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莱 > 文莱经济 > 校友原创文莱道德经讲习第六讲
当前位置: 文莱 > 文莱经济 > 校友原创文莱道德经讲习第六讲
第六讲
.1.6
文莱:诸位早安。我们开始今天的讲习,今天讲四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文莱:这句话是个大白话。不解释。
文莱:道是微妙玄通,善为道者也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故而只能勉强形容一下。
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体道者,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古人也都有猎奇心理,但是没有视频,只能靠文字来形容。
文莱:这是他们的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好像犹犹豫豫,像冬天过河,不敢妄动。冬涉川和畏四邻都是不妄动谨慎的意思。
文莱:他们威仪如何?俨,就是肃肃威仪;容,有的版本作“客”,表示谦退。
文莱:其气也,涣然冰释。诸位可以想象此人如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涣然冰释这个词即源于此处,现在都是比喻豁然开朗,但是就其直接所描述的,那种冰将要融化的状态,其间的柔情、温润、谦逊、融和,等等诸德,来形容人,此人又是何番气象啊!此人让人向往否?
敬元:嗯,是的。
文莱:我们继续看,请他一起来喝茶吧。
文莱:外貌敦厚没有伪饰;内心则是虚怀若谷。旷,即虚也。
文莱:其迹也,和光同尘,看起来并不十分突出。
这简单的几句话,把一个体道之人的表里内外全部形容了一番,这是一篇大手笔的美文。
敬元:像诗一样。
文莱:这就是一首诗哦。下一句也是诗,我们继续读。
文莱:此段经文我不取楼宇烈校订的那一版。我不用查资料就知道楼宇烈校订的那一版本,多了一个字。为什么呢?因为不美也。这两句话,明明就是相对称的两句诗。
此处以浊比喻心,心像水一样,谁能在浊的时候,勤修静定工夫,让它恢复清澈呢?此言静也。世道衰乱,圣人安时处顺,勤修静定工夫,但不能一直静,还要由此内圣之功而实现外王之业。可是这样事业,并非是我有意要去做,只是廓然大公,物来顺应,遇到事情就能担当。此言动也。
文莱:老子之道,以虚无为本,故不欲盈,满招损,谦得益。
敬元: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不求盈满,方可吐故纳新。
文莱: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是上一章讲的圣人,与此处相应,则圣人执古之道,不去造作妄为,故曰蔽不新成。
第十五章结束。这篇小文总分总结构,先总言体道之人微妙玄通,后分言表里,再总言不盈,结构相当完整,语言甚有美趣,人格更是高逸。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文莱:上一章讲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这是面对人心躁动污浊,老子的工夫是此处的虚静,这是老子的工夫论。
东方学术,与西方学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不拿西方的科学和中国德性之学来比,我们同样拿经来对照,就比如古兰经和道德经吧,你看有什么不同的?
敬元敬元君,当初你说看不懂古兰,后来经我一讲,你觉得很喜欢,现在我们放下古兰读道德真经,你又觉得老子更可爱,不能这样厚此薄彼呀,那你说说,这二者区别何在?敬元:道德经语言更美。
文莱:你就看语言了吧。不难为你了。
敬元:古兰信主唯一。道德经——嗨,说不出来
文莱:古兰和道德,其理大旨皆相当,推崇道,并要顺天而行。不能树配而落于迷信,不能有我而造作妄为。其心虚静,其行顺时。皆内圣而外王之道也。
敬元如何?敬元:嗯,懂了。
文莱:吾人对于各家经典,不能抱着一隅之见,妄加分别。但是各家经典,又各有侧重,实则相互之关系,并非判若冰火,而是相互印证。
古兰可以作为现世生活的指导,方方面面,都有规定,甚至还跟你去算账,你照着古兰行就是了。
而老子则要言不烦,他的重点是在识道体道,最最显著的特点,则是老子有他的工夫论,并且讲得明白,而古兰以及其他经典,如圣经,在此皆较弱,不是说没有,而是没有重点指点出来。
敬元:对,就是这感觉。
文莱:这句经文,乃是道德真经的要害所在,吃紧!
