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最好皮肤病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天地会是清朝时期,盛行于福建、广东等地的反清复明组织,又被称为洪门,在海内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巩固,当时中国的天地会会员们,为了生存只能纷纷出海,当时的南洋,也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地区就是他们的目的地之一。
在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当时被称为婆罗洲,地广人稀,物产丰富,
吸引了很多来自广东和福建的天地会会员,他们在当地繁衍生息,形成了很多华人势力。
在18世纪七十年代,有位叫罗芳伯的粤东人士,来到加里曼丹岛后,成立了兰芳会来团结华人,后来更演变成为兰芳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鼎盛时国土面积30余万平方公里,跟日本相差不多,有人口近万人,在成立余年后,兰芳共和国在19世纪末期因为荷兰殖民者的进攻而灭亡。
兰芳共和国虽然覆灭了,但他的子民们一直在东南亚各岛国繁衍生息,他们至今讲着汉语。
天地会成员下南洋,建立兰芳共和国
天地会一般被认为创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也就是年,当时清朝虽已经统治中国大陆,但在台湾岛上还有郑氏政权拥护明朝,大陆各地的反清起义也此起彼伏。
福建莆田少林寺的和尚蔡德忠等五人,在台湾重臣陈近南的帮助下,建立三合军,拥立明朝宗室朱洪竹为领袖,起义反清。
蔡德宗等人的起义在清朝统治者的镇压下,很快遭受了失败,起义军的骨干成员转为秘密结社,继续从事抗清活动,活跃在广东、福建等地,这也就是天地会的由来。
天地会又称三合会、洪门会、三点会等,因为入会盟词有“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所以被称为天地会,其分支机构的名号更为繁杂。
天地会的活动遍及全国,其中福建、广东两省更是天地会的大本营,但随着清朝统治的日渐巩固,天地会的很多骨干成员出海至南洋等地,天地会的组织也随之蔓延到海外各地。
兰芳共和国的创始人罗芳伯,在乾隆三年,也就是年,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一户普通人家,他从小读书习武,在家乡子弟中十分出色,被人称为:“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
罗芳伯的故乡属于粤东,是天地会活动十分频繁的地区,天地会在整个粤东地区历史很长,根深蒂固,群众基础坚实,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秘密结社聚众起义者就络绎不绝。
这些起义失败的骨干成员们,为了躲避清朝政府的追杀,就逃亡到南洋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东南亚等地生活,加上当时粤东地区地少人多,没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容纳不断增长的人口,很多年轻人都把闯南洋当做出路,因此整个粤东地区就形成了闯南洋的风潮。
年,正值壮年的罗芳伯,和同乡的亲戚好友们共百余人,从广东虎门乘坐独木连体船下南洋,一路漂洋过海,来到了当时被称为婆罗洲的西部坤甸地区。
婆罗洲就是今天世界地图上的加里曼丹岛,在东南亚南临爪哇海,北临中国南海,如今整个岛分别属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三个国家,在清朝乾隆年间,加里曼丹岛是由荷兰殖民者统治的。
加里曼丹岛上地广人稀,物产丰富,还盛产金矿和钻石,对当时在中国大陆饱受清朝统治者压迫的天地会成员来说,可谓是一片海外净土,中国华人们来到此地,希望能谋求出路,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稳定的家园。
当时在加里曼丹岛上,除了来自荷兰的殖民统治者,还有本地土著爪哇人。
荷兰人来到此地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统治后,就发现当地的土著人十分懒散,也不愿意接受教育,而来自中国的华侨们,则勤劳聪明,既能吃苦耐劳从事一些重体力的开发活动,又能记账写字帮助荷兰殖民者进行一些管理工作,而且华人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
