯的状态大概是因为看人的直觉比较准。
来到南大之后还是坚持和父母聊天的。第一学期比较被动,第二学期就会主动一些啦。假期回来陪他们的时间也不多,还是珍惜美好时光,毕竟距离产生美。
很幸运的是遇见了不少很好的朋友,很多到了大学还在保持着联系。即使天南海北,过生日的礼物和平时的问候也没有少过,这是我比较开心的一个点。刚进南大的时候会觉得孤单,但是还好这些朋友的存在让我心里安慰了很多很多。一直也很舍不得附中的老师们,到了大学也还是坚持和他们保持着联系,并且时不时回去看看。我们走了,但是他们永远在。在南大也很幸运地结识了很可爱的朋友们。一起出去玩耍吃饭,一起吐槽,一起聊心事,还是很快乐的。汇聚到南大的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们都是很可爱的人,我很开心可以遇见他们。
Part4关于心态
高考失利之前我的目标一直是燕园。来到南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其实还是会想回到一切未定的时候,有很不适应的感觉。不过,时间到底还是让我的不甘、野心和那些未实现的梦想一天天变淡了。其实很久之后的现在对于那个园子依旧是向往的,只是越来越觉得或许真的有所谓宿命的存在,南大是相较而言更适合我的地方。
我不是一个会拼尽全力做事情的人,换言之,我逼自己逼得不够狠。不过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我不会很累。虽然有一颗玻璃心,不过想想自己也就付出了那么多,也就勉强过得去。这样的心态带来的最大的坏处是我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但是有得必有失,而这样的状态带来的“得”是更多的。至少我觉得心态的平和与轻松较之成功更重要。
我还记得当时赵老师对于我的评价是“你和我不一样,你是要站到金字塔塔尖的人”。说实话,当时我被震住了。有些方面我确实好强,所以就会和我做事情的原则有所冲突,也因而带来一些起伏。要做到的是在这二者中间找到平衡。回望这一年,似乎还是不够努力。会在下一阶段再接着努力下去的。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在“内卷大学”无处容身。每次下午去上课从床上爬起来都会感叹“我总有一天要困死在这儿”,好像就有了更多一层的含义。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自处是很需要学习和努力的课题。
关于感情也有了更多的思考。走得越近、越了解,在某个矛盾冲突集中爆发的点,回望过去种种就会越窒息而伤得越深。处理这方面问题包括平时处理很多事情的方式是需要调整和进一步改变的。
最后的最后,这一年收获还是很丰硕的。以后也要尽力活得充实而且无愧于心。
再见啦,大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ly/8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