讲的是什么呢?即是老子的工夫论,即虚静观复。这个虚静观复,现在我们看来好像很新鲜,但是这在先秦,实际上是比较能达成共识的,你要没有这个修为工夫,你简直就不入流。
敬元:不懂“虚静观复”的意思。
文莱:孔子讲克己,反求诸己;曾子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孟子讲尽心尽性,荀子讲虚壹而静,都是这个意思。
致虚极,就是虚而又虚,至于极致。守静笃,就是静而又静,笃实为之。
断绝一切外物的贪着,深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名闻利养,皆不执著。这就是能实现此心的清明。虚壹而静也。
万物并作,即万物流变的现象,你要从这个生长的万物中,去体悟天道,就像古兰经经常讲的,你看日月星辰,如此规律地运行,这就是真主的迹象。
复,就是从现象追问本体,知道背后的那个恒常之道。万物皆变,惟有此道,生而不有。万物并作,本诸道体,吾今观复,赞颂真主。
前两句是讲心;后两句是讲物。心虚静,物观复,心物同源不二也。这句经文,言简意赅,我的老子老兄,让小弟佩服之至!
古人颖悟力强,何故?有此工夫也。今人远远不及者,何也?诱惑是更多了,工夫是全无了,当然就昏聩,完全不能入生命的学问,你跟他讲,像是对牛弹琴。
我们继续看:
文莱:此即是观复的过程。物千姿百态,你要从这些散乱的现象出发,那肯定就完蛋了,你不能见道。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回复到本来,因缘和合而生,万物都遵循成、住、坏、空的阶段。因缘而成,因缘而住,因缘而坏,因缘而空。
你不要把心思黏着在物上,往外看,而是回溯,即能观复了,物归其根,归根就不是杂乱的现象,而是清静的,静曰复命,回到天命那里,这里就是常,常就是恒,恒就是道。后来因为要避讳汉文帝刘恒,把恒道都改为常道了,所以你看到有的版本还是恒道
敬元敬元:哦,明白了。
文莱:知道这个常道,那就是明,明是在这里。世人都是小聪明,没有大智慧,小聪明误人误己。大智慧就是这里的明,明就是对道的体悟。我没有使用认识这个词,是故意的,因为道不是认识论的对象,而是生命的体悟中的对象。严格说,也不能叫对象,因为没有什么相对的呀,只是说话的方便,你看,语言总是很局限。如果不知道这个常,没有这个明了,哎呀,那可不就自作聪明,胡作妄为,那就麻烦喽,就是凶!
文莱:那么,通过虚静观复,而后实现了明,也就是知常了,会如何呢?知常容,就是你能容得下万物,然后,廓然大公,此即容乃公,然后,物来顺应,此即公乃王。公乃王之前是内圣修为,而此处则是外王事业。真学问涵养真生命成就真事业,真实不虚。王顺天而行,即王乃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即天乃道,自然而然,则可久了。如此,我们看最后一句:
文莱:则人已经与道合一,与天地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是谓没身不殆。故曰,颜子早夭而不亡也。死生之道,尽于是也。
这一章觉得如何?
敬元我一口气讲完,意犹未尽。敬元:嗯,感觉出来了。对内容,我,不是太懂。
文莱:哪里不懂,讲出来。我们不求每天读了多少,但求都能有所领悟。
敬元:我慢慢悟。
文莱:好的,那我们再看下一章。
太上,下有知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文莱:这段话的解释,两种版本都说得通一并讲下。
版本一:对于统治者(即太上也),如果是圣人在位呢,他为而不恃,生而不有,故而老百姓只是知道他,并没有感觉到其他的什么,此圣道也;次一等的统治者,他不是像上一个无为而治,而是广施仁德,为民父母,老百姓亲近他,赞美他,此王道也;再次一等,老百姓畏惧他,此霸道也;再次一等,老百姓就得革命造反了。就是因为统治者信用不足,透支了信任,所以老百姓就不相信你了。
敬仁:嗯嗯。
文莱:这是不是可以理解得通呢?没有什么问题的,从圣——王——霸——乱,圣君——明君——暴君——乱君,这正是反映了政治的每况愈下。
敬元:懂了。
文莱:从无为而治,到把持天下,此政治之演进也。最终必将导致亡国之祸,天下大乱。此版本一也。
版本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远古洪荒之世,民浑然无伪饰,与道合一,故不知有道,无知无识。其次人有了智慧,即古兰圣经所谓的吃了禁果,则此时尚知有道,只是有了分别心了。而后还能亲近,民风淳朴。而后则物欲横流,有是非之争,善恶无所遁形,皆知盗跖为恶,尧舜为善,此分别心更甚也。再后来民去道日远,人皆畏难,觉得道远不可及。再后来就是侮蔑道,看人行道,则大笑之。
上一版是言君德,下一版是言民风。这两个版本可以相互呼应,因而不必分别对错。皆是在说明,自古以来,人类的堕落史。
敬元:嗯,相互映照。每况愈下。
文莱:这个堕落,其要害还是统治者那,因为他能对世道人心有主动的影响。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一版是说,你信用不足,故老百姓不信你。后一版则是说,你自己心中无道,不信道,故而扰乱世道人心,世人也就不信道了,那天下岂能不乱!