因此,荷兰殖民者就大力鼓励和招揽华人来到加里曼丹岛上进行开发。
中国华人们来到加里曼丹岛后,都很珍惜这片土地提供的机会,他们有上山伐木的,有出海捕鱼的,有去矿区开矿的,平日里更是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建立了很多居住区,在这基础,华人居住区的商业贸易也发展的十分红火。
加里曼丹岛本来绝大部分地区都被原始森林覆盖,整个岛屿的开发和发展之中,华人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华人移民到达了一定数量之后,也影响到了荷兰殖民者和本地土著人的利益,荷兰殖民者开始对定居当地的华人设立种种限制,当地土著居民也常与华人发生冲突,华人的生存环境开始变得恶劣。
为了应对荷兰殖民者和当地土著居民对华人的压迫,在加里曼丹岛上生活的华人们开始抱团取暖,形成了一些零散的小力量,但还是各自为政,没有拧成一股绳,犹如一团散沙。
罗芳伯抵达加里曼丹岛的坤甸地区后,文化水平较高的他开始从事的是教书工作,教书先生本就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加上罗芳伯从小习武,性格豪爽开朗,很快就在当地华人圈中获得了认同和尊重。
在坤甸地区有了一定声望之后,罗芳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空间,就带领同乡们来到一个周边的矿区落脚开矿,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后,罗芳伯等人很快在此站稳脚跟,建立一个都是华人组成的定居点。
当时在加里曼丹岛,荷兰殖民者、本地土著居民还有各路华人势力,围绕矿产和港口的争夺此起彼伏,常常有武装械斗发生,
为了自保,罗芳伯便建立了以“兰芳会”命名的华人组织,希望把华人们团结起来。
“兰芳会”建立以后,因为罗芳伯领导有方,周边的敌对势力一一被收服,原本一团散沙的华人团体们,也都被纳入“兰芳会”的体系之中。
之后,罗芳伯还帮助当地的部落酋长平叛,酋长就将一处金矿产地连同这个地户10多万居民划归罗芳伯管辖,“兰芳会”也升级成为了“兰芳公司”。
年,兰芳公司更是进一步升级,成为了为以坤甸附近的东万律为首都的“兰芳大总制”共和国,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罗芳伯是首任国家首脑“大唐总长”或称“大唐客长",被当地人尊称为“坤甸王”。
与天地会渊源很深的兰芳共和国
罗芳伯在异国他乡创业,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环境,为了团结同伴,罗芳伯在创立组织时,以天地会中朴素平等思想和互助共济精神为基础,吸引了大量天地会成员们的加入。
罗芳伯在加里曼丹岛上,最先设立的组织是按天地会结盟拜会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十八兄弟会”,并作为天地会的一个分支机构。
在这个基础上,后来才发展为兰芳会,所以
兰芳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借鉴了具有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天地会体系,具有鲜明的天地会特色。
在加里曼丹上的华人群体们,在出国之前,多为社会最低层的劳苦群众,恰是天地会联络、发展的对象,他们在出国之前大都受过天地会影响,很多本身就是流亡海外的天地会成员,天地会的组织形式对他们来说也更便于理解。
光从“兰芳”这个名字的由来,就能看出兰芳会跟天地会的渊源。
天地会崇尚义气,结拜时唱诗有“金兰万世水长流,闲人不许在桥头”,洪门兄弟相遇互通识别隐语,有“记得金兰洪家事”,“洪英出世在金兰”等,洪门山寨靠近旗杆旁边注有“金兰”二字,天地会中祭祀始祖,寨主、五祖等历代宗亲的场所称“金兰堂”、“金兰庙”,
金兰两字在天地会中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罗芳伯以“兰芳”二字名其建立的组织,显然寓有继承天地会传统,以义气团结群众之意,
“兰芳会”与天地会可谓一脉相承。
“兰芳会”后来改称“兰芳公司”,同样是与天地会有渊源关系的明显标志,据历史学家的考证,此处的“公司”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经济组织有所差异,而是跟天地会系统中的独特称呼有关。
