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号文史领域春节特辑独家供稿。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传统社会,人们一般将春节称为新年、大年或是新岁。提起春节,我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提起过年,每个中国人的感受是相当强烈的。所谓的“过年”其实还有个故事。传说中,“年”是个神仙,而“夕”则是个凶猛的怪兽,经常在腊月三十这天晚上出来害人。人们对于“夕”的所作所为可是说是苦不堪言,于是便联合神仙“年”通过放鞭炮将其吓走。人们为了感念“年”的恩德,于是将腊月三十这天称为“除夕”,也就是除掉了猛兽“夕”的意思;同样为了纪念“年”,将正月初一称为“过年”。当然,这只是个神话传说,寄托了中国人对“过年”的美好遐想。我们还是从“年”字入手,分析一下它的基本含义吧。“年”字在甲骨文中呈人负禾之状,有谷熟收成之意。因为古时主要是农业社会,生产技术不发达,基本是靠天吃饭,一年一熟,成长周期极其漫长,于是“年”便被用来指谷物一年一熟的成长周期。其实,我们看看《说文解字》也能明白一二。《说文》曰:“年,谷熟也”,段玉裁注说:“谷孰也。尔雅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者,取禾一孰也。从禾。千声。奴顚切。古音在十二部。春秋传曰。大有年。宣十六年经文。谷梁传曰。五谷皆孰为有年。五谷皆大孰为大有年。”也就是“过年”是在谷熟节举行的一个节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谷熟也”的本义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过年一般是在腊月末、正月初的年头、年尾阶段。这个时候,根本不是谷物成熟的季节,所以早已脱离了其本义。其实,关于“过年”,我们常常会有很多误解,下面举几个例子便可明白。我们常常讲大年三十,其实这并不准确,因为腊月还有29天的时候。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农历是根据太阳、月亮、地球三者运行的天文数据来安排的,必须保证每个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明亮的部分,称之为“朔”,也就是每个月的月首。而事实上,月有阴晴圆缺,从圆到缺,其平均周期是29.53天。而月份呢,必须又是整数,如此自然而然便会出现大月、小月的现象。在农历中,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如果某年的腊月是小月,则只有29天,故而也就不会存在大年三十的说法了。我们往往觉得春节仿佛只有中国有,外国不过春节,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其实,世界上除了中国外,还有很多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假期,如韩国、越南、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缅甸、文莱等。此外,不得不提日本,日本之前也过春节。但由于明治维新以后,脱亚入欧,采用了公历纪年法,故而将所有的节日搬到了阳历。这些国家之所以会过春节,一方面是因为汉语文化圈的辐射;另一方面则是历史上有很多华人下南洋,故而将中国的传统习俗带到了这些地方。此外,过年对于小孩子来说应该是最为开心的,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但在古代,“压岁钱”根本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据说,古时候有一种妖,其特点为身黑手白,叫作“祟”,在每年的除夕夜里出来害人,所以“压祟钱”是来吓走“祟”的。久而久已,人们以讹传讹,发生了音变,“压祟钱”也就成了“压岁钱”了。过年寄托了中国人最深的传统情感,每年春节也国人最期盼一家团圆的时刻,这是一份情感,更是一种传承。文:甪里先生参考文献:《说文解字》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ly/12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