敬仁:慢慢远离道了。
文莱:贵言就是慎言,你不要有那么多的道德说教、法令滋彰,最好行不言之教。这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功成身退,百姓都乐其自然,岂不是很好吗?
你为什么要让老百姓都对你感恩戴德呢?人人挺立起独体人格,人人各安其位,物各付物,岂不是更好吗?社会岂不是更加生机勃勃?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我们继续看十八章,因为与这一章相关,虽然时间到了,顺便还是看了。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文莱:大道之时,即是太上,下知有之之时也。大道废,有仁义,即是其次亲之誉之之时也。而此时,因为表彰智能,故而虚伪也相伴而生。这真是看得明白,中国古代,因为儒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表彰仁人君子,结果很多人做不到,最后都去虚伪,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地里男盗女娼,此批评得非常到位。智慧出,有大伪!而在圣人之世,民皆自然而然,并不需要表彰什么。六亲不和,才去表彰孝慈。国家混乱,才会出现忠臣。但是这都是堕落时代。
敬鲁:这里的智慧指的是?
文莱:就是你的小聪明,计度思量。因为觉得自己聪明,所以就钻营,外面一套,内里一套,勾心斗角,攫取利益。当然我说的是一方面,智慧出,有大伪,意思也很丰富。
这句话是不是说,我们就不要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呢?
敬鲁:当然不是。
文莱:因为世道衰微,所以需要讲仁义道德,老子只是把这个现象指点给你看。你不要看社会上主张仁义道德,你就觉得这是个好时代,之所以讲,不就是因为没有嘛!你天天讲大家要讲道德,不就是因为大家都不讲道德嘛!如果大家都讲道德,那还用天天大喇叭里呼吁吗?
敬鲁:这是不是反应了败絮其中呢?
文莱:凡是提倡什么,都是因为缺什么。你国家混乱的时候,为什么忠臣多啊?哪里是忠臣多啊,乃是因为国家混乱,才需要忠臣啊,国家太平的时候,你尽忠职守,也没有人特别来表彰你啊。
敬元:的确。
文莱:
敬鲁都是内心无道,故而行为乖张。敬鲁:明白了。
文莱:那老子的意思是什么呢?诸位啊,天下大乱,世道衰微,不都是因为无道吗?那还不赶紧去求道体道行道吗?时不我待呀!如何体道呢?虚静观复呀!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
老子千言万语,实是破迷开悟,内可以养生,外可以治世,内圣外王,老子哲矣!
诸位觉得如何?
敬元:上一段后两句不明白意思。
敬鲁: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
文莱:谁能够在这个混浊之世,虚静自守终至清明?谁能够清静自守久之应时廓清寰宇?你清净自守,并不是为了做自了汉,而是应该物来顺应,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廓清寰宇,又功成身退。前者是要把自己生命清明起来,后者是要把人类生命清明起来。内圣外王,此之谓也。
敬元:呼吁有担当之士行动起来。
文莱:也不是呼吁,而是自然而然。如果要我去呼吁,那你们自己都干嘛去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火候到了,自能行动。内心清明,自能应万物而不怠。
敬元:嗯,明白了。
文莱:今日几章,不足两百言,老子要言不烦,义理何其丰富,境界何其开阔,我们跟他交朋友,值!不冤枉了我们的茶水吧?
敬元:嗯,要言不烦,内涵丰富。当然,非常值得学习。
敬鲁:不冤。
敬仁:不冤枉。
文莱:别光顾着说!今后茶水钱你们付!
敬元:得嘞
文莱:今日讲习结束,下次记得交茶水钱。
愿大家都有个美好的早晨,美好的周末。
文莱:
敬元不足两百言,改为两百余言,我数了下,是两百多一点。“今日几章,短短两百余言,老子要言不烦,义理何其丰富,境界何其开阔,我们跟他交朋友,值!不冤枉了我们的茶水吧?”
敬元这么着。敬元:好。
文莱:知道什么叫严谨了吧
敬元敬元:我正想说呢。
文莱:帮你说,怎么什么都得帮你。
敬元:你一个字一个字的数,画面很可爱。
文莱:哈哈哈哈,要不不改了,把这一段对话也放进笔记。
敬元:同意楼上意见。
-END-
?崔树芝,字文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贵州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领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等,出版《道德经讲习录》、《科学史讲习录》、《传习录讲习录》、《庄子讲习录》四部,论文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孔子研究》等多篇,其中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jj/5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