天地会系统中,公司“公司”与“会”无实质差别,都是洪门系统的机关名称,很多不是进行经济贸易的天地会组织也自称为“公司”,还常有与盈利无关而与天地会有关系的地缘组织以“公司”为名。
如吉隆坡的惠州同乡会曾称“惠州公司”,马六甲潮州会馆在年改组以前称“潮州公司”,因此,“兰芳公司”这一名字,同样带着鲜明的天地会色彩。
“兰芳公司”后来更是演变为兰芳共和国,成为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国家,罗芳伯学识丰富、见多识广,他考察西方的民主制度,与其他领导人共同为兰芳共和国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规定历代继任者都不能把领导人的位置传给自己的血亲。
兰芳共和国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
兰芳共和国的首都设在加里曼丹岛上的东万律,初步形成一整套简洁高效的行政司法体制。
司法制度上以天地会纲领为基础,修订了普及易行的法律法规,有着鲜明的民间自治色彩,各级公民选举出来的地方官员负责日常断案,重罪要斩首示众,打架斗殴要用藤条实行鞭刑,口角是非要红绸大烛赔礼道歉。
兰芳共和国的财政收入,一方面依靠设立税收督察官,对各种生产行为和货物交易进行征税,一方面则组成国有矿产公司,开发矿产充实财政收入。
兰芳共和国鼓励出口创造利润,在华人们的辛苦经营下,兰芳共和国国库殷实,发展十分迅速。
在国家领导人的产生和更替上,兰芳共和国结合中国古代的禅让制,创立了禅让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形式。
上任领导在去世或下台前,推荐下届领导,但其能否出任大总长则需要多数公民赞同。
罗芳伯当了19年的国家元首,于年病逝。
临终前,他推荐江戊伯做下届总长,后经选举,江戊伯果然成为继任领导,并出色地继承了罗芳伯的未竟事业。
后来,兰芳共和国又用同样的办法产生了多任领导人,之后担任过这个职务的8人都是经过全国公民选举出来的。
兰芳共和国在加里曼丹岛上苦心经营了年,护佑了一代又一代海外华人,直到19世纪末期,才因为荷兰殖民势力的绞杀而灭国。
年,这个在异域建立起来的华人小国,遭到荷兰殖民主义侵略军的猛烈进攻,全国民众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终因武器太差而失败,残余势力逃至苏门答腊,兰芳共和国不幸灭亡。
整个加里曼丹岛的面积是74.3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岛,兰芳共和国鼎盛时在加里曼丹岛上控制面积约3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万人,国土面积跟37.8万平方公里的日本也相差不了多少。
兰芳共和国虽然在19世纪末期就覆灭了,但遗留下来的子民一直在东南亚各国中繁衍生息,如今他们的子孙遍布东南亚,都坚持说汉语写汉字,是中国文化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也是兰芳共和国子民的后人,今天东南亚各国商界政界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也都是当年兰芳共和国子民的后代。
兰芳共和国在东南亚华人圈子里影响深远,今天东南亚地区依然有很多效仿当年兰芳会形式的社团组织,这些组织不仅协调族群内部、华人与当地国以及社团的国际关系,还担任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担。
当年兰芳共和国建国的加里曼丹岛部分国土,现在已成为了印度尼西亚的国土,如今印度尼西亚的坤甸有专门纪念罗芳伯的“兰芳公学”,有罗芳伯纪念厅和墓园,每年他的诞辰日和忌日,当地都要举行扫墓、祭祀等仪式。
今天,走进罗芳伯的纪念厅,会看到厅内挂着一副对联:“百战据河山,揭地掀天,想见当年气概;三章遵约法,经文纬武,犹存故国冠仪”,这幅对联就讲述了兰芳共和国当年的传奇经历。
参考文献:
《消失的华人国家—兰芳共和国》,《资源与人居环境》,年2月
《兰芳公司制度乃脱胎于天地会》,《东南亚研究》,年3月
《罗芳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创始人》,《大科技(百科新说)》,年6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laia.com/wlwh/11015.html